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
【摘 要】
在語文常態閱讀課堂中,每位教師都應致力于找準“教學點”,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對語文課堂感興趣,既覺得有挑戰性,又感受到語文課的活力。要堅持多動腦筋,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讓學生在課堂中找到長久“學”的動力,“相機誘導”,讓閱讀教學充滿大活力。
【關鍵詞】
語文課堂 提問 閱讀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有這樣闡釋:“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這種閱讀活動中的對話、感悟和思考、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都需要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時能精心捕捉教學亮點,并巧妙設計問題,定位好常態閱讀課中的“看點”,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把握好“一課一得”,力爭“一課多得”。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談談閱讀教學中設計問題的具體做法。
一、導課設計合理 體現提綱挈領
語文教學要想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整體素養,關鍵在課堂信息容量與學生的思考,所以導課設計就必須合理有效。于學生初讀課文之時,我最常用的提問做法是:板書課題,讓學生根據題目提出想知道的問題,然后留出時間讓學生自讀課文。例如,在學習《囚綠記》一文,我作了如下導語“綠色是大自然的顏色,也是希望之色、生命之色,它象征著青春,代表著和平,因而許多人都喜歡它,可是有人卻把它囚禁起來,這是怎么回事呢?”鼓勵學生帶著這個疑問去讀,順著這條主線問題解決教學目標——作者當時是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之中的,綠的這一切特性使作者獲得了精神上的激勵,他把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都寄托在綠這一事物上了,也因為愛綠心切,所以作者才囚禁了綠,囚禁了常春藤。
導課問題除了這些一般性提問外,還可設計出個性化的問題探究。例如在講授《幽徑悲劇》第一課時,提問“仔細閱讀課文,用一句話概括在這幽徑上發生了什么悲劇?”圍繞“賞藤蘿之美”“觀藤蘿之慘”“感作者之悲”,感知悲劇的形象、體會作者的情感。那么到第二課時,則可提出個性化閱讀問題,讓學生感悟作者的靈魂,感受散文的語文味——“文章11—14段,悲劇效果不斷增強,尤其是13、14段,作者在此直接宣泄自己的悲憤、痛苦之情,那作者對悲劇的氣氛反復渲染的方法有哪些?”這里面大有嚼頭,教師可在學生自學、研讀、交流后進行總結:用描寫來渲染“悲哀之極”,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藤蘿以感情,借控訴來發表自己的感慨和議論。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寫法特色,長期進行此類探討學習,不僅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更可引領學生走向閱讀的深入,獲得思想啟迪。
二、深入情境世界 援引學生感悟
文本閱讀最忌諱的是作“表面滑行”,要想帶領學生走進作品深處,就必須尋找一個能便捷深入文本的點作為閱讀教學的切口。這個切口一方面聯系著文本內容,另一方面又能根植于文章的內涵之中。
要想領略《背影》給我們闡釋的一段父子間濃濃的深情,并延伸到在紛繁、瑣屑、充滿競爭壓力的緊張生活中,體會自己的父母、親人所給予溫情,可以扣住圖片“背影”及文中刻畫“背影”的文字,進行文本探微。
課上可先出示文中父親的背影配圖,讓學生看圖觀察評價。乍一看,學生會做出“肥胖、其貌不揚、寒酸”等評價,這時再引導學生讀書思考,“父親為20歲的兒子去艱難地買橘充分說明了父親對兒子的愛,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但文中此事為何歷來被讀者大贊感人呢?”學生會從課文中找出作者當時的家境:祖母去世、家境慘淡、父親失業、父子當時關系緊張(從文中某些特定的語言可見)。師生共同總結:在千難萬阻中為兒子做的一切比在順境中所做的要難得,體現出父愛之深,加上多年之后父親的來信更讓作者勾起對這段小事的回憶,觸動了情懷,才讓背影如此感人!這便是——特定的場景、特殊的境遇、特殊的感情!
同樣“以小寫大”,由生活小事表達深厚主題的文章還有《散步》,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何就想到了生命、想到了民族領袖、想到了“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樣類似的文章同樣是需要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體會作者的特殊感悟。
故而,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教師重在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體驗和感受,在情感和認知活動中獲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
三、扣住場景提問 品讀作品細節
我們指導學生去閱讀小說,大多從看人物思個性、讀情節理線索、觀描寫重細節、獲主旨多思考等方面進行,而適時的“微問題”將令學生更快的獲得小說閱讀的法門,可啟發學生借助自己的認知結構去探索、發現。
指導學生細讀《<長征>節選》一文,學生讀到“水塘中,還有一頂即將下沉的紅星軍帽。彭德懷摘下軍帽,向著水塘致哀。”這里,抓住了“紅星軍帽”設計問題:“看到軍帽下沉,彭德懷為什么要向水塘致哀?”教者可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梳理課文這一部分的內容,展開討論,抓住周團長做出決定前的幾個詞語“癡癡的”“沉吟片刻”“毅然”“艱難地”“全力”等,明確周團長毅然選擇了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是在不能同生的情形下,從大局出發,把生的希望讓給年輕戰士,以慘烈的壯舉來催喚人們勇往直前,鼓足走出草地的革命信心,其行為充滿了悲壯的人格魅力。這樣對細節的品讀讓學生對紅軍精神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體會。
另外,《陳毅市長》中陳毅夜訪化學家齊仰之時,齊仰之家中所貼的一張“閑談不得超過三分鐘”的字條;《一厘米》中陶影和公園門口賣票的“紅衣青年”的沖突;都可以作為教學點,設計問題引領學生思考,品讀細節,形成個性解讀,讀出文本內涵。
語文教學是一種開放性、多向性、藝術性很強的信息交流活動,在不同文體文本的教學中,有時提問方式會有相通之處,需要機智調用,同時更需要教者對文本的個性解讀,用知識與經驗引領學生的閱讀,帶領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并讓學生在課堂中找到長久“學”的動力,“相機誘導”,讓閱讀教學充滿大活力。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陸宏亮,胡凌,陳贛.喚醒 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J】.中學語文教學,首都師范大家語文報刊社,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