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亞美
【摘 要】
閱讀教學要體現讀寫結合,要引導學生讀中悟寫,從讀學寫,加強讀寫的聯系。不應把閱讀僅僅作為理解內容的手段,還應把閱讀和品詞析句、揣摩表達作用、學習文章寫法結合起來。課堂練筆的關鍵在于結合文本找到恰當的練筆引爆點,能有效啟動學生的練筆欲望。
【關鍵詞】
閱讀教學 寫作資源 練筆
教育專家崔巒先生曾說:“閱讀教學要體現讀寫結合,要引導學生讀中悟寫,從讀學寫,加強讀寫的聯系。不應把閱讀僅僅作為理解內容的手段,還應把閱讀和品詞析句、揣摩表達作用、學習文章寫法結合起來。否則是跛腳的閱讀。”
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或雋永瀟灑,或激越昂揚,或空靈和諧……許多文章言有盡而意無窮,許多言外之意須去研磨,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須去探尋。課堂練筆的關鍵在于結合文本找到恰當的練筆引爆點,能有效啟動學生的練筆欲望。我結合學習和實踐,認為語文課堂隨文練筆的有效落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選擇。
一、抓住句篇經典仿寫
1.仿句式練筆。《鼎湖山聽泉》(蘇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一文第八自然段,“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于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飛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繞過樹根,清流拍打著卵石,則輕重緩急,遠近高低,各自發出不同的音響。”這一段文字寫深夜“聽泉”,層次分明,有起有伏,借“泉聲”的變化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做鋪墊。巧用文言詞語,簡潔、有韻律美。描寫的時候,先寫喻體,再寫本體,符合當時的情境,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
教學時,我們要求學生先品讀,再進行仿寫。有學生是這樣寫“早晨聽雨,別有一番滋味:那短促如拍案者,是水面上點水的蜻蜓;那清脆如報曉者,是山中清爽的雞鳴;那連貫如蠶兒吐絲者,應為一道霞光射透葉片;那參差如樹枝搖擺者,定是窗臺前迸濺的雨滴,草叢中會聚的水潭。至于雨水打在房檐,水珠在空中濺落,則輕重緩急,遠近高低,各自發出不同的音響。學習和掌握鮮活的語言形式,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精心選擇句式讀寫結合點,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練筆。
2.仿章練筆。課文《紫藤蘿瀑布》(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本文在寫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現方法。首先作者用她的生花妙筆將紫藤蘿的魔力呈現在我們眼前,寫好景物,在寫景狀物中要飽含了作者濃烈的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議論,這一樹紫藤蘿讓作者對生命有了新的領悟:生命就像紫藤蘿瀑布一樣,雖然歷盡磨難,但仍應該頑強而快樂地生長。情從景出,議從景來,才是好文章。
在一次教研活動中,我們充分引用這一教材內容,學習這篇課文的寫法,引導學生選取生活中常見的一景作為寫作對象,進行小練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有學生寫“陰影下的綠蘿”“陌上花”“雪中梅”等。抓住這個“讀寫結合點”,學生不僅有東西寫,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借鑒作者的表現手法,去再現他們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和感悟。
二、抓住文章情節空白處續寫
很多課文,在某些地方“留白”,為學生的寫作訓練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善于挖掘教材,抓住文中言而未盡之處進行拓展性續寫訓練,既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1.從敘事的空白處挖掘練筆點。如川端康成《父母的心》是一篇小說,它通過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越的條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表現了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三次交換,又三次反悔,理智與感情之間斗爭,最終還是舍不下這份親情。文中反復出現窮人夫婦“商量之后才能決定”“昨晚上仔細地想了又想”,他們是如何商量的呢?說了些什么?表情、動作怎樣?教學中可以啟發學生根據小說一波三折的特點發揮想象,理解感受父母對子女難以割舍的愛。再如泰格特的小說《窗》(蘇教版語文三八年級下冊),小說的結尾,作者以“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這極為凝煉的一句話,寫躺著的病人夢寐以求,費盡心機的追尋結果,戛然而止,言有盡而意無窮。此后,他的心理活動又會有怎樣的延續……充滿想象,耐人尋味。
2.從景色描寫的補白入手。補白即填補文章空白的短文。教師要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悟性抓住課文空白之處引導學生補寫,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如在上《林中小溪》(蘇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一課時,過程中“林中小溪”遇到的種種障礙,“林中小溪”是如何對待這些障礙的?結合文中語句想象畫面。
在景色描寫的補白中,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遼闊的思維天空中,自由翱翔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表達能力。又如《飛紅滴翠記黃山》(蘇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一文最后提到的“姊妹牧羊”“仙女繡花”“兔兒望月”等奇石都只是一筆帶過,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補白把這些景物寫具體。
放飛想象的語文課堂,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只要把握時機,講究形式,優化運用,思在當思時,練在當練處,必將使學生在“無”和“有”的轉換中形成“言”和“意”的自然融合,達到以思引思、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教學效果,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語”和“文”的同構共生,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