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執政以來,力主反腐,深入人心。不過,反腐總會得罪人,于是出現了“唱衰”中國反腐的種種奇談怪論。面對這些,習近平怎么回應?他又為什么執意選擇反腐敗這塊注定“難啃”的硬骨頭?
習近平對反腐形勢判斷:強調“復雜”
今年年初召開的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五次全會,是對未來一年反腐工作的全面布局,習近平在這次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講話的全文沒有對外發布,官方發布的新聞通稿里雖然摘錄了部分講話,但外行可能看不出其中的“門道”。比如講話中提到,“從這兩年查處的案件和巡視發現的問題看,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從中紀委副書記趙洪祝日前發表的署名文章《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強大思想武器》中,我們可以得知“嚴峻復雜”這一判斷,特別是“復雜”二字,是不同以往的新信息。
1982年,鄧小平對于可能出現的腐敗問題指出,這股風來得很猛。如果我們黨不嚴重注意,不堅決剎住這股風,我們的黨和國家確實要發生會不會“改變面貌”的問題。1993年,黨中央提出反腐敗形勢嚴峻,并部署開展反腐敗斗爭。此后,我們對反腐敗形勢一直沿用“依然嚴峻”的判斷。
文章中說,2013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研究巡視工作五年規劃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強調了“復雜”二字。到了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五次全會上,總書記第一次從嚴峻性和復雜性兩個方面,系統分析反腐敗斗爭形勢。
從實際情況看,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領域腐敗現象仍然嚴重,黨的十八大后仍有少數黨員領導干部不收斂、不收手,貪腐金額動輒上千萬上億元,而且往往集政治蛻變、經濟貪婪、生活腐化于一身;“四風”病源還在、病根未除,仍停留在“不敢”層面,“不能”“不想”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防止反彈任務艱巨;少數黨員干部紀律和規矩意識不強,搞小山頭、小圈子、小團伙,有的對黨已經明確的政治原則妄加議論,有的脫崗離崗不向組織報告,有的領導干部不如實報告個人重大事項,等等。巡視發現的問題、紀律檢查機關查處的案件、嚴重違紀違法者的自我懺悔,都印證了中央對形勢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
別有用心的人拋出雜音噪音時:保持定力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強力反腐,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衷心擁護,國際輿論也給予較高評價,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良好形象在國際上進一步樹立。
但是,境內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拋出雜音噪音,說什么反腐敗只是刮一陣風、反腐敗導致為官不為、反腐敗影響經濟發展、反腐敗是“權力斗爭的工具”,等等。
趙洪祝在文章中披露,“對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保持堅強的政治定力。我們要按照總書記要求,堅持以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本,不受外力干擾,有靜氣、不刮風,不搞運動,踩著不變步伐,把握節奏和力度,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
選擇做“太平官”還是選擇擔責任:毅然決然
古往今來,反腐敗斗爭從來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人民群眾痛恨腐敗,反對腐敗是黨心民心所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長期積累,解決起來也非一日之功。
從趙洪祝文章中看,對于反腐敗可能遇到的阻力,習近平“掂量過”,并選擇了“擔責任”。
文章是這樣描述的:面對嚴峻復雜的反腐敗斗爭形勢,是選擇做“太平官”還是選擇擔責任,總書記毅然決然。他指出,我們不是沒有掂量過,但認準了黨的宗旨使命,認準了人民期待。人民把權力交給我們,我們就必須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該做的事就要做,該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不得罪腐敗分子,就必然會辜負黨、得罪人民。這是對人民的莊嚴承諾,體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意識和真摯為民情懷。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