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原特色農產品送上“云端”
近日,由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主辦,省委黨校承辦的云南省社科聯第九屆社科學術年會--云南高原特色農業與“互聯網+”專題研討會在昆明舉行,來自全國和省內的十余名專家學者、政府領導和企業家,圍繞特色農業、特色農業品牌建設、云南高原特色農業與“互聯網+”等熱點問題開展專題研討,為我省高原特色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云南的農產品資源豐富,農業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目前我省的煙葉、茶葉、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膠等7種作物種植面積全國第一,煙葉、鮮切花、咖啡、核桃、橡膠、野膠、野生菌等多個農產品產量全國第一。但一直以來,受地理和交通條件所限,云南農產品銷售存在渠道少、推廣難、運輸慢、人才缺乏等困難和問題。
伴隨互聯網的深入發展與國家“互聯網+”戰略的深入實施,有效縮短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為農產品開拓銷售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當前,借助“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浪潮,正是打響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戰略品牌的好時機,要深入研究如何利用“互聯網+”串起農業現代化的鏈條,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滲透到農產品生產銷售、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政務管理等各個環節,制定具體的、可操作強的實施方案,推動全省“互聯網+農業”高效發展,將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送上“云端”。
伴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正在啟動“創業創新”的新引擎,而“互聯網+”所帶來的巨大市場潛力備受關注。據統計,去年互聯網背景下興起的電子商務實現13.4萬億元的交易額,今年將刷新至18萬億元。無疑,在經濟下行壓力面前,“互聯網+”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提振增效的一劑良藥。今年6月24日國務院出臺了《“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7月4日發布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在頂層設計層面明確了“互聯網+”的發展愿景,圈定了“互聯網+11”的行動計劃,其中“11”是指11個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而現代農業位列第三。通過政策解讀不難發現“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布局得到了國家的重視與支持,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6月,云南共有580萬消費者在淘寶、天貓電商平臺上進行支付,同比增幅達到56%;在快遞方面,共有8 348萬個包裹進入云南,而從云南寄出的包裹卻只有1 200萬個,寄出數和收到數差了六七倍。在整個零售平臺上,共買進203億元,賣出63億元,貿易逆差是140億元。巨大的數據鴻溝和貿易逆差,反映出來的是云南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的缺陷以及現代服務業的落后。
如何打好云南高原特色農業這張牌?“互聯網+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要聚人氣,走農業聯盟、整合營銷之路;要接地氣,構建全過程產品產地追溯體系;要闖名氣,打造云南“特賣”平臺。整合農業生產銷售的各個環節,建立“農戶+基地+企業+電商”的全產業鏈式關聯組織,建成大西南乃至全國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農業企業聚合人氣平臺,形成“拳頭”產品,貼上“云系”“滇牌”品牌,自建電商平臺,重拳推向全國。
(摘自《云南日報》,2015-10-16 ,楊抒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