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紅
摘要:大衛·霍克尼的藝術創作涉及的面很廣,素描、速寫、攝影、色彩繪畫的各種媒介、舞臺布景、環境藝術等等。在當代西方藝術界,他是把傳統繪畫方法與現代物體拼集與構成、與裝置、與現代科技融于一體的探新家,他甚至用九個攝像機同時進行創作,他是勇于探索繪畫藝術可能和自身潛力的人,他既保存了傳統繪畫造型、色彩、光影、肌理等功能,又賦予繪畫藝術以新的形態,他的這一藝術探索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他的藝術創造,是觀念的,也是形式的,是新觀念和新藝術形式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大衛·霍克尼;藝術;新觀念;新形式
大衛·霍克尼是西方當代最負盛名、最有影響和最有成就的造型藝術家之一。他之所以能達到如此高的藝術成就,是因為他在當今市場與美學以及繪畫風格求新求變的大潮中,真正的關切藝術與人生、與社會、與人的感情之間密不可分,而又在藝術形式上適應時代新的審美趣味,并在探究的道路上有所拓展和突破。他關注在傳統典范中尋找那些有永久生命的精神,并探究這些精神之所以世世代代感染人們心靈的秘密所在。
一、大衛·霍克尼早年藝術與波普風格
孩提時代的霍克尼就對繪畫充滿了熱情,他之所以喜歡繪畫是因為他無比迷戀視覺世界。任何物件或景致,在霍克尼的獨特關注下都可能魅力四射,并且將一切目見之物轉換成線條、點、色塊、筆觸。一九五三年,十六歲的霍克尼進入布拉德福特藝術學校學習繪畫,這大概是霍克尼第一次接受正規的繪畫訓練。這所位于英國中北部的藝術學校,素以扎實的寫實繪畫傳統知名,霍克尼在進校之后,亦按照學校的傳統進行訓練。一九五七年,霍克尼結束了四年的藝校生活,這時他夢想著能夠進入美院繼續自己的繪畫事業。不久之后,他便被倫敦的皇家美術學院錄取,成為了一名美院學生。在霍克尼進入大學之后的這段時間,也正是抽象表現主義趨于鼎盛的時刻,而作為世界觀并未完全成熟的一名學生,霍克尼的繪畫也受到了這種流行趨勢的強烈影響。在皇家美術學院的學習時光注定是難忘的,霍克尼本人甚至認為他在美院創作的早期繪畫才是他真正的藝術發展方向。
波普藝術大概是二十世紀后現代主義藝術中最有影響力的一種藝術形式。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的西方藝術界,整體看來陷入一種嚴肅、規范的形式主義。為了打破這種局面,“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們認為藝術應該面對生活、面對機械文明與復制時代,應該把自己身邊生活環境的改變表達出來,這可以說是他們的藝術態度。波普藝術最早發源于英國倫敦,而身在皇家美術學院學習的霍克尼像其他大多數人一樣,也受到了這股藝術潮流的影響。有人認為霍克尼的畫面中充滿了個人的特色,而并非一味模仿其他波普藝術家的做法。霍克尼的早期繪畫在傾向波普風格的同時又具有自己的面貌。
二、霍克尼對空間的探索
在兩維空間中探討三維空間的表現,一直是大衛·霍克尼探討的課題。處理這個問題,各民族和各個時代的繪畫有不同的方式,西歐古典繪畫在平面上用焦點透視法表現虛擬的立體空間,東方繪畫特別是中國繪畫則用自由觀察的方法在平面表現想象中的、非立體空間,而西方現代繪畫則打破成規,虛擬的和具體的媒介隨意使用,并吸收現代科技和影像手段,在兩維中求三維空間的呈現。二維的表面可以很容易地以二維的方式進行復制,難得是將三維的東西付諸二維表面。
其作品空間的經營理念及手法顛覆了文藝復興時期創建的焦點透視法,大衛·霍克尼也聲稱自己對繪畫空間的理解是受到綜合立體主義、東方繪畫及其攝影拼貼實踐的啟發,他利用作品中精心構建的多維空間變化引導觀看者通過想象和理解對畫面形象進行重構與再創造,從而傳達出他對空間的時間性特征的獨特理解和感受。
對于大衛·霍克尼來說,僅僅運用靜止的平面媒介來表達一個簡單的物理運動瞬間或者場景靜止片段是遠遠不夠的,他還期望能表達出景物在人的主觀認知中表現出的深度感、運動感和時間性。其中晚期的繪畫作品顯得尤為自由和輕松,畫面里往往是東、西方透視法雜糅,抽象表現主義的平面構成意識和立體主義的影響也并存其中,繪畫空間呈現出一種運動的、多視點、多重透視并用的多維空間。尤其是中國卷軸畫中對散點透視法的運用讓大衛·霍克尼很受啟發,他吸收了卷軸畫里的游走的視點處理方法,將不同的透視手法結合起來,讓畫面里的景物隨著觀看者視點的游走變換而緩緩呈現出不同的透視景象,例如作于 1984 年的《拜訪 MO 和利薩》。他希望“創造一種畫面,以便使觀者的目光不得不服從畫面的引導而沿著特定的路徑移動,不得不在某個特定的位置停下,然后繼續移動,重復上述過程,在這個視覺引導的過程中,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重新建構空間。”
三、新科技的運用對霍克尼繪畫藝術的影響
新技術對霍克尼而言是一種興奮劑。Iphone、復印機、傳真機、攝影機等等這些新媒介新科技都出現在了霍克尼的工作室里。這些新科技讓霍克尼創造力噴涌而出,它們令人耳目一新且微妙,充滿創造力。實際上,大衛霍克尼一直憑借與生俱來的好奇性格和對新技術的癡迷,在做著這樣的嘗試,這種嘗試試圖用一種嶄新的觀看方式,來呈現較之以往不同的世界,就像此前他所運用的寶麗來相機那樣,iphone 或ipad 只不過是他在這種嘗試中的一種工具而已。在這個展覽之前,霍克尼用 ipad 作畫曾首次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美術館展出,當時的展出方式是在 ipad的屏幕上展示的,這種 ipad 繪畫不僅保持了線條和色彩之間的和諧搭配,平滑的表面也體現出科技所帶來的美感,霍克尼對這種方式的繪畫非常喜歡,他自己甚至說過,假使梵高有 ipad,他也有可能喜歡上它。實際上,對于藝術家來說,工作有時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夠運用一種工作創作出令人驚奇的作品。當霍克尼在運用新技術作畫時,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但藝術批評家馬丁蓋爾福德卻對霍克尼的這種做法表示欣賞,當有人質疑這種新型創作方式時,馬丁蓋爾福德反問道,對于手中畫筆的使用難道不是技術嗎?
在霍克尼的繪畫創作中能看到他借鑒了許多流派和大師作品中的形式感,比如畢加索 、荷加斯、馬蒂斯、梵高、修拉等,以及中國繪畫元素的卷軸構圖和觀看方式。霍克尼作為一位不為傳統所拘束的畫家,他大膽探索,沖破桎梏,選擇與常人不一樣的方法來觀察世界,他就好比一位神奇的探索者。而這些,對我們當下的創作者來說,都是極為有益的啟發。
【參考文獻】
[1]馬丁·蓋福特.更大的信息—大衛·霍克尼談藝錄[M].王燕飛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2]劉菲.空間的游戲——淺析大衛·霍克尼的繪畫空間處理[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3]黃繼謙.大衛·霍克尼與波普藝術》[J].東方藝術,2011(05)
[4]尹小斌.純真之眼——論大衛·霍克尼的藝術[J].文藝爭鳴,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