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教授張鳳陽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某個以國家冠名的“國家某某城市”評比中,全國600多個地級市,一半以上的城市都當選了。這個評選改換名頭 ,以“國家某某目的地城市”為名,開始新的評選。
他發現,以“國家”名義組織開展評比表彰活動的,還真不在少數,它們通常都離不開中國、中華、全國和國家這四種提法。有的評選是來自政府系統,比如國家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旅游城市等。來自教育系統的評選也不在少數,比如,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國家級教材等。
表彰那些對國家有杰出貢獻的個人或集體,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張鳳陽說,這種做法必須遵循嚴格的法定程序。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程序規定被突破了。許多評比表彰項目并未獲得明確授權,有的即使在表面上走了程序,實際上也往往脫開了監管范圍,結果就是國家級的榮譽滿天飛。張鳳陽說:“當今世界幾乎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濫用‘國家名義。”
更糟糕的是,在不少評比、達標、認證活動中,“‘國家的名義事實上被用于尋租,已畸變為個人或集團的謀利工具”。有媒體報道,有的行業協會干脆對一些評比表彰明碼標價。
張鳳陽認為,極度泛濫的評比表彰,不僅容易制造尋租空間,還會誘致政府職能履行的結構性失衡。最后是“以愛國的名義,國家成為最廉價的消費行為”。“國家冠名有神圣性,不能隨便拿‘國家消費。”張鳳陽說。(《中國青年報》2015.3.5原春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