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泉
摘要:本文試從倪云林迂癖的性格特質對其平淡蕭疏空寂、孤冷的畫貌圖式產生的影響的角度分析倪瓚的繪畫圖式特質。
關鍵詞:迂癖;圖式;程式化特征
一、倪云林的生平和其性格的養成
倪瓚 原名珽(1306-1374),字元鎮,又字玄瑛,號云林,他題畫時用云林二字最多,元四家之一,也是元四家中藝術造詣最高的。倪家為江南巨富,倪瓚幼時其父早亡,靠其兄教養,倪云林在23歲之前過著富裕的公子生活,衣食無憂,不問世事,自幼對錢財不以為然,其詩《睡起》中云“睡起晴云滿澗阿,牛羊夕日下南坡。浮生富貴真無用,政似紛紛蟻一柯”[1]。因家中筑有清閟閣、云林堂,蓄藏書畫真跡千卷,云林自幼唯讀書操琴,研習詩文書畫,欣賞古玩,接待四方文藝之士,養成了他孤傲的性格。至元末,官府日益腐敗,租稅益重,農民起義,他再也不能寧靜的生活下去,只得分散家財遁入太湖,過著“扁舟箬笠,往來湖泖澗”的漂泊生活。
二、倪氏圖式的標志性符號特征
(一)“一河兩岸,三段式”有眺望感的構圖格局,是倪瓚山水畫中主要的程式化表現。
他的很多作品,如《六君子圖》、《隔江山色圖》、《容膝齋圖》、《江亭山色圖》、《漁莊秋霽圖》、《溪山圖》、《空齋風雨圖》、《秋庭嘉樹圖》等等都是這樣的構圖形式,從倪瓚40多歲到晚年更是延續著這樣的程式化構圖樣式。
前景畫坡沱和疏林雜樹,用筆枯淡,常加空亭孤立,中景為空闊的湖水占據畫面的主要畫幅,遠山置于畫面的最上端,意境空闊蕭索。亭子清溪上,疏林落照中。懷人隔秋水,無往問幽蹤。”[2]他用畫面中大量的留白隔出了畫面的幽蹤,倪瓚有詩云:“他不畫名山大川,畫的取景都是他棄家浮游時太湖地區的小景。在畫的空白處常用工致的楷書題寫詩詞,書法風格近乎晉人,蕭散清逸,與詩畫配合相得益彰。
(二)“空亭”的出現,是倪瓚圖式中獨具一格的符號標志。
云林的畫作中,有很多都以“亭”命名,如《松林亭子圖》、《江亭山色圖》、《松亭山色圖》等。董其昌評云林《幽亭秀木圖》說:“亭下無俗物,謂之幽。木不臃腫,經霜變紅黃葉者,謂之秀。”[3]亭乃停也,是供人休息之處,只有頂部,無四面墻壁,是“空”的,云林將人的居所換畫成江邊寂寥的空亭。由此說明:人是匆匆客,并無固定居所,漂泊的人生沒有可停靠的港灣,這岸邊的空亭也詮釋了倪云林空寂、孤冷的內心獨白。
(三)“折帶皴”造就著倪瓚寒林幽遠的意境之美。
“折帶皴”是一種用側鋒臥筆向右行,再轉折橫刮,向左行可逆鋒向前,再轉折向下,這種獨特的山石皴法是倪瓚開創的,并對后世山水有著深遠影響。倪云林的畫注重用筆,幾乎沒有成片的墨,他善用側筆枯墨寫出枯樹和秀石,不見確定的線條,倪瓚在《云林畫論》中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4]他的山水不同于宋畫講究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他的繪畫注入了更多的主觀意識,用這種筆墨方式表達“似與不似”之間,書寫了他胸中山壑,用這種特殊的山水技法營造出倪氏獨有的寒林幽寂的意境之美。
三、倪氏迂癖性格對其圖式的形成的影響
倪云林畫風的形成主要受他精神狀態和修養所致。
倪云林的前幾代皆是隱士,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幼時靠其兄教養,衣食無憂,從不過問世事,因此的在生活中養成了他清高、孤傲、優雅避俗,愛潔成癖的性格。
他的生活“潔癖”影響著他的精神“潔癖”,乃至他的藝術世界中也映射出“潔癖”之面。在他的畫作中多呈現一河兩岸式的構圖,而圖中的景物的陳列也很簡潔,前景的坡沱、幾株雜樹、和空亭,中景的湖水用大面積的空白留出,遠景的遠山置于畫面的最頂端,畫面顯得簡潔、空寂,他的畫常常落款后甚至連一枚印章也不用,他的畫作很少設色,個別上色之作也是略施淡赭,顯現蕭疏空靈、簡單超逸的風貌。
倪云林中年因家境變故遁入太湖,長期過著隱逸的生活,他的孤苦、茫然、空虛、無欲、不卑不亢的精神境界也影響著他的藝術格調。他的夫人死后,他不僅懷念親人,還懷念家鄉,使這位歷來不問政治的人似乎骨氣比以前更硬,他不僅拒絕和明統治者的合作,不與達官貴人來往,也不給他們畫畫,而且似乎有些敵意。據說,當時有一個自稱軍閥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聽說倪瓚的畫畫的很好,派人帶絹向倪瓚求畫,倪瓚撕毀絹素,大怒道:“倪瓚不做王門的畫師!”后來張士信乘舟游覽太湖冤家路窄的碰上的倪瓚,派人強行把倪瓚帶到他船上百般辱罵自覺不解氣,又把倪瓚暴打了一頓,可倪瓚一聲不吭,寧折不彎。事后有人問其緣由,倪瓚說:“一出聲便俗氣了。”
他的這種不卑不亢也影響著他晚年的畫風,在他晚期作品《虞山林壑圖》中筆墨不像以前那樣清爽、潔凈,筆法上比以前厚重,墨法上較以前濃郁,出現了擦筆、拖泥帶水皴。在《春山圖》中其用線細而硬,增加了蒼老勁健之感。而圖式上景物的添置也比之前的畫作繁密。《春山圖》中,畫作橫幅,畫水中一山,云氣繚繞,山前一柳,一雜樹,兩顆勁松,遠處三座小山相連,不像以前那樣高遠、幽寂,而是隱于前面大山之后,有空間感。而《虞山林壑圖》中水中增加了左右兩處汀渚,還有一組雜樹,兩岸的山峰和坡石以及五株樹也比以前繁密的多。一般畫家到了晚年,畫作多變簡、變淡、筆法更圓潤,但云林例外,在他中晚期作品中多顯現蕭疏空靈、簡單超逸的風貌。
倪云林山水圖式中再現的淡泊名利的超脫,不像陶淵明在貧寒中追求菊花般清苦的高潔,也不像與他同名為元四家之一的吳道人,已退避世俗來釋懷自己在政治上的挫敗、孤獨,“日與漁樵為侶,蕭然自適余生”[5],更不同于中國傳統隱者想封建禮教反抗。同樣表現的是隱士,倪氏在藝術上和思想上更多的再現了他淡泊、清逸自持、超凡棄俗,保持著一種一而貫之的貴族式的優雅和詩意人生。
【注釋】
[1]倪瓚.清閟閣遺稿,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95冊)[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2]《松亭山色圖》題識,《珊瑚網》卷三十四名畫提拔十
[3]《畫禪室隨筆》 卷二《幽亭秀木圖》
[4]《元代書畫論》 倪瓚.《云林論畫》
[5]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第829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參考文獻】
[1]潘運告.元代書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2]薄松年,陳少豐,張同霞.中國美術史教程[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3]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4]朱良志.南畫十六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