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的指導意見》。這一改革方案,肩負著保障短缺藥品供應和擠出藥價水分的重任。
90%的藥品有50%的降價空間
藥價虛高,是我國醫改正著力攻克的頑疾。媒體曾曝光四川川大華西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癌癥輔助藥物蘆筍片,出廠價15.5元/瓶,出現在省級招投標平臺掛網采購價為185.2元/盒,而醫院零售時的價格竟然為213元/瓶。
當前,一些抗生素新藥、抗癌類藥品價格虛高的現象普遍存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破除以藥補醫,降低虛高藥價”,兩會代表委員表示,藥品藥材的質量關系到群眾健康,藥價的高低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
“90%以上的藥品都有降價空間,價格砍掉50%,一點問題都沒有。”在廣西代表團的小組討論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花紅藥業董事長韋飛燕一語驚人。
“10多年來,政府實施藥品降價30多次,但卻‘越降越高。”從事制藥工作30多年的韋飛燕坦言,藥企不是不想降,而是不敢降。這里有一系列的中間環節,醫院的回扣是其中之一。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張福維說,藥商出售藥品,早已將回扣計算在藥價里,藥價越高,回扣越高。
“大多數藥企并沒有從藥品差價中得利。”韋飛燕表示,以回扣促銷量,搞得藥企都很累,有的甚至違規拿學術會議等發票來充抵。
“藥品價格在醫改中最敏感、最復雜。”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輔仁藥業集團董事長朱文臣說,藥品出廠價包含約15%至20%的提成,是業內潛規則。
跨過層層門檻的過程,是藥價虛高的推手,也是腐敗滋生的溫床。2014年5月,長沙曝光兒童生長激素銷售黑幕:一些醫藥代表,用高額回扣引誘兒科醫生濫開兒童生長激素,有醫藥代表甚至站在一些醫院的診室里監視醫生開處方。“藥改”勢在必行。
藥價虛高的背后是腐敗盛行
“新出臺的指導意見對現行集中采購制度進行了完善,實行一個平臺、分類采購,招采合一、量價掛鉤、雙信封制等措施,同時加強對藥品采購全過程綜合監管,要求在采購平臺上定期公布醫院藥品的采購價格、數量、匯款時間等關鍵信息。”國家行政學院研究院范迪軍說,“這就將采購放在陽光下進行,遏制了商業賄賂和私下交易的空間。”
專家同時指出,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實,是藥價虛高能否得到解決的關鍵。
與藥價虛高相對應,現行的藥品集中采購中,還出現了部分藥價虛低、一些藥品“中標死”的怪現象。
“由于有的集中采購存在‘唯低價是取的情況,一些臨床必須用但用量不大的‘小藥,利潤太低,常常在招標后就出現短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藥學部負責人稱。
虛高藥價的背后是腐敗盛行。藥企為了產品能進入市場,行賄受賄、桌下交易成了“潛規則”。要擠干“腐敗水分”,必須推進醫藥分開改革和真正推行醫師處方點評制度。讓醫院、醫生與藥品的收入真正脫鉤,醫院和醫生都不能通過“賣藥”掙錢,醫院和醫生選擇藥品時都不唯利而是唯療效。
要降低虛高藥價、擠干“腐敗水分”還要改進和完善藥品定價管理機制。在目前的價格管理模式下,藥價審批權在物價部門,而物價執行審批的主要依據是藥企提供的成本核算資料。這些資料真實性如何,物價部門有時難于進行準確判斷。必須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將藥品的利潤控制在合理的區間,建立藥品定價專家庫和專家隨機抽樣制度,對藥品研發、制造等過程的成本進行監督和評估。
藥價虛高該吃什么“藥”
對此,指導意見明確規定藥品采購分五類實行,改革藥品集中采購“一刀切”。
一、 “藥品分類采購”對癥“藥價虛高,部分藥品短缺”。意見提出,對不同藥品分別采取招標采購、談判采購、醫院直接采購、定點生產等方式,保障藥品供應,降低虛高價格。意見明確,對部分專利藥品、獨家生產藥品;臨床必需、用量小、市場供應短缺的藥品;麻醉藥品、精神藥品、防治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免費用藥等五類藥品實行分類采購。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藥學部負責人表示,分類采購辦法有利于保證婦兒專科非專利藥品、急搶救藥品的臨床用藥,也有利于短缺藥品的市場供應。
北京雙鶴藥業總裁李昕表示,對競標價格明顯偏低、存在質量和供應風險的藥品,確應如指導意見所要求,進行綜合評估,以避免惡性競爭,防止一些低價藥品“一招就沒”。
二、“改進藥款結算方式”對癥“渠道成本高,暗藏腐敗風險”。意見提出,鼓勵藥品生產企業與醫院直接結算藥品貨款,與配送企業結算配送費用,進一步減少中間環節。
三、“加強藥品配送管理”對癥“偏遠地區藥品供應不足”。意見提出,加強藥品配送管理。重點保障偏遠、交通不便地區的藥品供應配送,鼓勵各地結合實際探索縣鄉村一體化配送。
四、“規范采購平臺建設”對癥“商業賄賂,私下交易”。意見提出,拓展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平臺功能,統一藥品采購編碼,公開藥品采購信息,實現藥品采購數據共享和互聯互通。
新出臺的指導意見對現行集中采購制度進行了完善,實行一個平臺、分類采購,招采合一、量價掛鉤、雙信封制等措施,同時加強對藥品采購全過程綜合監管,要求在采購平臺上定期公布醫院藥品的采購價格、數量、匯款時間等關鍵信息。”國家行政學院研究院范迪軍說,“這就將采購放在陽光下進行,遏制了商業賄賂和私下交易的空間。”
五、“強化綜合監督管理”對癥“以藥養醫,制售假藥,隨意定價等”。為強化綜合監督管理,指導意見提出:建立處方點評和醫師約談制度,發揮藥師的用藥指導作用,規范醫生處方行為。重點跟蹤監控輔助用藥、醫院超常使用的藥品。
同時,將藥品集中采購情況作為醫院及其負責人的重要考核內容,納入目標管理及醫院評審評價工作。對醫院違規網下采購、拖延貨款的,視情節輕重給予通報批評、限期整改、責令支付違約金、降低等級等處理。涉及商業賄賂等腐敗行為的,依法嚴肅查處。
此外,加強對藥品價格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強化藥品成本調查和市場購銷價格監測,規范價格行為。依法嚴肅查處價格違法和壟斷行為及偽造或虛開發票、掛靠經營、“走票”等違法行為。強化重點藥品質量追蹤和全程質量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藥品行為。
(新華社2015.3.1胡浩等/文、《瀟湘晨報》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