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qing Tian
摘要:早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土著居民已成為澳大利亞這片廣袤土地的主人。澳洲土著民族有一部充滿神秘、傳奇和辛酸的歷史。遠在4萬年前的第四紀冰河時期,澳洲土著的祖先就由亞洲乘獨木舟來到澳大利亞,然后由北向南擴展,散布于大陸各地。在史前時代,他們已經創造了精美發達的文化。歐洲人的到來,打斷了他們自由發展的歷史。1788年英國的庫克船長在悉尼灣登陸時,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萬人,他們有500個左右的部落,各部落的人數從100到1500人不等。本文將圍繞澳洲土著文化始源展開探究,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文化;澳大利亞;土著;少數;先祖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土著人族群何時來到澳洲?”原始人從靈長類(猴和猿)進化而來。而當時澳洲并沒有靈長類,所以說,最早的澳洲土著人來自其他大陸。據科學調查,最早的土著人是大約6萬年前來到澳洲的。那時地球處于冰期之中,海面比今天要低幾十米。澳洲與北面的巴布亞新幾內亞連成了一體。但這個更大的澳洲大陸仍然被大海包圍,距離最近的印度尼西亞的島嶼仍然有近100公里的海面。那時的古人類要渡海前來澳洲絕非易事,可以說那是最早的人類航海紀錄。
一、澳洲土著人特征
澳洲土著來自兩大不同血緣系統或種群。一種稱作" 粗狀人(Robust)",頭蓋骨厚重,骨骼粗大,身材較矮。另一種稱作" 瘦長人(Gracile)",頭蓋骨薄,骨骼細,身材較高。現在的土著人大多屬于粗狀人,而在芒戈湖發現的土著遺骸則屬于瘦長人。瘦長人的頭骨很像中國南方的古人類柳江人,也像菲律賓發現的古人。粗狀人則接近印尼的爪哇人和索羅人(Solo Man),也和周口店的北京人有不少相似處。這說明,至少有兩批原始人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至少在四,五萬年前分別踏上了澳洲大陸。這以后可能還有一批原始人在四千年前來到澳洲,帶來了澳洲野狗(Dingo)和新石器。
二、澳洲土著社會的形成
澳洲土著社會常年處于一種流動狀態,物質文化保持在一種最低限度的水平上。土著人不種莊稼,不養家畜家禽,專以狩獵為生。他們大多是捕魚能手,不僅能用木制的魚叉,還會修水壩攔魚,編魚簍和織魚網捉魚。他們狩獵主要捕殺小型動物,像蜥蜴、鳥類、小袋鼠、負鼠(Possum)等。他們的食物主要有袋鼠、鴯鹋、魚、蛇、蜥蜴及植物的塊莖和漿果。澳洲土著人用來獵取動物的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簡易工具,叫“飛去來器”。這種用木片刻削而成的工具,形似木工用的直角尺,中間的彎折部分削成弧形,因拋擲后能從空中劃一個弧形落回原處,所以取名“飛去來”,土人稱為“Boomerang”,就是會回來的意思。
三、澳洲土著文化的雛形
(一)土著語言文化
澳洲土著文化是形成澳大利亞民族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它是一種復雜的、難以捉摸而又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通常,語言成為澳洲土著部落群體所共享的文化特征。土著人不講以模仿所謂的自然聲響為基礎的原始語言。他們雖沒有文字,但卻有700種語言,這些語言中的單詞有4萬個左右,其中包括名詞的4種性、8種格的變化。它所表達的概念的清晰度和精確性與其它任何語言一樣。
(二)土著藝術文化
早在與外界隔絕、生產力非常低下的史前時代,澳洲土著先民就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明。澳大利亞現存的一些歷經滄桑的巖畫和樹皮畫,就是洪荒之世澳洲土著人原始文化高度發展的見證。原始社會的土著居民,用堅硬的石工具或各色赭石在深山石崖上刻鑿或繪制了一幅幅關于狩獵、猛獸、精靈及各種原始宗教崇拜的圖像,直觀拙樸,怪誕離奇。尤其當巖畫與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等奇偉的地形地貌融為一體時,仿佛整個歷史、世界、人生和藝術都凝聚在巖畫之中了。這樣的巖畫澳洲有多處發現,澳北的卡卡圖國家公園里有好幾千幅。著名的馬蘭根格巖畫,巖壁高75英尺,周長1500英尺,是世界奇觀之一。
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估計最古老的巖畫可上溯到2-3.5萬年前。這一藝術傳統代代相傳,經久不衰。但現在的土著藝術家主要以樹皮作畫,巖上作畫已后繼無人。土著人擅長一種樹皮畫,用以表現所崇拜的偶像和各種飛禽走獸,不僅畫出它們的外形輪廓,而且描繪出體內的骨骼和器官,所以又叫X透視畫,成為澳洲獨有的藝術精華。以“夢幻時代”為永恒創作主題的土著繪畫就像一種有形的文字符號記載著土著對大自然的鐘愛和對先祖神靈的崇敬。用自然方式再現自然原貌的視覺藝術形式,正是澳洲土著獨特文化傳統的精髓之所在。
(三)土著宗教文化
澳洲土著居民有自己獨特的宗教,它是以圖騰崇拜為特征的,篤信一定的人群同某一物種(主要是動物)之間存在著超自然的親緣關系。每一部族通常用某種動物來命名,這種動物即該部族的圖騰。在土著宗教中,人是作為一種動物、一塊巖石或一個精靈開始生存的,而母親賦予了他肉體。一個土著男子長大后,經過成年儀式重新引入這種神圣的生命中。他在宗教儀式的支持下保持這種生命,直至死亡,再通過葬禮儀式回到作為中心的圖騰中,周而復始,開始新一輪的生命。女人受孕后,她認為是一個精靈從腳、脅腹、肚臍或嘴巴進入母體,變成了嬰兒的圖騰。這種圖騰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一切。
(四)土著的抗爭文化
澳洲土著人的大量減少,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歷史上白人的虐殺;二是種族沖突;三是居住環境條件的惡化和外來移民帶來許多傳染病,使土著人難以抗拒。二戰后,社會輿論強烈要求改善土著民族的悲慘處境,澳洲政府開始對土著推行“同化”政策?!巴钡膶嵸|是要土著民族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遭到了土著人的抵制和抗議。從1967年起,澳洲政府對土著民族從原來的歧視和“同化”政策轉向“一體化”政策,特點是承認土著人有權保留自己的種族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土著居民的政治地位有了進一步提高。
四、結語
雖然澳洲土著文化在其發展中不斷受到來自外部的巨大壓力和影響,但它仍保持了獨特的魅力。正是由于一種獨有的生活方式才使土著文化與殖民前時代保持了許多聯系。同時,土著文化中的許多特性也是導源于土著人對歐洲人來到澳洲及其所帶來的文化這一現實存在以及對從外部施加于土著社會種種壓力的反應,即抗拒與妥協,排斥與吸納。
【參考文獻】
[1]徐炳勛,姜慧霞.析澳大利亞政府對待土著人的政策:殖民,排除,同化,自治[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
[2]甘振軍.澳大利亞民族多樣性的形成及其影響[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0(11).
[3]楊洪貴.論澳大利亞土著人的同化政策[J].世界民族,2003(06).
作者簡介:Guiqing Tian,1/2cambridge Ingleburn NSW2565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