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秋芳
【摘 要】
語文教學離不開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教師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形式,注重培養學生主動豐富語言的積累。從生字詞的識記入手,搭建橋梁引領他們走進語文的殿堂,在詩歌朗讀、文本研讀中陶冶情操,拓展視野,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
語言積累 詞語 詩歌 研讀
語文學科是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實踐課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關注和重視學生的語言積累,使之自覺養成感悟和積累語言的意識。教師在課堂上應巧妙引導學生,進行詞語和文本的識記與朗讀,通過對字詞、詩歌等的教學,豐富完善語言積累,不斷提高語文素養,為熟練掌握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打下堅實基礎。
一、字詞識讀——搭建語言積累的橋梁
字詞是構成語言文字的基本單位,學生語言的積累從詞語開始。學生在完成漢語拼音的學習之后,就進入到字詞的讀寫階段。教師要細心研究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心理,幫助他們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下,理解和掌握漢字。同時利用瑯瑯上口的歌謠、故事形式,逐漸擴大字詞的積累。
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識字1》,讓學生在詩歌創設的情境中,學習最簡單的漢字一、二、三。同學們在前一階段學習了漢語拼音,今天開始學習漢字,我們先來讀一首詩吧。教師用親切的語言,自然貼切地引入識字教學。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書上的插圖,說一說畫了哪些景物?指導學生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說出遠處的村莊、炊煙、山上的亭子,近處的花朵和小鳥。多么美麗的景色呀!借助拼音讀讀這首詩,結合插圖對整首詩有一個初步的印象。詩中包含著很多數字,聰明的你能找出來嗎?學生爭著說出一、二、三等數字,教師帶領學生認識它們的筆畫和寫法。學生在教師的示范下開始模仿,教師巡回指導糾正寫字的姿勢。學生再次朗讀詩歌,試著去體會詩中的含義,并且讀出感情色彩。讀熟后出示去掉數字的古詩,請你替數字找到家吧!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學生認知生字之初,教師要特別慎重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圖畫導入,先讓他們觀察找出其中的景物,進行合理聯想,在大腦中形成初步的影像。再引入古詩讓學生朗讀,從中自然進入生字的學習。
二、詩歌賞讀——體驗語言積累的美感
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它是中國語言的高度凝練和濃縮。通過古詩詞的朗讀,可以有效積累學生的語言,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熟讀百遍其義自現,教師要鼓勵學生反復朗讀,在熟讀成誦中積累語言、感悟古詩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
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古詩兩首》,教學從學生的生活引入,同學們早飯吃的什么?學生反響強烈紛紛舉手,包子、饅頭、米飯、面包不一而足。你知道這些糧食從哪里來的嗎?這下學生開始思索,有說是從地里種出來的,有說是農民伯伯勞動換來的。那我們就來學兩首古詩,看看農民是怎樣進行生產勞動的吧。介紹詩人李紳,學生看圖讀詩,根據畫面嘗試理解詩句的含義。解讀鋤禾日當午,想象農民在烈日下辛勤勞作揮汗如雨的情景。誰知道兩句詩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作者從觀察到思考,得出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應該非常珍惜和節省。閱讀第二首詩,從一粒粟到萬顆籽,理解農業生產要順應農時,春天耕種秋天才能收獲。利用無閑田和猶餓死形成的反差,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激起學生的疑問討論,得出農民在舊社會受到殘酷剝削。
講究對仗和平仄的古詩,由于語言精練韻律感強,讀起來瑯瑯上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要培養學生朗讀的習慣,做到讀書破萬卷的同時,還要注意引領他們去品味、感悟,理解詩中蘊含的豐富思想。使他們在積累詩歌的基礎上,享受到藝術與思想的雙重感動。
三、文本研讀——擴展語言積累的視野
閱讀是學生收集信息、領略世界、激揚思維、體驗美麗的途徑,對于積累語言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擴大其閱讀視野和閱讀量,給予方法的指導,使其學會深入研讀,提高探究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強化對語言的儲存積累,并在實踐中熟練運用。
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朱德的扁擔》,同學們對扁擔比較陌生,在過去農村運輸東西都靠肩挑手提,扁擔是挑運的重要工具。談談你對朱德的認識?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南昌起義后朱德帶領紅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勝利會師。想想朱德要用扁擔干什么?為什么要下山挑糧食?引導學生進入對課文的研讀。井岡山糧食不夠,又受到敵人的圍困。挑糧食上山這活容易嗎?學生總結出山高路陡非常艱辛。朱德帶領大家挑糧食是件好事,可是戰士為什么要把他的扁擔藏起來呢?體現了戰士對朱德的敬愛與心疼。讓學生走進戰士的心里,說出自己想對朱德說的話。朱德軍長工作非常繁忙,你知道他都忙些什么嗎?研究作戰計劃、操練殺敵、耕種田地。沒有了扁擔朱德怎么辦呢?親手削了一個新的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說明他與戰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小學語文的閱讀課文,包涵了新穎的詞語、豐富的內容和巧妙的寫作手法,為學生的語言積累、運用提供了海量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把握文章寫作脈絡,體會語言的優美多樣,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提高文學素養。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和教材,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教法和學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豐富語言的積累。通過學生認讀生字詞、朗誦詩歌和研讀課文,不斷拓寬知識視野,提高語文素養,以利今后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尹菊秀.豐富小學生語言積累的實踐與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09(15)
【2】吳榮山.培養小學生的語言素養【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