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雅君


小腸是消化系統中最長的器官,占全消化道的70%~80%,是主要的吸收器官。食物經過在小腸內的消化作用,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被小腸絨毛吸收。小腸不僅具有吸收功能,而且還具有分泌功能——它能分泌小腸液。正常人每天分泌1~3升小腸液,其作用主要是進一步分解糖、脂肪、蛋白質,使它們成為可吸收的物質。可以說,小腸的健康決定了營養代謝的正常進行,是人體健康最基本的保證。所以說,“腸壽”等于“長壽”。
但是,由于小腸遠離口腔和肛門,是整個胃腸道中最難檢測的部分,又因小腸走向迂回重疊,游離于腹膜內并被腸系膜束縛形成多發復合腸襻,使傳統的檢查技術受到很大限制,給小腸疾病的診斷帶來很大難度。因此,對于小腸的健康,值得在體檢中給予重視。幾種小腸病變的種類
小腸病變的種類繁多,但威脅到生命和健康的則主要是以下幾種:
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指常規胃鏡和結直腸鏡檢查未能發現異常的持續或反復發作的消化道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7%~8%,推測出血部位可能是在小腸。小腸特殊的解剖位置限制了x線檢查、阻礙了內鏡插入、影響了核素掃描及動脈造影定位,因而OGIB患者的確診時間較長。
2.克羅恩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癥性疾病,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好發于末端回腸和右半結腸。本病和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統稱為炎癥性腸病。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腸梗阻,伴有發熱、營養障礙等腸外表現。病程多遷延,反復發作,不易根治,可累及全消化道。約70%的克羅恩病可累及小腸,超過30%單獨局限于回腸。
3.小腸腫瘤:占全部胃腸道腫瘤的3%~6%,以惡性居多,約占2/3,包括腺癌、類癌及小腸間質瘤等。小腸腫瘤由于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發病率較低以及缺少小腸直視性檢查手段等原因,其早期診斷十分困難,發現時多為晚期。
4.遺傳性息肉病綜合征: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胃腸道多發息肉是其重要特征,多發息肉可引起相關并發癥,如腸套疊、腸出血等,其癌變率高達60%,癌變的最常見部位是小腸。因此,對PJS患者定期進行腸道檢查十分重要。
小腸檢查的方式和禁忌
由于特殊的解剖結構,小腸檢查一度成為臨床上檢查的盲區,常規檢查往往難以窺視其真面目,從而使它成為困擾消化科醫生的難題,且在診治中也會出現相應的延誤。傳統的小腸檢查方法如腹部CT、X線、消化道鋇餐、核素掃描及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等受影響因素太多,且均為間接成像,故而敏感性較低,定性差。近年來臨床上常運用的膠囊內鏡直接觀察腸腔病變,對小腸疾病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它在臨床上廣泛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克羅恩病、小腸腫瘤、小腸息肉等病變位于小腸的診斷,故對疑似小腸疾病的現今所有診斷方法中膠囊內鏡保持著無法替代與難以超越的地位。
膠囊內鏡是一種無線的、一次性使用的膠囊,可以借助腸道平滑肌的自身蠕動動力使其通過消化道,并自然排出體外。檢查前10~12小時禁食即可。為提高獲取圖像的質量,可在檢查前夜行腸道清潔準備以提高小腸視野的清晰度。在服用膠囊2小時后可飲清水,4小時后可以進少許清淡食物。在它穿行期間膠囊傳送其所捕獲圖像的數字數據,并傳輸至黏附患者身上的接收傳感器上,攝像視角與普通內鏡的視角相似。圖像能放大可以觀察到小腸絨毛的結構。電池可持續工作8~12小時,系統具有體外圖像實時監控功能。整個檢查過程獲取的圖像資料被保存在與傳感器相連的數據記錄儀中,該記錄儀掛戴于患者身上。檢查時允許患者自由走動,無需住院。當檢查結束后,取下患者身上的傳感器和記錄儀,醫師從記錄儀中下載圖像數據至電腦工作站進行處理和讀片。
在小腸疾病的診斷中,膠囊內鏡表現了簡單、安全、有效、檢查成功率高、順應性好、圖片質量高的特性,為小腸疾病的診治開辟了新途徑,大大提高了對小腸病變的檢出率,是診斷小腸疾病的極具價值的工具。但這種小腸膠囊內鏡的檢查方式,也存在著以下檢查禁忌。
絕對禁忌:無手術條件或拒絕接受任何腹部手術的患者(這樣一旦膠囊滯留,將無法通過手術取出)。
相對禁忌1.已知或懷疑胃腸道梗阻、狹窄及瘺管;2.心臟起搏器或其他電子儀器植入者;3.吞咽障礙者;4.孕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