摘要:近代社會契約論在西方政治理論中的地位不可忽視,可以說代表著啟蒙時期西方政治哲學的最高成就。格勞修斯是第一人,洛克則有啟上承下的關鍵意義。通過簡述二人社會契約論中自然狀態、國家起源、政體等思想方面的差異原因,并探究該進步對于社會契約論的發展以及完善的理論意義與社會意義,以期對當今中國法治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社會契約論;格勞修斯;洛克;思想差異
縱觀近代社會契約論的學術研究,成果頗多,其中不乏對主要代表人物的觀點的比較成果。但筆者發現,研究格勞修斯與洛克思想比較之人少之又少。博登海默說,西方近代社會契約論呈現出了遞進式的進步:格勞修斯、霍布斯、斯賓諾莎、普芬道夫代表第一階段,洛克、孟德斯鳩代表第二階段,而盧梭則代表了第三階段。①故而筆者將該理論第一人格勞修斯與具有承上啟下意義的洛克觀點進行分別論述及比較。
一、格勞修斯與洛克社會契約思想論述
既然格勞修斯是近代西方契約論的第一人,而洛克在此理論中又具有承上啟下的巨大意義,故而將從社會契約論中理性自然法、自然狀態、公民權利、政體等方面分別論述二人觀點。
(一)格勞修斯——西方近代社會契約論奠基人
胡果·格勞修斯(1583—1645),近代自然法學說創始人之一,同時也是近代“社會契約論”國家觀的倡導者②。
他率先否定上帝意志,開創了近代理性自然法的先河。繼而,他否定了國家源于上帝創造,而是認為是人們相互訂立契約的結果。他假設了在政治社會之前有一個自然狀態的存在。在自然狀態中,人們過著平和的生活,但隨著人類發展所帶來的財產分割,人們感覺安全不保,覺得有必要讓渡出自己所享有的全部自然權利,通過訂立契約的方式組成政治社會,擁有權力的政治社會與政府建立信托關系,使其保證每個人的權利不受侵犯,于是國家隨之產生。格勞修斯認為,國家“是一群自由的人為享受權利和謀求他們共同的利益而結合起來的一個完美的聯合體”③,是訂立契約產生的。但是他又反對人民主權,主張君主專制政體,原因是他認為自從人們讓渡出全部自然權利而產生文明的政治社會之后,國家便產生了一個超越個人權力的更高權力,統治者操握這一主權并集中運用,可以更好的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二)洛克——啟蒙時代自由主義的始祖
約翰·洛克(1632—1704)的《政府論》一書充分體現了他本人關于社會契約論的政治思想,被世人稱為近代“自由主義之父”。
他首先假設了一個平等、友善、互助的自然狀態,認為在此狀態下,人人平等的享有生命、財產和自由的自然權利。雖然人人均有無限的自由,但并不輕易傷害他人利益,其原因是:“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導著有意遵從理性的全人類”④。然而,自然狀態并不是完備無缺的狀態,由于缺少明文規定的法律、公正的法官以及有權威性的公眾權力,妨礙到了人們和平共處,故而民眾自愿通過讓渡自己的部分權力,交由專門的人行使,并遵照訂立的契約自覺行使。這便是洛克所論證的政府起源的社會契約論。此外,他還提出政府的責任是保護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權等自然權利,其中,財產權尤為重要。政府被授予的權力因只是人們交出的部分權利且受到契約約束而有限。如若政府違背契約,則民眾有權廢除契約并重新訂立;同時,從保護自然權利出發,他提出了他的理想政體—君主立憲制。其后,為了防止政府權力過大、出現專制,他率先提出了分權學說。他認為國家有三種權力:立法權、執行權和對外權,其中立法權是最高權力,執行權與外交權很難分離,實則洛克主張的是立法權與行政權二權分立。
二、格勞修斯與洛克社會契約思想之比較
二人均從自然狀態出發詮釋各自的契約思想,然而得出的結論卻諸多不同。其不同大致體現在以下方面:
自然狀態下民眾生活狀態不同。二人都共同假設了自然狀態的前提,格勞修斯認為在此狀態下,民眾雖過著平和的生活,但彼此孤立、分散,安全不保;而洛克認為民眾過著和諧、融洽、相互友善的生活,人人平等。
自然權利觀不同。格勞修斯與洛克都認為民眾擁有自然權利,但二者的區別在于,格勞修斯更多的強調的是單一的自然權利觀,洛克則認為人擁有生命、自由、財產權三種基本權利;格勞修斯更強調的是個人道德義務,并沒有像洛克一樣認為天賦人權、不可剝奪。
權利讓渡程度和過程不同。二人都認為民眾需要讓渡出自己的權利。不同的是,格勞修斯主張人們讓渡出全部權利,而且權利讓渡、訂立契約是自然狀態下個人與個人發生的,人人通過訂立契約達成一致,而國家則是契約中的第三方。薩拜因在《政治學說史》中提到洛克的社會契約論由兩步組成:“政治社會是由自然狀態中的人們締結契約形成的;而政府則是政治社會同政府間存在委托關系的產物。”⑤。并且當政府違背契約時,人們有權收回讓渡出的權利并且推翻契約。
政體觀不同。二者均從自然狀態出發,但對于理想政體得出了相反的結論。格勞修斯主張君主專制制度,他認為國家雖起源于契約,但一旦權利讓渡,則擁有者即像擁有私人權力一般,可隨意行使,不受法律控制;統治者雖有義務遵守契約,保護民眾權利不受侵害,但即使他不遵從,并濫用權力,民眾也不得反抗。與之相反,洛克理想中的政體是君主立憲制。他認為民眾雖同意賦予政府權威,但當政府違背契約、濫用權力時,民眾有權收回讓渡出的權利,即主權在民。
權力分立觀不同。格勞修斯在主張君主專制的前提下,得出權力必須集中于一人之手。洛克則基于有限權力主張,認為國家擁有立法權、執行權與外交權,其中,立法權歸議會行使,執行權與外交權不可分割,統稱行政權交由君主行使;但立法權始終高于行政權,行政權始終對立法權負責。
三、格勞修斯與洛克社會契約思想不同之原因分析
二者為何諸多觀點不同呢?在筆者看來,必然與其時代背景、思想來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時代背景是根本原因
格勞修斯生存的年代是16、17世紀。16世紀中期,隨著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荷蘭作為一個海洋國家,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17世紀,荷蘭尤其通過發展對外貿易與殖民擴張成為當時的大國;與此同時,在政治思想方面,封建教會在荷蘭存在很大勢力,落后的神學觀點限制了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格勞修斯正是順應這樣的時代背景,率先打破封建神學的桎梏,提出了他的社會契約思想。
于洛克而言,17世紀的英國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跌宕起伏,無論是思想文化、政治結構亦是基本的社會傳統準則均發生劇烈變動。之后的英國將走向何方,政治制度如何設計,政治生活如何正常運轉,那個時代的思想家們眾說紛紜。洛克認真思考了英國當時的現狀,考慮到數十年的緊張斗爭和內戰獨裁所帶來的過激傾向,他理性思考了如何構建一個永久性和平的社會,如何使權利與權利動態平衡,也正是面臨這樣的現實背景,他的社會契約思想才尤為的獨樹一幟。
(二)思想來源不同
馬克思認為,古希臘末期的伊壁鳩魯是最早提出社會契約觀點的古代思想家⑥。其后,在羅馬時代,西塞羅又進一步發展了伊壁鳩魯的契約思想。在中世紀,契約思想被基督教神學家們與神學所捆綁,帶有濃厚的神學色彩。到了近代以來,馬基雅維利、博丹等逐漸擺脫神學觀提出了各自的主張。想必格勞秀斯的社會契約思想必定是充分了解以上人的觀點并予以批判、參考或是借鑒。
洛克除了吸收前面的諸多觀點之外,霍布斯的思想對他影響尤為明顯,甚至在當時有學者稱他為“早期霍布斯主義者”。此外,基督教思想在他理論中也起了莫大的影響作用,作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雖認為人性有惡,但仍保留了善意,這點我們從他對自然狀態的假設便可看出。洛克作為前人思想的集大成者對社會契約論進行系統、詳細的論述并加入由于其他思想觀念的影響得出的獨一無二的社會契約觀點,為繼格勞秀斯之后的社會契約觀注入了全新的理論觀點。
正是因為時代背景、思想來源等諸多不同,導致了二人關于社會契約思想的諸多差異。
四、格勞修斯與洛克契約思想之差異的意義及其啟示
這種差異或許可以用進步來形容,正如博登海默而言,從格勞修斯到洛克,其契約思想確實呈現出了階段性的進步。這種進步對于社會契約論建構的完善有著重要意義,對于當代中國政府健全依法行政也有著一定借鑒意義。
(一)該進步使社會契約論建構進一步完善
首先,自然權利得到了進一步詳細的闡釋。格勞秀斯雖提出了“自然權利”這一觀點,但并未詳細論證;然而,洛克在這一觀點上進一步分化,認為民眾擁有生命、財產、自由等上天賦予的自然權利。在此之后,孟德斯鳩、盧梭等均不同層面的論述了關于自然權利的看法。
其次,洛克在格勞修斯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權力分立”的觀點,之后的持有社會契約論的觀點的思想家們在洛克的思想上均對權力分立提出了獨到的觀點,其中尤以孟德斯鳩為代表。
此外,西方近代社會契約思想由主張專制政體進步到民主政體,之后的思想家們也在洛克的基礎上均放棄專制政體,雖主張的民主政體未必相同,但共同點不可磨滅的都是民主政體。
自然權利、權力分立、民主政體等理論思想方面的進步,使得西方近代社會契約思想在理論建構方面更為完善,故而有著重要意義。
(二)該進步對彼時現實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
事實證明,這些進步契約思想均在現實政治中各國采納并運用。洛克主張的君主立憲政體在光榮革命之后被英國等諸多國家采納并踐行。此外,自然權利等觀念深入人心,美國在其《獨立宣言》中提到:“人人生而平等,人們有生存權、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轉讓的權利”;繼《獨立宣言》之后,法國在其《人權宣言》中也提到“人類生來而且是始終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都是不可動搖的人權”,可見天賦人權思想、自由平等觀念影響之深遠。“權力分立”思想在由孟德斯鳩進一步發展之后,不僅在美國立憲者手中得到實現,更是成為西方近現代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則。
(三)對當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借鑒意義
首先,對政府官員樹立廉潔意識、加強法治工作者隊伍建設有啟發。只有政府和執掌權力的人明白手中權力來自于民眾權利的讓渡,行政工作者才能將人民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只有官員意識到:違背公眾利益時,民眾有權收回讓渡出的權利時,政府官員才會謹慎行使手中的權力,依法執政,減少腐敗之風,提高廉政意識,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也才能真正意義上使我國法治隊伍建設更加完善。
其次,對政府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有一定借鑒意義。現今,中國社會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政府權力分配不合理,時常有追究責任時各個機構間相互“踢皮球”的現象;部分權力機構冗雜,導致民眾找政府辦事手續繁雜且政府工作人員態度惡劣、辦事效率低下;還有在經濟落后的地區存在政府權力缺失,無法為民眾提供所需服務。如若政府時刻牢記自己權力的合法性來自“民眾同意”,時刻牢記與民眾訂立的“契約”,努力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最后,對公民道德建設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十八大四中全會通過的文件中突出了公民道德建設在法治社會的重要地位。格勞秀斯與洛克同樣假設了自然狀態,認為在此狀態下,人民平等、安全,相互尊重,并且通過讓渡權利、達成一致契約后,人人自覺遵守并維護契約。如若充分利用這一思想并廣泛傳播,公民之間的信任感與安全感必然會有所增強,則社會中出現的一系列道德缺失、道德冷漠的事件必然會隨著這一觀念的深入人心而減少。
【注釋】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②潘云華.“社會契約論”的歷史演變[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48-55
③[荷]格勞修斯.戰爭與和平法[M].何勤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8.
④[英]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4.
⑤[美]喬治·霍蘭·薩拜因.政治學說史(下冊)[M].劉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596.
⑥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3.
作者簡介:任虹宇,女,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3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