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近些年,消費者對車內空氣質量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迫切需要加強我國汽車行業的相關管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宣布成立車內空氣質量工作委員,廣開渠道助推車內空氣質量改善工作,以期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
行業關注,企業積極努力
新車空氣的有害氣味來源主要是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簡稱“VOC” )。根據此前環保部官方網站上公布的信息,VOC來源有三大類:一是功能配件,比如座椅材料、保溫材料、防撞填料、儀表板等;二是內飾件材料,如塑料、纖維紡織、皮革、橡膠等;三是生產使用的稀釋劑、膠水、油漆和涂料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來越看重駕乘感受、舒適性、安全性、經濟性,而要滿足這些需求,非金屬材料的運用量勢必越來越大,這些材料恰恰又是VOC的主要來源。
為了降低VOC含量,2011年我國出臺《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
記者從汽車動力及排放測試國家專業實驗室獲得的標準實施前后效果數據可以看出,2009年至今,車內空氣質量有明顯改進,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甲醛均有較大幅度降低,目前這些物質都已低于《指南》中的數值。
然而,進一步大幅度降低VOC,所涉及的行業相當廣泛,整車企業的資金投入和設備工藝改造也都相當大。要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迫切需要我國汽車行業加強領導和管理,盡快出臺強制性的車內空氣質量控制標準。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葉盛基表示,車內空氣質量工作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車內空氣質量控制將成為新常態下我國汽車行業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將會大大加強我國在車內空氣質量控制和車飾材料使用以及車內空氣凈化等多方面工作的領導 。
據悉,新成立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車內環境專業委員會,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從國內汽車行業知名企業和專家委員會組成。首批會員由汽車整車廠、客車廠、汽車內飾件和內飾材料企業、車內空氣凈化器企業和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及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組成,同時由侯立安院士等國內室內車內空氣質量相關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領導下,研究車內環境質量控制方面出現的問題,促進企業和行業健康發展,促進我國汽車工業的健康發展。
事中事后監管將全面啟動
強制性國標一旦執行,質檢、工商、環保、工信部門會分別對生產環節、流通環節和生產企業的管理三個方面進行監管。不達標的車型將不允許銷售。
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陳玉忠主任告訴記者,屆時車內的苯、甲苯、甲醛等揮發性有毒有害物質影響車內人員健康的物質超過強標限值,都屬于《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的范疇,它將對汽車企業的生產過程產生強有力的約束,同時也將成為消費者維權的利器。
比強制性標準先行一步的是環保部經過三次修訂,并于2014年3月實施的《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 輕型汽車》,不僅強制要求納入政府采購系統的產品首先要符合推薦性標準中八種物質的要求,而且新增了有關汽車產品有害物質、以及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的明確要求,在最初僅限制剎車片中使用石棉的基礎上,增加了對于汽車材料中鉛、汞、鎘、六價鉻等有害物質的限制使用要求。
此外,工信部還將于近期公示《汽車產品限制使用有害物質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辦法》。
于此種種,意味著政府職能部門將對與影響車內空氣質量問題的監管將“全面開花”。
新產業鏈正在壯大
隨著強制性標準的出臺,圍繞車內空氣相關的產業將會快速壯大,它將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新亮點,精明的企業也將在這之中找到商機。
據了解,目前已有一些整車廠在研發生產過程中就把空氣質量管理列入流程。
以江淮汽車為例,自2006年開始,便與合肥工業大學等單位聯合開展了車內空氣污染的研究,后來根據編制的車內空氣質量管理辦法,建立了對應的三層次文件并納入整車開發流程。2013年至今,從二代車型開始,研發、生產、組裝、管理各方面開展車內空氣質量達標工作,已成為江淮制度體系之一。
強制性國標還將促進內飾行業的技術進步,比如供應商將采用更加科學環保的內飾塑料、粘結劑等。
業內人士介紹,車輛內飾的塑料重達80-90公斤,對車內空氣質量的影響很大。不過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很多低散發的材料。比如,為了生產更加環保的車內塑料,從事改性塑料材料研發生產的上海錦湖日麗公司,對原材料、加工工藝和注塑工藝等各個環節進行控制。
作為汽車黏合劑、密封機及表面處理的供應商德企漢高股份,一直在研發粘合劑的環保無害方向。目前市場粘合劑的趨勢就是在做一個去溶劑的過程,主要就是減少溶劑的使用,從而減少了VOC。
國際標準即將制定 中國獲話語權
記者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獲悉,世界汽車工程學會正在研究制定車內空氣質量標準,而歐盟及美、日等汽車工業大國,對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十分重視,但均沒有制定車內空氣質量控制的技術法規,有關的標準組織也沒有規定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甚至都沒有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世界衛生組織雖然有對建筑物內的空氣質量要求,但也沒有車內空氣質量要求。中國從2011年出臺推薦性標準到強標的制定,代表在這個領域已經走在了前面,這將為我國參與制定國際通用標準增加了話語權。
車內空氣質量控制問題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然經歷。未來,它將可能成為國內外企業新的競爭點。在行業的關注,企業的努力之下,相信中國品牌汽車在這一領域的發展也將更加健康有序。
專訪:強制性國標或將出現諸多變化
從推薦性指南到強制性國標,車內空氣質量標準將有哪些變化,國標的制定中為企業找到,這些變化對于零部件企業和整車企業來說意味著什么?近日,本刊記者對標準編制組組長葛蘊珊教授進行了專訪,試圖為企業找到更多能夠完善和發展的方向。
《汽車縱橫》: 影響車內空氣的因素有很多,強制性國標將測量范圍是哪些?
葛蘊珊:車內空氣質量宏觀上影響的因素比較多,其中大氣空氣質量影響最大。為了讓強制性國標發揮更加科學有效的作用,我們根據環保部,以及原來控制標準的原則、GBT標準的控制原則來做各種測試論證,從而制定各項限值標準。因此我們只針對車的內飾件、粘結劑、橡膠內飾件等非金屬材料的揮發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不考慮車輛自身排氣以及環境空氣、道路條件的影響。
《汽車縱橫》:此次修訂的目的直接針對駕乘人健康,從指標限值和測量方法上如何體現呢?
葛蘊珊:這次修訂的原則是希望企業采用更加科學環保的內飾材料,促進行業的技術進步,的粘結劑等等。實驗主要以靜態為主,因此會關閉車內所有的電器。醛類物質中重點控制甲醛,適當控制乙醛和丙烯醛;芳香烴類物質中,重點控制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等會不斷嚴格。
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對氣味有所控制,但尷尬的是可能標準頒布實施期間這些物質的限制達標了,客戶在車里仍然感覺到有氣味。氣味跟物質不一樣,所以希望能夠找到有氣味的物質進行控制。現在來看,國際內外專家都認為這個物質很難確定,有些物質即使濃度很低,人們對它的氣味依然比較敏感。
《汽車縱橫》:從標準編制組提供的修訂意見來看,有些指標更嚴了,但有些指標似乎相對推薦性標準放寬了。做出這些調整是出于什么考慮?
葛蘊珊:根據現在的結果,初步定的標準限值的調整建議甲醛不變,苯可以降低。我們一方面會考慮駕乘人的健康,同時也會考慮企業的成本效益。現在關于乙醛的毒理性爭議比較大,限制還需進一步討論,目前來看100到1000之內都是安全的。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多環芳烴。車內空氣大概只有兩三立方米,與室內有很大差別。空氣的量非常少,沒有辦法達到檢測界。另外從理論上考慮,多環芳烴2—3混以氣態的形式存在,5環以上以固態形式存在,基本上不會揮發出來,測不到分析也不準。
因為材料里面的量很少,專家組建議在材料的標準當中限制多環芳烴的量,在我們的標準當中不去測量車內空氣當中多環芳烴的量。
《汽車縱橫》:新標準有沒有規定車輛下線多長時間后進行測試檢驗?
葛蘊珊:考慮到車從下線到用戶的手中會有一個過程,所以暫時設定實驗時間是車輛下線28天左右。整體來講,大部分的物質下降的趨勢還是比較明顯的。當然這個時間可以跟企業再進行討論。
對于進口車也會采取相同管理的要求,企業可以在國外用第三方的實驗室,或者其他的實驗來證明是滿足中國要求的。
《汽車縱橫》:既然是強制性標準,未來也就有法可依了。那么它納入了哪個法律范疇呢?
葛蘊珊:這個問題,目前沒有找到很好的依據,一個是《產品質量法》納入產品質量的范疇,或者是納入環保的范疇。環保的范疇我們能夠找到的依據是《環保法》,還有《大氣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我們從頭到尾都研究了一下,它是大氣的,實際上不適合我們車內空氣質量。
《汽車縱橫》:作為編制組組長,您對企業有哪些建議?
葛蘊珊:有一些建議,比如說要求企業信息公開,這個我們覺得可能會納入到車輛空氣質量管理當中。新的《大氣法》從國家的層面來講,排放的標準取消了,我們肯定也不會納入強制性標準。但是排放方面要求企業第一要進行信息公開,第二要求環保重點還是納入一致性管理。
(葛蘊珊:《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編制組組長、汽車動力性及排放測試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 )
江蘇對零部件供應商提前“開刀”
據《金陵晚報》報道,在全國開展的揮發性有機物減排工作中,江蘇省環保廳已建立排放清單,將“車內毒氣”作為重要的調查對象。
從調查情況來看,“零部件實際上對車內揮發性有機物“貢獻”最大,限制車內的揮發性有機物就是限制這些產品揮發出來的有害氣體”。
江蘇省環保廳相關人士透露:“從法規方面,江蘇對零部件揮發性有機物的檢測方法還在制定中,特別是有關汽車飾件的行業,江蘇可能會早于國家‘強標出臺車內空氣質量地方標準,要求零部件供應商減少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從而進行源頭控制。”
國外如何防范車內污染
美國 美國環保局要求汽車制造廠對所使用的材料申報,經審查確保對環境和人體危害程度達到最低點后才能使用。申報者一旦違反規定,不僅要負擔巨額罰款、清理召回產品污染,主要負責人還可能被判刑。
德國 《德國汽車車內環境標準》規定:1、汽車及裝在車內的塑料配件、地毯、車頂氈、沙發等需符合德國“藍天使”環保標志的要求;2、車內裝飾、坐套墊、膠粘劑等裝飾材料含有的苯、甲醛、丙酮、二甲苯等必須低于“德國三級車內環保標準”,比如車內甲醛含量不能超過0.08mg/m3;3、汽車銷售前還必須經過有毒空氣釋放期。
韓國 2007年6月5日,韓國建設部頒布了《新規制作汽車的室內空氣質量管理標準》,與此同時運用高科技自動監測車內空氣質量。高檔車一般配備AQS空氣質量傳感器,一旦車外的空氣質量超標,AQS會自動切斷風門,阻止廢氣流入車內。
日本 日本2005年以自主行動計劃的形式發布了《小轎車車內空氣污染治理指南》和測試方法,該限值主要根據日本建設省關于室內空氣質量標準確定。日本汽車廠商針對車內空氣污染專門開發了系列附屬產品,比如帶除菌功能的新型汽車空調等,在出廠前,還有專人針對“車內味道”進行感官評價。
俄羅斯 早在1999年,俄羅斯便制定并實施了P51206-98號《車輛車內污染物評價標準及方法》的國家標準,把駕駛室中的CO、NO、NO2、C3H4O的最高濃度分別作出限制,以控制車內空氣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