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
摘要:本文是以江蘇省連云港市連云區為研究對象,以實際數據為基礎對該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水平進行客觀評價,找出制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因素,并就優化改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相關對策及思考。
關鍵詞:連云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狀及思考
一、連云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現狀
(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日益健全
近幾年來,全區新建、改擴建鄉鎮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7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4個,村級文化室19個,解決了鄉鎮、街道文化工作無房和面積不達標問題,形成了“區有兩館、鄉有一站、村有一室”的三級文化設施體系,基本實現了陣地、網絡和內容的三大覆蓋。2010年以來,該區在多點分別建立8個全國文化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在全市率先實現全覆蓋。
(二)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更加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日趨多彩
近年來,連云區堅持以“五大文化”建設、“九大系列活動”的開展帶動城鄉統籌發展。利用城鄉共建文化先進村、“三下鄉”等活動載體,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開展送書送戲送電影下鄉活動,組織文藝工作者為群眾演出,使政府對文體事業的投入直接轉化為百姓受益。為積極推進“五大”文化建設,不斷豐富城鄉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連云區定期舉辦夏季海濱廣場文化活動、社區藝術節、中老年藝術節、企業文化節、幼兒文化藝術節、全民讀書節、全民健身等“九大”文化系列活動。2006年迄今,已組織文化活動400多場。
在弱勢群體和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服務權益方面,全區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農民工、老人、兒童和殘疾人開放,設置方便殘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兒童的活動區域和服務項目。區各級公共文化設施電子閱覽室為社會公眾提供免費上網服務時間每周不少于42小時,區圖書館每周開放時間不少于56小時,文化館(站)每周開放時間不少于42小時。
(三)精神文化產品創作成果豐碩,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文化館、圖書館、各鄉街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單位能發揮自身功能,積極轉變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不斷完善免費或優惠開放制度、服務公示制度,為廣大群眾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服務,大力實施文藝精品工程,以《魅力連云港》、《青春云港》為代表的一批反映連云港新面貌、新氣象的作品相繼問世。涌現出一大批以笛子獨奏《漁家春來早》、油畫《在路上》、表演唱《走進新家園》、兒童快板《美麗家鄉換新顏》等為代表的在省、市名列前茅的精品力作。
(四)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民間文化得到開發與保護
目前,該區有1人入選省級第三批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名錄,實現了省級“非遺”項目宿城云霧茶的產業化發展;4人入選市級第二批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名錄;加大對古建筑的保護力度,對連云古鎮實施整體性保護工程,形成民國時期港口古鎮風貌。打造板橋中學淮鹽文化等集展示、表演、研究于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積極探索保護物質遺產與保護非物質遺產相結合、靜態保護與動態保護相結合的保護方法,以期實現兩者之間的完美結合。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規模偏小,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偏低。文化市場的“小、散、亂”的狀況仍然存在,尚未形成合理的市場結構和資源優化配置,導致產業發展不平衡和資源浪費。特別是文化產業集群尚未形成,文化產品的生產還處于低水平狀態,制約了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化。
(二)資本結構單一,文化發展經費嚴重不足,嚴重制約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加之連云區文化產業大多為個體和民間資金,投資額小,缺乏有實力的大企業或外資進入該區經營文化產業,不能把文化資源變為產業資本。
(三)人才相對匱乏,文化產業缺乏活力支撐。文化經營性人才相對缺乏,尤其是缺乏一批既懂經濟、懂文化,又會經營的文化企業家和文化經濟人,導致文化資源難以轉化成文化產品,文化產品難以進入市場,無法創造出具有品牌效應的文化產品。
(四)公共文化資源缺乏統籌,難以發揮整體效益。
由于專業人員數量問題,直接導致全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重量輕質,社區、村一級的公共文化設施重建輕管,進而導致公共文化資源的閑置浪費,利用率偏低。
(五)公共文化產品仍然缺乏,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高。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類別較單一,多數為群文活動,農家書屋圖書針對性不強,電影放映跟不上需求,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利用率不高,數字化程度低。
三、對于優化改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相關對策及思考
(一)實施文化體制改革工程,推動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進展。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引入競爭和激勵機制,創新服務方式,擴大服務范圍,整合服務資源,提高服務質量。繼續推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擴大覆蓋范圍,切實抓好已有陣地的管理和使用。
(二)實施文化創新發展工程,增強文化的時代感和吸引力。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充分挖掘文化內涵,整合全區各種旅游資源,科學制定全區文化發展規劃,既依托優勢又不拘泥優勢,合理確定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和整體布局,探索“文化+科技+旅游+金融”新興集群產業發展模式。積極推進文化娛樂業,加快建設大型多功能科教文化創業中心,大力發展高端旅游業,重點引進和培育出版印刷、動漫影像、網絡文化等高新技術產業。
(三)實施市場主體培育工程,壯大市場主導力量。積極推進文化娛樂業,以休閑文化為主體,鼓勵和扶持發展大型的歌舞廳、游戲廳、網吧、電影院等文化娛樂行業,加快發展集娛樂、健身、休閑與一體的綜合性娛樂設施。積極推進體育健身業,鼓勵開辦各種類型的球館、健身館、體育俱樂部等群眾性體育建設機構,大力扶持非營利性的體育健身場館和設施,促進體育健身產業的發展。通過市場機制和政策引導,用市場手段運作連云區自己的文化產業博覽會,開發經營文化娛樂、影視放映、旅游休閑、藝術產品等產業項目。
(四)實施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把品牌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乃至經濟優勢。制定文化品牌培育計劃,健全和完善文化品牌培育機制,切實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鼓勵加大精品創建力度,將文藝創作作為全年文化工作的重點。繼續辦好宿城采茶節、海鮮美食節、海濱廣場文化活動等品牌節慶活動,擴大文化對全區旅游形象的影響力。同時,建立健全文化品牌的市場運營機制,全面提升品牌生產、營銷、傳播能力。
(五)實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推進連云區文化事業可持續發展。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本著既嚴把“入門”關,提高準入門檻,又“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原則,不拘一格,剛柔并濟,引進人才。政府制定部門內外、體制內外人才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打造高端文化創業平臺,通過跨地區的機構聯合、項目協作等途徑,吸納文化創新人才,積極組織參加市以上相關單位組織的文化博覽、學習考察、培訓等活動,為人才成長拓寬渠道,培養造就大批創新型、復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專業人才、文化服務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充分利用好本地現有人才資源,讓那些專業人員、真正人盡其才,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