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奧
摘要:350年前,原鄭成功部下,黃廷將軍歸順清朝朝廷。率5600名親兵到河南鄧州落籍屯墾,隨軍而來的有一些臺灣籍將士及家屬,黃廷帶領他們以此為家建“閩營”。為了生存,這些臺灣籍將士均改漢姓、起漢名,與漢族通婚;他們很快融合于漢族。但是,在家族內部卻世代相傳稱自己是臺灣人,并保留自己的風俗。350年來,他們千方百計跟親人保持往來與聯系;令人惋惜的是,內憂外患的國運迫使他們中斷了與親人的聯系,給他們造成內心世界的巨大痛苦。改革開放以來,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他們開始了尋親、民族文化修復、乃至建設臺灣風情園、美麗鄉村等一系列工作。
關鍵詞:鄧州;臺灣村;高山族
一、南明降清將軍黃廷率部屯墾鄧州建“閩營”
黃廷(公元1620~1717年),字華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西十八里錦里村(今福建省龍海市角美鎮錦宅村)人。明末擁兵海上,“善戰,持重,百戰不敗”。1646年率領家族兵約十萬人投鄭成功麾下,官拜水師提督,右先鋒。被南明唐王封為“永安伯”。隨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奉鄭成功之命,率一支軍隊回廈門防清。1662年鄭成功去世后,鄭氏家族內訌,鄭成功之弟鄭襲與鄭成功之子鄭經,為了爭奪權位相互殘殺。加上他與鄭成功的另一位大將周全斌有隙,雙方部隊摩擦不斷。最終,黃廷選擇了歸清。清敕封他為慕義伯。
公元1668年臘月24日,黃廷率5600名親兵屯墾鄧州城城西。落籍鄧州之后,一邊務農桑,一邊練武功,以備國家征調。由于眾墾兵多來自福建沿海,故地方人稱他們為“閩營”。黃廷在鄧州期間曾六次奉召率部出征,立下赫赫戰功。
黃廷將軍來到鄧州后,在訓練部隊的同時還進行基礎建設。在鄧州城西十八里處建帥府,隨后又建議事廳、天后宮(奉祀媽祖,俗稱福建會館)、兵營和花園。黃廷手下各都督也在自己的領地開展建設。閩營人在鄧州屯墾定居后,與本地居民和睦相處。他們把臺灣的佛手瓜引種到鄧州,還把鄧州的綠豆、芝麻引種到福建、臺灣。
二、八名臺灣籍將士及其后裔定居范圍“臺灣村”
隨黃廷而來的還有八名臺灣籍官兵,這八名軍官分別是驃騎將軍迪摩達奧(布農族)、漢名周殿卿,勇將軍希衡、漢名林鐘,安篤斯旦(曹族)、漢名蔡萬通,游擊將軍安達依魯(卑南族)、漢名黃階山,義勇將軍摩那瓦丹(泰么族亦稱泰雅族)、漢名謝國禧,黃廷馬夫依那斯羅、漢名陳年,兩胞胎兄弟毛蘇達拉、毛蘇達丹(阿美族)、漢名分別為張伯春、許仲春,這八名將領隨黃廷將軍來到鄧州后為了與當地更好的融合,均改漢姓,起漢名,娶漢女為妻。
這八名將領初來到鄧州后,遵照黃廷將軍的安排,駐扎在不同的地方。黃廷命其率領昭勇將軍林鐘(希衡)、蔡萬通(安篤斯旦)、游擊將軍黃階山(安達依魯)、毛蘇達拉(張伯春)、毛蘇達丹(許仲春)、及周姓高山族將士,在冠軍故城遺址東南隅安營扎寨,依番俗各建干欄閣樓,以此為家,領上營、下營、尖兵營為一鎮。由于所建臺灣風格的干欄閣樓別于當地樣式,“故俗稱臺灣閣村(見林氏家譜)”,后來簡稱稱為臺灣村,屬冠軍里。
義勇將軍謝國禧(摩那瓦丹),本應隨迪摩達奧住臺灣村。但是,因黃廷最初打算由臺灣村向南經黃龍鎮至曲河里建臺灣一條街,“由番族聚落互市。(見謝氏家族)”。所以,安排謝氏住該街南門外。后因長年征戰街未建成,僅形成一集鎮,即后來的廟溝街。謝氏遂分屯于曲河里之殷洼,轄一營之兵力。屬黃渠里,今屬鄧州市文渠鄉。
黃廷馬夫依那斯羅,漢名陳年,初隨黃廷住于帥府議事廳后。康熙二十一年,黃廷率部從施瑯統一臺灣回鄧后不久,其戰馬珍驍病死,葬于廟溝街北,今下營自然村東南角;人稱戰馬墳,尚有一塊高地痕跡。陳年為踐行“馬走人隨”之諾言,遂從帥府議事廳后遷居于下營村落戶。
通過簡單考察,我們認為“臺灣村”的范圍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同。最初指上營、下營、尖兵營三營居住地,因干闌式閣樓而得名“臺灣閣村”。因中原一帶的村名以兩字、三字為常,故簡稱為“臺灣村”。由于行政區劃的變更,今天的“臺灣村”行政村,原為上營行政村,于2013年經地方民政部門批準更名而成。包括上營、下營、冠軍店、董楊、湯家五個自然村。該行政村內居住有周、陳、林、蔡、黃五姓臺灣原住民后裔,其人口占該村人口的一半以上。而學術界把鄧州臺灣原住民后裔的居住地均視為“臺灣村”來考察。其中包括張、許二姓族人居住地的張村鎮冠軍村和謝氏家族居住地的文渠鄉殷洼村盛號自然村。由于三個村比較接近,據筆者測量,南北長約5公里,東西寬約2公里。就在這接近10平方公里內居住的臺灣原住民后裔約3000人左右。
三、350年融合勿忘祖
盡管歷經350年的歷史變遷,甚至于沒有留下多少文字資料與文物。但是,歷史總會留給我們一些蛛絲馬跡,特別是有關家族歷史的集體記憶。2002年,陳堂三在家中發現了陳氏家族的族譜。家譜上端正的隸書字,記載著數百年滄桑和兩岸的血肉深情。口耳相傳的家史在這本族譜里得到了佐證。隨后張家、許家、黃家、蔡家、等各家分別發現了各自家族族譜。
這一本本家譜記錄下他們祖上的經歷以及他們繁衍生息的歷程。特別是,家譜里按照中原漢民族的習俗,排下了輩分,從始祖到當今;許多家族所排的輩分字,到現在還沒有用完。例如:“殿建清正文,德應鴻慶天。力書振江河,臺光耀華賢。成祖國恩定,安邦保和平。”現在,周氏家族的老人慶字輩、天字輩居多。
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深入,隨著海峽兩岸關系的改善和相互開放形勢的到來,兩岸同族親人團聚的希望在成長。隨著海峽兩岸關系的改善和相互開放形勢的到來,兩岸同族親人團聚的希望在成長。終于在2005年8月24日在鄭州市臺資企業協會副會長、豫臺有約網創辦人吳天璽的努力下,來自臺灣臺灣阿里山陳氏后裔和臺灣村的陳氏家族終于團聚了。臺灣村陳氏家族族長陳相富和臺灣阿里山族長陳宗仁相互緊緊擁抱在一起。這兩位兄弟是陳氏家族的第10代(以陳相富輩分記,臺灣的記法不同)。臺灣陳氏家族也口耳相傳:“過去祖宗打仗留在了中原。(見吳天璽著《臺灣與大陸360年》)”他們兩支陳氏家族的團聚只是更多分離的人們的一個縮影。隨著交往的深入,海峽兩岸的其它高山族同胞也相繼展開了交流、認親、拜祖活動。
四、河南省美麗鄉村項目“臺灣村”
據現在周氏重要族人周慶順介紹,多年以來臺灣村的許多文物遭到了破壞。2002年臺灣村高山族村民自發組織,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重新修建了高山始祖像、臺灣閣等建筑。筆者看到周慶順老人至今還保留著當時的賬本,上面清楚的記載著每個人為這次翻修所提供的資金以及其它物資。據我們調查,這些高山族村民不謀私利,為了村莊的建設出錢出力,從未抱怨。截至2012年,10年間僅村民和集體自己投資興建的包括臺灣村牌坊、各家族的始祖墓冢等共20與處。臺灣村風情園初具規模,成為全省聞名的“臺灣村”。
從2012年開始,鄧州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對臺灣村的建設,聘請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規劃并設計了《鄧州市張村鎮臺灣村空間發展與詳細規劃》,并及時獲得了有關部門的批準。
2012年11月2日,河南省委副書記鄧凱同志在南陽市、鄧州市主要領導陪同下,來臺灣村考察指導工作。在村考察期間,鄧凱同志高度肯定了臺灣村的建設成績,并提出更高要求,他囑咐說:“要進一步打造亮點,突出特色,加快新農村建設;要讓臺灣同胞看到,生活在大陸的高山族居民很幸福,對他們產生吸引力,為促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做出貢獻。”
2013年以來,大家齊心協力為臺灣村的發展出謀劃策,經過方方面面的努力,2013年底,臺灣村爭取到河南省財政廳一事一議項目——“河南省第一批美麗鄉村試點項目”,得到了河南省的財政撥款。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臺灣村將以嶄新的姿態,包含著高山族文化風情向社會講述350年的中華民族統一的動人而美麗的故事。
【參考文獻】
[1]周慶順:72歲,周氏家族重要成員;走訪時間2015年7月15號。
[2]清劉廷獻《廣陽雜記》。
[3]孔立,鄭氏官兵降清事件述論,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論文。
[4]《鄧發改社會[2012]130號》。
[5]郭伯恭《重修鄧縣志》。
[6]《冠軍尖兵營許氏家譜》,宣紙,毛筆手寫,線裝,無頁碼。
[7]《臺灣泰麼族鄧州墾兵籍曲河官兵里謝氏家譜》。
[8]《皇清臺灣土番鄧州慕義墾兵周氏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