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斯
古詩文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說明古詩文的學習對小學生的重要性。但是古詩文能否受到小學生的青睞,需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正確引導。
一、小學生慢讀古詩文需用心靈去品味
從當今小學生所學習的資源看,學生所讀的古詩文已是相當的普遍,教材文本上有,我們的蘇派經典閱讀上也增加了不少的閱讀篇目,當然還有著許多學生可去閱讀的電子文本。學生怎樣去讀?怎樣能夠讓學生去讀好?則需要我們進行認真研究。古詩文閱讀之實踐,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學生的慢讀問題,何謂慢讀?當無需做怎樣的解釋,但切不可理解為學生的不緊不慢的讀,而應當理解為用心靈去品味性地讀。由于現在學生可閱讀的內容比較廣泛,學生業已開始建立起一定程度上的閱讀興趣,如果現在就讓學生去簡簡單單地閱讀,走馬觀花地閱讀,心猿意馬地閱讀,那就穩固不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對此,讓學生用心靈去品味不僅僅就是閱讀古詩文的需要,更是我們學生學習習慣的需要,精神引領需求的需要。所以,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去真實意義上慢讀,就比較好地解決著或解決了學生用心靈去品味的問題。譬如和學生去讀著劉禹錫的《浪淘沙》,讀著孟郊的《游子吟》,讀著范仲淹的《江上漁者》,讓學生去用心靈品味著,學生尤其看到詩人劉禹錫所寫詩歌之時間和空間的空曠和開闊。雖然小學生用心靈品味的能力比較有限,但小學生還必須去從小開始,也應當是從幼稚去開始。平時的古詩文閱讀教學,學生的感受感悟的表達,只要是小學生自身心靈的體現,只要是我們小學生比較真實的感悟,我們都應當去認可,去承認。只要學生對意象和意境的感悟能夠去沾得上邊,我們就應當隨其自然,不要去苛刻小學生就與教師的雷同、等同。
二、小學生慢讀古詩文需在背后去思考
平時古詩文的閱讀教學,學生在古詩文的閱讀感悟上,比較值得肯定的是,現在的課堂教學,閱讀感悟之氣氛比較和諧,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但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感悟,總是有一種共同的比較低級的存在問題,沒有比較理想的回味習慣。我們應當承認和思考的是,古詩文的閱讀感悟都需要學生去溫故而知新,都需要學生去多進行一些背后思考。尤其是學生去閱讀那些新課程標準所推薦的古詩文,則更需要學生去多進行一些充分意義的背后思考。譬如讓學生去閱讀宋朝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這是詩人客居異鄉,靜夜感秋的情思婉轉的小詩。學生在閱讀時,對如此情思婉轉的小詩的理解和感悟還是有不少困難的,那讓學生去慢讀還是很有效果的。在學生閱讀后首先看到的是江上秋風的吹,梧桐樹的響,而后看到的是兒童點著的燈,籬笆之邊去捉那蟋蟀。學生看到此情此景是否就已經進入詩歌之境界呢?必須讓學生有著背后去思考的比較充足的時間。因此,在學生比較接近完美感悟詩作內容時,讓學生去繼續性地慢讀著,引導學生在讀的背后做著比較充分的思考。學生經過比較愉悅性的背后思考,學生們便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也思考了許許多多。尤其是學生能夠去思考著,尤其是學生能夠思考出詩人步出戶外的原因,尤其是學生還思考起詩人所看到另類景致所帶來的感觸。小學生慢讀古詩文的背后思考,可能是缺乏其自覺性的,但這不要緊,經常讓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可以讓學生去獲得這方面的樂趣,形成良好的興趣。
三、小學生慢讀古詩文需審美中做聯想
語文的魅力就是語言的魅力,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感覺。詩歌的魅力不僅僅就是詩歌所描寫的意象之魅力,更有詩歌所抒發作者之情感的魅力。這些魅力怎樣讓一個個小學生去得以比較充分的感受?應當說既沒有現成的答案,也不可能就有完整是模式。竊以為小學生慢讀古詩文需學生能夠在審美中做出相當豐富的聯想。因此,在平時的古詩文教學中,在一個個學生的古詩文課外閱讀欣賞中,筆者不僅僅就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審美,更讓學生能夠在具體審美的過程中做些豐富的聯想。應當這樣去說,古詩文本身就是比較獨具匠心的,如果學生去審美著無比的獨具匠心,再加之張開思維的翅膀去進行屬于自己的創新創造性的聯想,那就是學生慢讀古詩文所創造出的諸多的錦上添花。譬如和學生一起學習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是詩圣所寫的一首快詩,應當說杜甫一生所創作的詩歌比較多,小學生也通過多種渠道接觸了杜甫的許許多多的詩,但學生所接觸到的詩圣的快詩還是唯一僅有的。因此,讓學生進行閱讀時,不僅就是讓學生去讀出詩人欣喜若狂的形,而要在學生腦際縈繞著詩人欣喜若狂的形之基礎上,讓學生去進行聯想,杜甫為何就如此的欣喜若狂?之前不欣喜若狂的原因在何?學生們經過如此的相當豐富的聯想后,詩人之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讓學生不僅僅從詩人欣喜若狂的行為上得以理想的感受,且從與詩人行為相關聯的聯想中得到深刻而又形象的感悟。學生們便會那樣的自言自語,學生便會那樣的自得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