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倩敏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的研究現狀,從討論各時期對國產諜戰劇的概念界定出發,進而介紹國產諜戰劇市場化路徑的主要特征,著重分析當前我國國產諜戰劇的現狀與困境,并針對國產諜戰劇市場化道路上的問題提出針對性與創新性的建議。本文希望對我國國產諜戰劇市場化領域研究以及諜戰劇創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國產諜戰劇;市場化路徑;創新出路
國產諜戰劇是我國影視行業里特有的一種電視劇類型,先前國外學者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反特片、戰爭片以及間諜片上,而有關諜戰劇的研究卻很少。國內研究學者對于我國國產諜戰劇的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國產諜戰劇發展的歷程、諜戰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領域,極少涉及國產諜戰劇市場化路徑以及市場化出路探析方面。本文希望在能夠完善和豐富國產諜戰劇市場化研究理論的同時,也能給予國產諜戰劇創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啟示。
一、國產諜戰劇的界定
關于諜戰劇這一概念的界定,國內學術界對此還未有統一的定論。從諜戰劇出現至今,國內學者在涉及國產諜戰劇研究時,在不同的時期都會對諜戰劇有不同的界定。如國內學者周星在《中國電影藝術發展史教程》中對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此類影劇統稱為“反特劇”,另有學者郝建在其《中國電視劇文化研究與類型研究》中指出:反特劇是將偵探片的懸念與邏輯等元素、驚險片中跌宕起伏的危險情節與宣傳捍衛國家主權、保衛社會主義等主旋律有效的結合了起來,從而形成了一種嶄新的中國本土特有的亞類型題材影劇。另外,學者戴清在《主旋律的一支奇異變奏》中將有關諜戰影劇統一界定為“特情劇”,戴清認為國產的特情劇與歐美的諜戰片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國產特情劇有著鮮明的國情特征和電視劇特色。
從“反特劇”或“特情劇”的名稱以及其產生的歷史背景中可以看出,該類影劇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和宣傳效應。學者李皓認為,諜戰劇是指以間諜活動和諜報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電視劇,而“潛入敵人內部”是諜戰劇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諜戰劇的劇情時間多為國共對峙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建設時期,參與諜戰斗爭的政治勢力有中日兩國,國共兩黨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后的公安人員和違法犯罪人員,其中中日、國共兩種斗爭力量可能在劇中同時出現,諜戰劇通過對不同陣營間斗爭的表現,歌頌共產黨人堅定不移、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以及堅守信仰的高尚品格。
以上學者對于不同時期諜戰劇的界定在角度和側重點方面各有不同,但近些年“反特劇”或“特情劇”已不能完全涵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諜戰劇的戲劇內涵,越來越市場化的國產諜戰劇在故事敘事模式、劇情社會背影特別是受眾審美需求方面與先前的“反特劇”或“特情劇”有著明顯差異。
二、諜戰劇市場化的主要特征
(一)敘事模式的轉變
國產諜戰劇其市場化道路上越來越追求敘事模式方面的創新,以往的反特劇主要是以“敵暗我明”為敘事格調,以打擊特務破壞活動為劇情內容,并以實現弘揚主旋律的價值觀為主要的敘事任務,如《誓言無聲》、《冰山上的來客》等;而諜戰劇在市場化發展中越來越突出“敵明我暗”的氣氛,并且劇情主要以烘托和塑造主人公的英雄人物形象。
(二)注重商業性與娛樂性
“反特劇”或“特情劇”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種政治宣傳的工具,這也是其所在階段的社會背景所決定的,因此這一時期的諜戰影劇更多的是以政府為主導。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市場化的諜戰劇開始注重其娛樂性與商業性,并且也越來越迎合與市場的需求,盡管諜戰劇仍然會被負載部分政治聲音的功能,但市場化的諜戰劇逐漸隱藏意識形態話語,收視率與票房轉變為市場化諜戰劇的根本推動力。
(三)追求多元化與個性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至七十年代,國內還處在一個全民崇尚權威、思想一致對外來鞏固新生政權的特殊階段,反特劇的受眾群體基本上都是將階級立場、民族感情、愛國熱情等寄托在反特劇的主人公身上,并且受眾群體的審美心理以及個人需求都是空前一致[6]。因此可以從該時期反特劇的劇情題材內容、主人公的英雄形象、政治立場的宣傳以及趨于扁平的反面人物形象等方面看出,該階段反特劇的創作特征基本是相近的。所以這一時期的反特劇,不管是從創作方面還是從受眾審美角度來看,都是高度趨于同質化。而新世紀的諜戰劇是越來越市場化的結果,也是為迎合市場需求和受眾審美個性而產生的,并且該時期的諜戰劇也會加入戰爭劇的元素,例如《雪豹》等影視著作。
(四)人物形象越來越立體化
市場化諜戰劇里的正面人物特別是主人公已不再是“道德圣人”般十全十美并且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英雄人物形象,而是越來越充滿個性化的容易被受眾所銘記的人物形象[7]。比如《潛伏》里的主人公便是一個個性鮮明、附有世俗化和生活化符號的人物。其次,市場化諜戰劇中的反派角色變得更加復雜化,不再如反特劇中那般小丑化和妖魔化,比如《黎明之前》就將反派人物譚忠恕塑造成有血有肉、復雜多變的形象,這就使得整部影劇變得更加真實可信。另外,新世紀諜戰劇中的女性形象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傳統反特劇中的女性人物特別是女主人公基本上是持有嚴肅和正義的標簽,但市場化諜戰劇中的她們變得更加真實更加“女人”,她們不僅成熟或富有個性,而且還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她們剛柔并濟或鮮活豐滿的人物形象使得整部諜戰劇變得更加有趣味。這些多元素的人物形象在市場需求與推動中變得更加立體化,變得更加貼近觀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
三、國產諜戰劇的現狀與困境
現如今,在市場利益的驅使下,國產諜戰劇也在受眾的需求與受眾的批判中不斷前面,而在諜戰劇一波波熱潮的同時,諜戰劇的創作卻越來越雷同化、同質化,各種雷人的創作劇情也使得重現先前歷史的真實性更容易遭受非議。
(一)跟風與同質化嚴重
近幾年國產諜戰劇雖然在影劇數量上呈爆發式的增長,但制作方與廣電總局缺無法保證國產諜戰劇的質量,如今諜戰劇市場里的跟風扎堆、題材重復、創意雷同等問題已是國產諜戰劇難以掩飾的硬傷[8]。國內學者方莉曾指出,現有很多觀眾認為我國多半以上的諜戰劇是在盲目地跟風抄襲,在故事情節、人物設計以及內容構架上缺少創新。
(二)缺乏真實性的劇情
國產諜戰劇在追求收視率與市場利益的道路上,市場口碑可能已不是制作方追求的目標。一些諜戰劇的劇本沒有精彩的劇情,卻通過夸大劇情、違背常識甚至添加暴力與情色來博人眼球,這些非真實性的題材“創新”可能會適得其反。是在影作《潛伏》熱播之后,各種硬傷頻現的劇本開始大量被翻拍,但改編上缺不成熟,尤其是在細節上不夠真實,故事銜接也較為生硬。
(三)本土化特色的缺失
諜戰劇《黎明之前》在播出之后,許多受眾群體評價它是“最有美劇范兒的國產電視劇”,因為該劇以強情節、快節奏、多角度、碎鏡頭等美劇特征吸引了無數觀眾,但在該劇熱播之后,許多山寨美劇開始浮現在人們眼前,甚至直接放棄國產諜戰劇的中國元素和本土特色而全面復制美劇的元素。
四、諜戰劇創新出路探析
(一)追求敘事模式與細節的創新
為迎合當下多元化與個人化的社會文化需求,國產諜戰劇要在敘事模式和內容細節方面追求創新。敘事模式的創新即要在彰顯人物的情感以及挖掘他們內心世界的同時,也要將當時的歷史背景融入到個人真實的生存環境中,這種注重細節的敘事手法雖然淡化了意識形態,但另一方面會極大的彰顯與其他劇本的不同之處,即凸顯與傳統價值觀不同的生命觀和群體觀。
另外,國產諜戰劇可以嘗試在故事的細節銜接方面添加一些反傳統的懸念,利用抑制、裂變設懸以及連環設懸等手法來形成一種審美的刺激引力,這就讓劇本在情節上營造出了撲朔迷離的氣氛,使得創作在懸念的設置上呈現出反傳統的創新特點。
(二)劇情創新要真實可信
新世紀諜戰劇的發展更多的來自于市場與商業化的推動,但諜戰劇不能為了迎合少部分觀眾的審美需求而一味求奇求險或制造血腥暴力的場面,更不能忽視故事的真實性與邏輯性。
因此,如果要保持國產諜戰劇最根本的原創力并取得市場上的成功,就必須在劇情設計上要嚴謹真實,力求劇情細節真實可信。當然另一方面講,這也要求了創作者要擁有獨特的藝術視野和精神高度。因此,只有在尊重敘述故事真實性的前提下添加時代的藝術,并注重故事背后的人文關懷才能實現國產諜戰劇的良好發展。
(三)打造特色鮮明的國產諜戰劇文化
當前國內外的影視行業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包括我國國產諜戰劇在內的國產影視著作,要想保持永久生命力或者走出國門踏入國際市場,就必須擁有獨特的本土標簽。美劇之所以能俘獲觀眾的審美,是因為其有著縝密的情節設計,懸念鋪墊的節奏感也很到位。但如果國產諜戰劇未經改善和創新,急功近利,一味的引入和復制美劇的話,國產諜戰劇將失去自己本應有的風格。因此,國產諜戰劇應在充分表現我國特殊時期的歷史背景以及人物形象的同時,尊重受眾的心理需求以及審美習慣,批判性地運用國外同類影視劇的敘事模式與劇情設計,這樣才能打造出特色鮮明的本土化的國產諜戰劇。當然,如果創作者能在劇中體現出對歷史和戰爭反思的同時,提供給觀眾獨立思考的空間會更好。
【參考文獻】
[1]田湘平.改革開放以來國產諜戰劇研究[D].湖南大學,2012.
[2]星.中國電影藝術發展史教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郝建.中國電視劇:文化研究與類型研究[M].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
[4]戴清.“特情劇”:主旋律的一支奇異變奏[J].中國電視,2008(06):29-33.
[5]李皓.國產諜戰劇構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3.
[6]馮慧玲.中國新諜戰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7]葉勤.身份危機的多元表述與身份迷思的多元建構——國產諜戰片的類型研究[J].當代電影,2013,(09):044.
[8]邊莉.當前諜戰題材電影的發展與創新[J].電影文學,2015(15):19-21.
[9]胡建紅.新世紀中國諜戰電視劇的發展與困境[D].遼寧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