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昂
一直以來,關于互聯網要“顛覆”汽車產業的傳言似乎從未曾停息,那么,面對智能汽車如火如荼的勢頭,以創新為自身使命的IT人士又將有怎樣的舉動?本期我們采訪了樂視EUI研發高級副總裁、樂視車聯網CTO饒宏,以及上海博泰公司的創始人應宜倫。在IT圈里,他們被視為距離“汽車”最近的人。
樂視:我們一定會造汽車
作為樂視EUI新領軍人,饒宏目前在率領樂視車聯網和樂視EUI研發團隊搭建汽車版人機交互系統和開放平臺。據了解,樂視正在打造“樂視超級汽車”,這將是全球第一家實現六屏聯動的企業,手機、Pad、PC、TV、電影院、車載屏這六塊屏——這些生態都會在樂視的車聯網產品體現。饒宏表示,當傳統的UI還在解決人機交互的問題,樂視EUI已經將人與生態的交互關系放在首要位置,并強調應用開放、生態開放。目前樂視車聯網已經與北汽、阿斯頓 馬丁等傳統汽車企業進行了合作。
記者:作為樂視車聯網的CTO,你可以算是IT界的“汽車人”,能否為我們談談你眼中的智能汽車?
饒宏:相對于傳統的“汽車人”來說,我肯定是個外行。我本身是從IT業過來的,‘智能這個概念最早可能是從智能手機提出的,這幾年又出現了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家居。以我對智能的理解,現在的智能手機是智能做的最好的,雖然也談不上是真正的智能,但是跟傳統的手機相比,它解決了互聯和開放,在我們IT圈里面,這叫做智能手機的1.0版,在下一階段才真正要解決人工智能的問題。
記者:你是曾經的“IT人”,為什么選擇從事汽車這個行業?
饒宏:因為我家住在北京的海淀區,上班在朝陽區,每天橫跨整個北京城,基本是很痛苦的經歷,大家一直在談車要智能化,我認為車的智能化最終是為人服務的,是以人為中心。現在像寶馬等傳統汽車企業一直注重駕駛性能,但對于我這種人,我根本不想駕駛,我只想讓汽車把我送到辦公室里,我希望能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人在車里面不需要繁重勞動、不需要高度精力集中,不會一不小心出車禍什么的,這是車要解決的。除了運動員會去玩車,對我來說,車就是把我從一個地點轉移到另一個地點,我希望在車里面可以享受生活,而不是繁重的勞動,這也是我們樂視對于汽車的理念,所以智能汽車的第一階段要解決開放互聯,第二階段解決人工智能。
記者:能否具體談談你對于智能汽車的理解?
饒宏:關于智能汽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這沒有關系,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人們認為現在的車不夠智能,所以才對智能汽車比較期待。傳統的汽車企業在駕駛操控這些方面的體驗已經做到一定的階段了,再往上要提高5%都很難,但是在其他方面的用戶體驗,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對于智能汽車,我們的理解是智能汽車要真正解決的人在車上的體驗問題。在這個方面,汽車人需要開放互聯,需要IT行業的人才、娛樂行業的人才、還需要提供云服務的人才、提供內容的人才……我們認為需要7個行業的人才合在一起,才可以把車的體驗提高到一個臺階。
記者:那么,樂視真的要造車嗎?
饒宏:會造車。大家可能覺得樂視經常炒作,但其實樂視說的事肯定會做,是腳踏實地地在做。
記者:你們為什么要參與到汽車行業來?
饒宏:我認為就車身、駕駛性能等方面來說,傳統汽車企業有它的長處,但現在車里面有感知元件,卻沒有大腦。車聯網技術更多的是車的大腦,對于怎么改造車的大腦,IT行業的人更有經驗,這就是我們的機會。如果汽車行業還不進步,我們這些外行人造車的機會就會更大。
記者:你覺得現在的車是無腦的?
饒宏:現在汽車的控制決策系統主要是感知,這相當于條件反射性質,這也是智能,但卻是很初級的智能。
記者:那么你們準備怎么造車?
饒宏:我們樂視造車,傳統行業當中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會合作,比如說安全方面、傳動底盤技術等,但汽車的大腦絕對是我們自己做,因為我們對汽車大腦的理解和傳統汽車行業的理解不一樣,我們希望按照我們的方式來做,這也是我們的價值。
記者:也就是說你們要顛覆汽車行業?
饒宏:可以采用合作方式,并不是顛覆,要顛覆的是用戶體驗,而不是某一個企業。現在汽車的用戶體驗已經到了需要顛覆的階段。這就像功能手機一樣,再怎么做,做得再好,也會被顛覆,因為產品的形態被顛覆了。補充一點,iphone(蘋果手機)剛出來的時候,我當時在摩托羅拉,我們做結構和設計的人員拿著摩托羅拉的質量標準去比較,覺得蘋果的東西太差了,諾基亞的人也同樣這么說,這是當時地球上手機行業的老大和老二,但今年他們在哪?
饒宏:汽車上車載系統的學習能力、云端綜合一百萬輛車的信息集合在一起,通過后端的云以十萬臺計算機處理產生更新的信息,然后再反饋到每臺車上——,我們的云服務系統的計算能力,這是我們相比傳統車廠的優勢所在,這也是互聯網公司的機會所在。除了系統開放之外,我們還開放了心態與傳統汽車人、汽車行業合作,例如傳感器、雷達技術等,這種傳統的汽車配件,我們會盡可能地跟傳統汽車行業的供應商合作,我們主要的工作還是在汽車的大腦,人工智能系統是我們的主要方向。
博泰:給汽車安上大腦
“希望I.P.D.A擎感智能車腦能夠憑借博泰六年來在車聯網行業的技術積淀,賦予汽車情感,成為繼智能手機之后的第二代移動智能終端。”這是上海博泰創始人應宜倫(KEN)的期望。他認為在快速移動的汽車里,那些受智能手機影響而形成的在社交、消費、休閑娛樂等方面的諸多習慣都將成為駕駛安全的噩夢,而他們的使命就是打造一款繼智能手機之后的第二代移動智能終端——“智能車腦”,以此來為駕駛者的汽車生活注入情感,讓人們不再被機器所束縛,而是在汽車內實現自主、自我的個人價值。
雖然在汽車智能領域,目前一大批實質為“手機上車”或“平板上車”的產品和APP充斥于市場,但顯然只有徹底拋開手機,基于車內場景重新開發一款產品才能滿足用戶在車內的需求,才能重新構建人與車、車與車之間的互聯關系,因此,博泰的I.P.D.A智能車腦不但要提供智能手機的一切功能與體驗,更要考慮汽車的特殊環境。為此,博泰已經投入兩億元的研發資金,并邀請了前沃爾沃中國董事長沈暉、前梅賽德斯車聯網負責人Christoph、前標致雪鐵龍車聯網負責人Nicolas、前賓利汽車設計室內飾與數字化設計師孫震以及福特全球經濟學家張然在內的一大批人士加盟。
記者:在IT行業里,博泰可以說是鼎鼎大名,但在汽車界,了解你們的人并不多,能否簡單介紹一下自己。
KEN:四年前我們創造了全球第一個車內語音交互技術,比Siri早了9個月,當天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還播出了這個技術,但從靜態演示到真正實際道路使用我們花了四年時間,投入了超過6500萬元的研發費用。
記者:I.P.D.A擎感智能車腦的最大特點是?
KEN:以前我們常常用手機導航,今天我們創造了不用手的導航,比手機快15倍。
記者:不用手的導航,是通過語音嗎?你們如何解決語音識別的技術問題?
KEN:對。也可以說,我們創造了不用操作的導航。現在很多人在做語音識別,其實很多都是不能用的。我們花了那么長時間,現在終于做出中國第一個在駕駛環境可以使用的語音。語速可以很快,跟人說話一樣,聲音可以很輕,跟人溝通一樣,不管你是四川普通話,南京普通話,廣東普通話,哪怕你是山東話、四川話都可以識別,部分上海話也可以識別。風噪、雨噪、胎噪、冰雹噪音,都可以過濾。在2012年,我嘗試過,在下雨天,幾乎所有的系統語音識別率為零,這樣的問題我們遇到過2000多個,今天再看看下雨天我們的產品實測,連后排有人說話都可以識別。交叉路口、簡稱、異地搜索……所有東西都可以很方便地跟它交流,這對大城市太有用了,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車內,可以做到用人的交流方式實現100%準確率或者98%準確率的一套非常智能的產品。
記者:智能車腦?是汽車的大腦嗎?
KEN:我們擁有著全球最多的車輛數據,所以擎感IPDA智能車腦與車緊密相連。當然,與車輛緊密相連,與汽車安全,與駕駛者的駕駛安全緊密結合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知道很多車廠在研發汽車時,內部有無數的信息并不對外開放,因為他們只在最頂配的產品上提供這些功能。基于我們多年的整車經驗與幾百位工程師的努力,我們將在互聯網方面,把所有的汽車都做到與最頂配的汽車統一標準。也就是說,使用者無需花費頂配產品的費用即可隨時了解車輛狀況,在每次出行前,不用去專業機構,就可以對上千個汽車零件做一次體檢;當車輛遇到事故時,也許手機早已因為劇烈碰撞而不知去向,但搭載了IPDA的車輛可以通過車輛信息系統得知事故信息,并立即進行救援;車輛被盜時,可以根據IPDA找到車輛位置,此外,在駕駛過程中,IPDA還會自動根據使用者的駕駛習慣進行評分,這意味著,使用者可以規范駕駛習慣,獲得更便宜的汽車保險并節省大量燃油。
記者:你們這個產品借鑒了哪些成功的技術?
KEN:我們是一個中國的公司,我們沒有那么多可借鑒的東西,只能堅持原創的創新,汽車中控臺這個屏幕從來沒有過情感,而擎感iPDA智能車腦將帶來汽車內的情感,這也是下一代人工智能與智能城市的互聯網情感。
記者:互聯網崇尚免費模式,iPDA智能車腦的價格似乎比較高。
KEN:我們不相信免費模式,我們相信用戶需要一個好產品,而非免費互聯網模式的電子垃圾;一個空空的拉桿箱要8000元、一次貼膜要8000元、一部幾乎不看也不智能的電視要幾千元,而你每天都需要與汽車接觸,我們堅信一個好的產品就應該是高品質的,我們相信從此以后,駕駛者車內的體驗會變得真正不一樣,也許今天就是一個中國的“蘋果”在誕生。我們不知道我們能否改變時代,但至少,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車內超越智能手機的體驗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