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民
空軍杭州療養院主任醫師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生命在于運動?!边@已經是生命科學的基本規律。而早在數千年以前,體育運動在我國已經作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被廣為運用。《莊子咳0意》中主張“吐故納新”“熊經烏申”,說的是養生防衰要講究呼吸運動,不斷地呼出二氧化碳,吸進新鮮氧氣;還要做仿生體育鍛煉,模擬像熊攀杠懸動,如鳥展翅伸體。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用引導術(即保健體操)來防治疾病,創造了有五禽戲(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禽獸動作的體操)、太極拳、八段錦等作為運動方式。我國唐代壽至101歲的大醫學家、藥王孫思邈認為,運動可使“百病除行,補益延年,眼明輕健,不復疲乏”。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醫結合的應用,體育作為一種輔助療法,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體育療法又稱體療,是一種醫療性的體育活動,通過特定的體育活動的方法來治療疾病和恢復機體功能,在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康復治療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適當的體育運動不僅可增強體質,而且有助于重疾患者早日康復。
首先,體育療法是一種主動療法,有利于調動患者治病和康復的積極性。以癌癥為典型的有些疾病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手段,因此患者往往對疾病有一種憂慮恐懼感,甚至有時絕望,對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如果患者主動參與體育療法,則能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能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有利于康復。
體育療法絕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作用于全身,通過局部影響全身,通過增強神經系統、改善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以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的目的。
其次,體育療法是一種全身療法,可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的抵抗能力。醫療體育療法是一門科學,它是根據人體的結構和功能設計的,因而它同解剖學有密切的聯系。同時體育療法又牽涉到力量的強弱及變化,因而它又同力學及其他自然科學有密切的聯系。體育療法絕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作用于全身,通過局部影響全身,通過增強神經系統、改善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的目的。
最后,體育療法是一種自然療法,它不受時間、地點和設備條件的限制,方法簡單易學,便于推廣,屬于非特殊場合運動。而且由于運動量較小,只要堅持正確活動,一般不會產生副作用。
體育療法能夠治療疾病,其基本原理有以下幾點:
1.改善機體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狀態:患者由于疾病,引起血液循環障礙,新陳代謝降低。通過體療,可以調整人體的神經系統,改善呼吸及血液循環狀況,消除局部的血液瘀滯,通過增加血流量,能將局部的代謝產物運送到體外,使患處得到更多的營養,有利于健康的恢復。
2.維持和改善組織器官的正常形態和功能:患者傷病后由于機體某些器官組織長期運動不足,肌肉、關節就會出現退行性變化,如肌肉萎縮、骨質增生、關節粘連等現象,有的還會出現肌肉痙攣、抽搐,或者產生關節活動受限。通過體育療法,加強機體的功能鍛煉,能夠維持組織和器官的正常形態,緩解肌肉痙攣,松解肌肉粘連,松解關節囊和韌帶的粘連攣縮,增加關節的活動幅度,維持和改善組織器官的正常形態和功能。
3.促進和加強機體的代償功能:疾病和損傷可使身體的功能活動發生障礙,但身體對這種損害的反應絕不是被動的,依靠代償作用,可以使機體的功能得以恢復。體療可以促進和加強機體的代償功能,使殘疾人逐漸恢復健康,或減輕殘疾的程度,同時能改善人的精神面貌,消除心理障礙。
4.增強內臟器官功能狀態,改善機體病理生理過程:體育療法不僅直接作用于運動器官,同時反射性地影響了內臟器官的功能。正確適量的主動鍛煉所引發的神經沖動,可不斷向中樞神經傳導,這對中樞神經系統是一種良性刺激,起著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的作用。同時通過神經、體液傳導,神經沖動可以影響內臟器官,改善機體病理生理過程,提高器官的功能。
5.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運動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生理性刺激,可提高大腦皮質的興奮性,活躍全身各系統的功能。適量的運動也活躍了內分泌系統和網狀內皮系統的功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提高身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從而提高身體抵抗外邪侵襲的能力和內因的干擾,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重癥疾病中,尤其是癌癥患者,在經過多種治療(如手術、放療、化療)后,一般身體都比較虛弱,其中相當一部分患者還并發有各種后遺癥。想要盡快地促使患者恢復健康,除了加強營養等治療外,堅持有計劃、有目的的體育療法非常重要?,F代醫學研究和臨床觀察資料表明,我國古人創造的多種運動方式如傳統的導引,以及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易筋操、體操、慢跑等在癌癥患者的防癌保健過程中,能使患者對生活充滿信心,使原先的癥狀得到緩解,而且,還能使癌癥患者的生存期延長,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體育療法的對象為軀體或身心功能上有缺陷的人,包括慢性疾病患者、老年患者、殘疾和疾病恢復期患者等,實施體育療法不僅要適合患者的病情,而且應和患者體力相結合,要注意以下禁忌癥:
1.各種傳染病或疾病急性期。
2.高熱、體質虛弱、臟器功能失代償期。
3.骨折及脫位未固定復位或創傷后局部有出血傾向者。
4.創傷后血管和(或)神經附近有金屬或骨片等異物者。
5.巨大動脈瘤或血管內栓子有脫落危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