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屆國際健博會:倡導多維健康自我管理健康
日前,由浙江省衛計委、發改委、經信委共同主辦,省健康服務促進會承辦2015首屆浙江國際健康產業博覽會,吸引了包括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和中國臺灣、香港在內的數百家企業、數百個展位。
博覽會上,各參展單位全面展示自身醫療產品和服務特色。浙江是中醫藥大省,浙江省中醫藥學會組織浙江省著名中醫藥企業和中醫藥服務業企業參展,全面展示了“健康浙江”建設以來浙江省中醫藥取得的成就。面向消費者的互動,內容豐富,涵蓋了精制中藥材、方劑展覽和名貴中藥材的鑒定;傳統膏方制作觀摩、成品膏方品嘗,鐵皮楓斗炮制技藝展示;中醫體質辨識,健康養生知識咨詢,中醫藥特色技術體驗。既有“桐君堂”“壽仙谷”“景岳堂”等中醫藥老字號的介紹,更有“建國南路中醫街”“江南養生文化村”品牌文化和中醫藥智能云系統展示。
此次健康產業博覽會提出了全新的概念:倡導多維健康理念,從多領域、多視角、全方位關注各類影響健康的因素,圍繞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提倡自我健康管理,倡導科學的生活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進一步維護和促進全民身心健康。
博覽會還舉辦了“浙江省健康產業項目推介會”“浙江省國際健康產業大會”等一系列活動。在健康產業項目推介會上,24個健康產業重大項目現場簽約,總投資額達296億元,涉及健康產業園、醫療器械、醫院等領域。
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設急救點杭州急救網點增至20個
隨著城市范圍不斷擴張,杭州市急救中心接警量和出車量逐年快速增長,特別在城市周邊地區,迫切需要完善急救網絡布局。
日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急救點啟用。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急救點是繼西溪醫院急救點后,杭州新設立的又一個急救站點,至此,杭州市急救網點增至20個。該急救點是下沙經濟開發區繼省中醫院下沙院區以外的第二個急救點,它的運行將縮短下沙地區的急救反應時間。今后,下沙及周邊近100萬市民將享有更好的急救服務。
據悉,年底前杭州市急救中心還將對龍塢衛生服務中心的急救點擴充到24小時運行。經過增設和擴充急救點,杭州市的急救布局網絡將更加合理。
浙醫二院啟動“心梗急救網絡”
日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啟動“心梗急救網絡”,要提高急性心梗患者的搶救成功率,不僅要將搶救時間提前到院前,還要改善院內搶救流程,為搶救生命爭取時間。
據了解,這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啟動的“心梗急救網絡”實現了“救心地圖”聯網、增加急救車的心電圖傳輸、配備心梗救治“一包藥”等,是今后“心梗急救網絡”要推進的重要內容。
所謂的救心地圖就是急救中心將與區域內所有擁有急診介入條件的醫院聯網,通過APP定位,120救護車就知道附近哪些醫院具備心梗急救能力,在尊重患者和家屬選擇的前提下,將患者送往最近的具有救治能力的醫院治療。一包藥則是在每輛120救護車上配備用于搶救急性心肌梗死的“一包藥”,讓患者在上車第一時間可以吃到救命藥,及時緩解癥狀。遠程心電圖傳輸是改善120救護車設備,患者在救護車上就能做心電圖檢查,并將患者的數據與救治醫院聯網。患者送至醫院時,醫院醫生已經提前獲知病情,開通綠色通道,節省患者到達醫院后的掛號、檢查時間。
戈謝氏病、漸凍癥、苯丙酮尿癥明年起納入醫保報銷
一些罕見病患者面臨著用藥難、用藥貴等問題,在浙江,這樣的狀況將得到改變。
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浙江省衛生計生委等四部門最近聯合公布《關于加強罕見病醫療保障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罕見病醫療保障病種范圍暫定為戈謝氏病、漸凍癥和苯丙酮尿癥,保障對象為:參加浙江省基本醫療保險,獲得浙江省戶籍滿5年的患者;或參加浙江省基本醫療保險,年齡不滿5周歲,但其父母一方獲得浙江省戶籍滿5年的浙江省戶籍患者。這一政策從2016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
浙江省還將建立罕見病患者的診斷、登記制度。符合保障病種的患者,到浙大一院、浙醫二院、邵逸夫醫院、浙大兒院、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這五家定點醫院診斷,由醫院出具《診斷證明》,患者憑借醫院出具的診斷證明回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登記備案,每年需復檢一次。
400專家在杭州:看中醫吃中藥今后更多靠“創新”
治未病、醫養結合等健康、養生、養老創新,浙江省走到了哪一步?如何通過創新,加速發展我省現代中醫藥產業、中醫藥服務業……日前,來自全國、全省的中醫藥管理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全省所有90多個中醫院的院長,“中國中醫藥創新發展樣本”天士力集團等的代表,中藥和大健康產業企業的代表等400多人,齊聚杭州,參加之江中醫藥論壇·中醫藥創新發展高峰論壇。
論壇會上,“創新”成了主旋律,貫穿始終。不僅回顧總結了浙江省中醫藥創新發展的經驗和成果,還探討新常態下如何加快創新,全面提升浙江省中醫藥服務業的實力和水平,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優勢突出、與浙江省社會發展和城鄉居民需求相適應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以及中醫藥創新發展的政策體制創新、法制體系創新、標準化戰略、產業化創新、中藥劑型創新、“互聯網+中藥”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