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俊 劉馨予
摘要:近百年來,我國設計藝術發展迅速并日趨成熟,然而設計藝術教育體系尚存諸多問題遏待完善,如何真正將“藝”與“技”相統一的教學理念切實貫徹到設計藝術教育之中,是當代設計藝術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當代設計;設計藝術;設計藝術教育
一、引言
我國現代設計藝術發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設計藝術學科的設置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洋務運動”時期所興辦的工藝學堂和新式美術學校,其發展過程一波三折;目前我國設計藝術教育仍存在一些現實問題,由于藝術類學科教學內容及體系的特殊性,當前的學科教育體系上普遍存在“藝”與“技”發展不平衡及內容不對稱等現象,造成了教育產出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等一系列問題的產生,這也是導致中國當代設計藝術教育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設計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我國當代設計藝術教育現狀
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市場經濟和工業化生產的高速發展以及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已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設計藝術教育市場,設計藝術類專業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最為熱門的專業之一,設計藝術類學科的專業招生規模也呈現日益擴大的趨勢;據中國藝術人才網發布的《2013年藝術教育行業分析報告》中提到自2002年至2013年數十年間,全國設置藝術類專業的高校已從597所增至1679所,藝術類高考考生人數已從3.2萬增至近100萬,其中報考設計藝術學科的考生數量占比較大,如此大批量的招生規模與尚待完善的設計藝術教育體系相互對沖勢必會造成學科教學質量打折扣等諸多問題的產生;由于我國當代的設計藝術教育思維尚未完全脫離傳統美術教育思維等因素,因而在諸多藝術類專業院校的設計藝術教育中都還普遍存在著重“藝”而輕“技”的現象,學科專業課程中缺乏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的課程設置,學科專業課程的考核也僅存在于形式上;還有一些高校存在于重技術技能而輕視創意創新的現象。一味的重視技術技能而輕視創意創新的現象也普遍存在于當前我國藝術設計行業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今后我國設計藝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藝”與“技”在設計藝術教育中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設計藝術學科作為一門實用藝術學科,是藝術與技術有機融合下的產物,只有兼具功能性與審美性才可謂是真正的設計藝術,同時也只有在藝術性與技術性的互滲互促下設計藝術才能不斷的向前發展;良好的設計藝術教育才能產出良好的設計藝術工作者,現代設計藝術教育從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包豪斯學院起步,到后來的“新包豪斯”——烏爾姆造型學院,無不一直強調著“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尤其是烏爾姆造型學院更加強調設計藝術與科學技術之間的關系,主張將最新的科技成就直接傳授給學生,著力培養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并能夠從事復雜技術生產的設計藝術人才;上述兩所高校所推行的設計藝術教育模式奠定了現代設計藝術教育的基礎;反觀我國,雖然曾大力引入西方設計藝術教育體制,但普遍只停留在對形式層面的效仿,技術教育層面始終缺乏有效關注,此舉無異于舍本逐末;如何真正在設計藝術教育中實現“藝”與“技”的相統一是我國當代設計藝術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
四、對我國設計藝術教育未來發展的思考
(一)優化高校選拔機制
放眼全國,高校藝術類入學考試的考前教育基本僅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應試教育本質上缺乏藝術性,一味的片面追求升學率,以美術類專業入學考試為例,目前呈現出的普遍情況為所考即所畫、所畫即所練,忽視了學生整體藝術綜合素質的培養;在所謂的“藝考熱”現象中不乏有很多培訓機構將其視為提高升學率的“強心針”,鼓勵文化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一簇而上紛紛“培訓”參加高校藝術類入學考試,這也直接導致了進入高校后的藝術類專業生源在文化素質方面與其他學科專業的生源有著較大差距,對所學專業也普遍缺乏積極性,對日后的設計藝術教育及教育成果轉化造成了較大影響;筆者認為設計藝術教育應從高校藝術類入學考試之前著手,入學考試內容和側重點應與傳統美術類考試有所區分,設計藝術類考試應著眼于考生的創意思維和基本文化素養,同時應從應試教育模式逐漸向綜合素質教育模式轉變,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并加大藝術類特長生在實際入學錄取中的比例;以上措施在提高考生綜合文化素質的同時還可以有效緩解學科教育“泡沫”。
(二)調整學科課程設置
我國設計藝術教育還課程設置與市場實際需求相脫節的現象;在基礎課程方面,相對于造型能力訓練課程來說,有助于創意思維開發的課程明顯比重偏小。基礎課程的目的應在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創新能力、審美能力以及對問題的發現、分析與解決等綜合能力,具體課程內容的設置應著重圍繞以上幾點進行。專業課程的設置應立足于解決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實踐”與“實踐中教學”;同時可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工廠招徒制”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的“官產學研”一體化;一方面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與社會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促進我國設計藝術相關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設計藝術作為一門交叉性學科,在學科教育過程中不能忽視對美學、文藝學、民俗學、心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教學與培養,只有打開學生視野,增強學生對當代文化藝術的了解與認知,才能使中國設計藝術教育立足于良性發展的軌道上。
(三)逐步轉化教育思維
截至目前,我國的設計藝術教育仍處在與市場被動的局面中,對本國設計藝術的推動力不足,這與我國大部分高校中設計藝術學科封閉式教學模式和固守僵化的教育思維有一定關系;筆者認為應逐步轉變教育思維,尊重個性化發展,摒棄以往“一鍋煮”的教學模式,從根本上增強教學活力,進而鼓勵學生著眼于社會潮流,開展跨學科研究,化“專才”教育為“通才”教育,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設計藝術類人才;正確引導學生去發現社會需求及相關問題,而非一味的附庸于市場行為;引用德國馬蒂亞斯教授的一句話:“我們的設計藝術教育不是被動地跟著社會的需求來培養人才,而是要培養出領先于社會的人”;基于此,設計藝術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的實現。
五、結語
由于我國現代設計藝術教育起步相對較晚,尚有較大上升空間,在緩解學科教育體系上普遍存在“藝”與“技”發展不平衡及內容不對稱、教育產出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等問題的基礎上應多借鑒西方發達國家設計藝術教育的寶貴經驗與藝術理念,并將其與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整合。在借鑒和學習的基礎上優化我國設計藝術教育體系并將其建設成為具有民族精神與人文內涵的中國特色設計藝術教育,只有如此,我國的設計藝術及設計藝術教育才能夠立足于國際領先之列。
【參考文獻】
[1]朱銘,奚傳績,潘魯生.設計藝術教育大事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2]許平,李新,陳瑞林.中國現代藝術設計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康家俊(1992—),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廣西藝術學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研究,視覺傳達設計研究。
劉馨予(1989—),男,漢族,江蘇連云港人,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研究,動畫藝術語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