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住久了,很容易發現愛情的地域性特征千差萬別。
美國東部的愛情實際至極。等級分明的新英格蘭,從高中開始給人們貼標簽,精英和屌絲永遠井水不犯河水,自費讀私立大學的姑娘如果跟拿獎學金上學的窮小子在一起,似乎就是異類了。而屌絲們也有著一套約定俗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公司相遇的兩個人,身份都要差不多能匹配,《欲望都市》里律師和出租車司機的組合幾乎是天方夜譚,曼哈頓投行前臺的小職員約會后臺主管都得用“臨幸”來形容。
而在傳統的中部,保守和忠實成了愛情的標簽。有住在農場天天開皮卡來上班的同事,娶了自己家隔壁農場主的女兒,兩人從小一起套牛套馬,長大了順理成章套在了一起。鄉村音樂里的愛情簡單又質樸,很多人似乎篤信,婚結了就不能用來離。全職太太是個非常合理的設定,而職業女性3點下班回家照顧孩子也是順理成章的。
后來到了西岸,愛情變成了金門大橋上的一片霧氣,不但種族、年齡、職業的界限消失了,甚至性別的概念也模糊了。情侶的顏色是混合的,年齡是讓人疑惑的,而在宜家超市見到兩個爸爸帶著兒子逛街也是習以為常了。有大量崇尚自由主義的美國人搬家到加州,也有不少加州人因為受不了如此開放的文化逃離加州。移居德州的加州同事憤慨地告訴我,加州根本不是美國,絲毫沒有傳統美德。但也有搬家至加州的德州同事告訴我,加州才是最有美國民主精神的地方。這里愛情也是民主的,婚姻也是自由的,約束沒有了,規矩也沒有了,有的人享受自由戀愛,有的人享受放縱欲望。
而北京的愛情呢,大多不是北京人的,而是那些做著北京夢的小鎮青年們的。人和人有各種方式相遇,在學校里借本書可以相遇,乘公司電梯可以相遇,買麻辣燙忘帶錢也可以相遇。愛情這事兒看起來隨意極了,似乎很容易找到,又很容易丟。
于是,你離家千里的寂寞,賭上青春的倔強,痛徹心扉的絕望,還有你輕描淡寫的嘆息,都由一個曾經的陌生人翻閱,然后灑在沒有盡頭的霧霾里。那么,你還記得你的小鎮里,愛情是怎樣的么?
“還記得一開始你不能適應,那個忙亂又吵的環境,一個小鎮的姑娘到了大城市,你一定聽過這故事。”(《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