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銀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實現學生的自主、個性化閱讀,切實、扎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當前閱讀教學的首要問題。教師必須將學生的閱讀水平作為研究目標,開展有效閱讀訓練教學,以達到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本文就閱讀訓練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訓練 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實現學生的自主、個性化閱讀,切實、扎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當前閱讀教學的首要問題。教師必須將學生的閱讀水平作為研究目標,開展有效閱讀訓練教學,以達到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不斷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有不少小學語文老師認為學生們年齡階段特殊,無法獨立完成各類知識的有效吸收,因此,才一直沿用最初的灌輸式教學策略來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水平不斷得到發展的今天,該類教學形式無法滿足教育工作的現實需求。因為傳統的灌輸式閱讀訓練策略不但無法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知識,同時也會對學生人格培養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加大研究力度,確定一套全新的適合小學生閱讀能力不斷提高的教學策略。
一、要積極做好課前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何一項活動的開展,做好一開始的準備工作,才能保障活動的有序性與高效性,教學活動更是如此。學生都有好奇心的,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們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們的年齡特點,抓住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提高課堂趣味性。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中文章內容的內容,通過引人入勝的導語展現在學生們面前,從而達到不斷激發學生積極性與趣味性的目的。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通過有趣的童話故事或者是最近的社會時事新聞等材料的利用,將要學習的課文帶入到課堂中,引導學生慢慢進入教材的學習與理解中。
二、齊 讀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齊讀,可以營造出一種積極參與閱讀的氛圍,能夠激發學生們自主閱讀的積極性與趣味性。
《海底世界》這篇課文在用“你可知道,大海深處是什么樣的嗎?”一句話作為開頭,引出了文章要描述的對象。問題剛提出,就有很多同學大聲地朗讀了出來,筆者對他們靈敏的反應力給以表揚鼓勵,接著又讓表現積極的學生先朗讀了接下來的一段,然后再讓全班同學齊讀。一時間,響亮的朗讀聲回蕩在教室里,從聲音和表情上可以看出學生們對這篇課文充滿了興趣。在學生們熱情高漲時,筆者再巧用教學導序,進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擴展思維的問題,如“海底動物有哪些活動特點?”,“除了課本上提到的物產,關于海底世界同學們還知道些什么?”“你最喜歡海底世界的哪一特色?”
筆者發現,問題的提出使得學生們對接下來的課文內容更加好奇,更加充滿閱讀興趣,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也達到了培養學生了解大海、熱愛大海的目的。在課堂訓練結束后,筆者又布置了相關的課外閱讀作業,讓學生們通過拓展閱讀更多地了解海底世界的相關知識。
三、泛讀是整體理解課文的重要環節
隨著多媒體等技術手段的普及,很多老師喜歡在分析課文前播放課文錄音,但是根據多次實踐,筆者發現課前泛讀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由于錄音只能聞其聲而不能見其人,而教師帶感情的泛讀或者復述更能渲染氣氛,為學生提供模仿語音語調、神情動作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學生從小就學會如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在上《菩薩兵》一課時,筆者簡要地對故事情節進行復述之后,讓學生自己打開書本,他們有聲有色地泛讀課文,即便是一些感知能力弱的學生也能將課文的主要內容講出來。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帶有感情地閱讀,深入捕捉文章中人物的特色就更加容易一些。當然這種閱讀方式對教師的閱讀功力也有著較高的要求,教師要能準確把握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故事情節,其次要能正確地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心思想,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四、默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在兒童閱讀心理的發展中,朗讀技能的發展一般先于默讀技能的發展。因為在兒童最初的閱讀過程中,言語運動器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由于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穩定,要依靠大聲閱讀使注意力相對持久地集中在文字材料上,否則看不上幾個字,注意力就會轉移到其他方面去。其次,由于學生初學閱讀時“眼停”的次數比較多,時間比較長,如果不輔以言語動作,眼停就不規律,極容易發生掉字、跳行和同視現象。剛入學的學生就是在大聲朗讀時,也必須用手指點著字,一字一頓地讀,否則就會掉字跳行。因此,默讀能力的訓練必須以朗讀能力為基礎,從朗讀訓練開始。小學一、二年級適合進行朗讀訓練,到二年級下學期開始學習默讀,為三、四年級充分進行默讀訓練做好準備。在默讀思考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教會學生圈點畫注。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長期的努力。因此,訓練一開始,教師就應精心地指導學生認真地圈點畫注,及時檢查,并評出默讀時圈畫得最快最準最恰當的同學,不斷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默讀習慣。
五、分角色朗讀把學生引入情境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分角色,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氣氛,同時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旨思想。分角色朗讀還可以采取分小組、分男女、師生對讀等多種不同的類型。比如教學《三袋麥子》這一課時,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選幾個代表分別扮演三只小動物,以及旁白,注意對話角色情緒的表達。最后再評選出對話語氣語調最貼切的小組給以鼓勵,對學生們的不足之處作出糾正,給出建議。
要想更好地提高小學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除了需要我們的老師多費心思以外,還需要家長朋友們多多配合。家庭也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
綜上所述,從多年的閱讀教學訓練實踐中,筆者看到,要想改變小學生閱讀能力差的現狀,必須徹底擯棄那種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唱讀方法,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既包括語音語調,也包括不同感情的投入。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應該更好地把握教學過程中的整體性。明確教學的引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不斷總結摸索,不斷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明顯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校本改進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4
【2】楊玉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訓練【J】.中國校外教育,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