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唱教學是幼師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視唱教學,簡而言之就是要培養學生看譜即能唱,獨立地把樂譜轉化為有聲的歌唱的能力。因此,視唱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感,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幼師;視唱;音準練習
視唱教學是幼兒師范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是幼師生專業重要的技能課,為音樂欣賞、樂理知識、器樂、唱歌等方面的教學打下扎實的基礎。幼師的學生畢業后當幼兒園老師教授孩子,這就要求教師知識的準確性,所以學好視唱無論是對專業的提升還是對今后從事教學工作都極為重要。幼師生大多數在進校前沒有音樂基礎,通過在校兩年半的學習學生視唱能力一直處于薄弱的狀態主要表現在:1.識譜能力差學生在識五線譜時不夠積極主動,部分學生依賴標記來識譜。2.節奏不穩。學生遇到稍復雜的節奏就會出現節拍不穩,手打拍子與嘴唱出現不協調。3.音高的感覺不強。學生出現的“隨意唱法”較為普遍,沒有固定的音高概念。4.對音樂的表現能力不強。針對以上現狀分析,作為幼師的音樂教師必須不斷探索鉆研出新的教學方法,培養視唱能力強的合格幼兒園教師。
提高提高視唱練耳音準的策略運用一定的演唱方法,采用多種視唱形式(如預習、背唱、即興視唱等)來進行視唱的技術訓練,以達到音樂技術的提高。
一、音級練習
在視唱教學中要達到唱準基本音級的目的,一方面要通過耳朵來準確的捕捉鋼琴(或其他樂器)提供的音高,傳輸到大腦,并儲存、記憶,形成“內心音高概念”,再通過唱的形式將其表達出來。在調內練習基本音級時,首先要準確、牢固地掌握一、三、五級音。在唱時要注意音的平穩感,使這三個音形成一個穩定的框架。再以這三個音為中心去唱準不穩定音級;其次,不穩定音級在視唱過程中要思考對穩定音的傾向性(如上例箭頭提示方向),利用人的心理張弛變化來控制由不穩定到穩定的傾向感。大二度向上傾,呈“張”的趨勢而小二度向下傾,呈“馳”的狀態。在訓練中除了音階練習,還要通過音程構唱來唱好運動中的音高音準;最后,在視唱樂曲旋律時,應建立穩定音的框架,采用內心聽覺與出聲唱相結合,培養多聲部的聽覺,利用口唱樂譜,心默唱穩定音的方法。利用主三和弦的構建來穩固調感用調感來把握整體,用傾向感微調音準,唱好、唱準調式中的每一個音級。
二、音階練習
在唱自然大調音階時,音準要求將第Ⅰ級(主音)、第Ⅲ級(中音)和第Ⅴ級(屬音)的穩定性音級唱得平穩;將傾向性強的第Ⅶ級(導音)唱的有向高傾向的趨勢;將第Ⅳ級(下屬音)唱時向第Ⅲ級靠近對于一些跨度比較大的音程,在教學上應先讓學生聽到自己發出的聲音,即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去比較、辨別與推敲,以便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正確的聲音概念和音響效果。在這一過程中還可以采用“搭梯子”和“搭橋”的方式進行。所謂“搭梯子”,就是搭音階梯子所謂搭橋”,就是用構唱和弦的方法來視唱。
三、音程練習
音程指的是兩個音在音高上的相互關系,可在任何兩個音級上構成各種不同性質的大、小、純、增、減音程。在音程訓練中,首先讓學生了解每一個“音程”的傾向性,如唱大音程、增音程時應該有“張”的感覺;唱小音程、減音程時應該有“收縮”的感覺而唱純音程時則是“平緩”的感覺。利用柯達伊教學法手勢練習音程,柯達伊·左爾坦是20世紀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使用首調唱名法是其教學法基本的原則之一,柯達伊借鑒了柯爾文手勢,并稍加改動,成為該教學法的一大特色。通過柯達伊手勢的形象作用來提示學生發音外還可通過手勢位置的高低,把音與音之間的細微差別在空間表現出來。在柯爾文手勢訓練活動中,不需任何樂器作伴奏,而是要求學生注視著手勢的變化,想著各音的正確位置及口形,把音準確地唱出來。由于聲音只是聽覺的形象,而沒有視覺形象,如何將聽覺變成視覺,從而準確掌握,我想柯爾文手勢是最好的教學手段,它是通過直觀現象的手勢變換,幫助學生區別不同的音高,形成正確的音準概念,然后將音正確地唱出來。通過手勢位置的高低變動又能將音高的細微變化表示出來。由于音符的不同所用的手勢也就不同,不同的手勢再輔以不同的空間位置,可使學生產生對音符唱名及相對音高的聯想,將學生覺得難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視覺化,形象。
四、節奏練習
音準的學習不能只是單獨練習,需要在平時的音樂學習中隨時練習,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許多學生在練習鋼琴時只是用眼睛找彈奏鍵盤的位置,忽略了用耳朵聽,這不僅彈奏不出優美的樂曲,還錯過了練習音準聽覺的好機會。因此要學在練習鋼琴或其他樂器時從聽音準開始,逐步培養對音樂的聽覺習慣和聽覺能力。還有些學生在聲樂演唱時考慮更多的是運氣與呼吸等演唱要求,對音準要求略有放松,因此應該將聲樂演唱與內在音高位置相結合,使演唱能夠通順、連貫、悅耳。
五、旋律練習
在旋律視唱中,除了要按照樂譜所要求的速度、音準、節奏以及各種力度表情記號來視唱以外,還更要注意連線對音樂樂句的細致劃分,并注意隨著旋律的自然起伏把音樂的內涵表達出來,使音進行達到最高點,從而渲染出整首樂曲的最高潮,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音樂感受。學生有了對樂曲的整體分析與把握,再視唱時,就有可能完成得不僅比較理性,而且會達到較富有感性的效果。這一教學過程,由理性到感性,通過理性分析,感性的實踐,使學生能在此基礎上全面的把握樂曲的韻味與美感,從而較為完美表現樂曲的音準、節奏及格等。
總之,視唱練耳課作為一門具有較強技術訓練特點的基礎課程,除了音樂課堂的教學以外,還必須聯系藝術實踐進行理解和掌握。視唱練耳的學習是一個不斷變化著的動態過程,如樂曲中速度與力度的變化、旋律的流暢起伏、休止及高潮的處理等,都需要我們有深刻的體驗,進而達到內心閱讀樂譜的能力。通過視唱練耳的訓練,可使學生在音樂美感的追求、藝術修養的提高以及其它課程的學習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張兵,碩士研究生,鄭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研究方向:音樂學(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