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屬于2012年青海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省級課題,于2015年結題并獲得通過。
摘要:開發和建設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利用地方民間藝術文化資源,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文化課程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從開發地域民族文化資源的角度,認識“民間剪紙和刺繡”獨特的地方資源文化價值,尋求對“民間剪紙和刺繡”美術課程資源開發的探索。
關鍵詞:民間剪紙;刺繡;地方課程;課程資源開發
中國民間剪紙和刺繡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品種豐富,又因為她們都來自民間,根植于民間,孕育于民間,生長于民間,綻放于民間,蘊藏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直接反映她們的審美情趣、生活態度、價值觀念、樂觀豁達的人文風貌,顯示出她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通過研究地方藝術文化,培養學生對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態和鄉土歷史、民風習俗、傳統文化等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健全人格,讓學生深刻產生愛祖國、愛家鄉,為家鄉而自豪的思想情感。同時對弘揚民族文化、強化愛國主義教育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結合本土剪紙教學的特點,以及滲透優秀民俗文化教育的需要,特別強調:1、要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2、要體現民族特點,充分發揚剪紙和刺繡藝術傳統,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3、要體現時代精神,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4、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5、要體現民族特點,充分發揚剪紙藝術傳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6、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注意聯系學生和生活的實際,以及反映當地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實際。
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資源
(一)把握現實,充分利用現有資源
剪紙和刺繡作為校本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我校處于城鄉交界處,農村的環境的氛圍還是比較濃厚,充分利用地域的優勢,動員學生收集民間剪紙和刺繡的樣本,有目的、有指導性讓學生多喝民間藝人接觸,通過課堂教學設計的要求,讓學生主動去親臨感受和交流,為課堂素材準備資源材料。同時為更為完備素材,動員學生廣為收集有關剪紙刻紙的書籍和資料,并到新華書店購買相關書籍。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并把這些材料整編成冊,作為剪紙校本教材。
(二)因地制宜,開發新的課程資源
將“民間刺繡”引入課堂,學生由欣賞體驗到學習針法到創作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刺繡裝點和改變生活。
充分利用地方和民間藝人這一資源,邀請民間藝人來校作講座、指導,傳授剪紙刻紙的技術和方法。
(三)揚長補短,挖掘活的資源
一提到課程資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教材。其實,除教材外,還有許多課程資源可以挖掘利用,教師和學生就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如教師,不可否認,教師之間有差異,而這種差異正是互相交流、學習的聯絡點。同樣,學生之間也有差異,有的學生剪紙、刻紙的水平較高,有的相對差一點,我們可以讓好學生現身說法,指導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學生之間畢竟比較容易溝通。這樣,既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提高了效率。
二、加強宣傳,做到學科間的滲透,多種渠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逐步普及剪紙和刺繡藝術
通過多種渠道來向學生介紹、宣傳剪紙和刺繡藝術。比如:可以在學校的宣傳櫥窗、墻面、樓道、教室、窗戶……布置上師生的剪紙作品,發揮校園隱性環境課程的教育作用。利用學校廣播等媒體進行定期宣傳、介紹剪紙的知識、方法,通過班級的活動欄,開展為學生作文配剪紙插圖的活動,編制“小巧手”剪紙學習專欄。使學生對剪紙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轉為親切,激起探究欲望,營造積極的校園剪紙藝術氛圍。刺繡:將“民間刺繡”引入課堂,學生由欣賞體驗到學習針法到創作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聯系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來用刺繡裝點和改變生活。
三、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開展各種形式的剪紙和刺繡作品評比、展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以生活即藝術的觀點為支撐,將藝術融入生活,將學生的藝術作品懸掛在學生日常出入的地方,使學生在校園生活的每時每刻都能受到藝術熏陶。
同時將激勵制度貫穿于課程實施的全過程,讓學生知道“自己也是學校的小主人”,學校的環境美化也有他們的一份。引領學生參加各種校園的宣傳美化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始終保持高亢的勁頭。同時,鼓勵學生作品在學校的宣傳區、班級等處展示。通過組織剪紙和刺繡比賽,鼓勵學生爭取獲得成績,在競爭中學會有效的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必要的競爭,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實施評價建議
美術課程評價應以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客觀事實為基礎,注重評價與教學的協調統一,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和自我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情況,更要重視美術學習能力、學習志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
(一)依據美術課程標準準進行評價
在評價中努力體現標準的理念和目標,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與反饋功能,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和發現自己的不足,促進學生在美術學習方面的發展。同時,通過評價獲得準確的信息反饋,幫助美術教師不斷改進教學工作。
(二)注重美術學習過程的評價
不僅依據美術作業評價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而且通過考查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評價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評價可采取用個人、小組或團體的方式,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或在學習結束后進行,并以適當的方式向學生反饋評價的結果,以鼓勵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三)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美術作業
鼓勵采用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以及座談等方式對學生的美術作業進行評價。對學生美術作業的評價可以從創作構思、表現方式及技能等方面進行,既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也要使學生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并找到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容中逵.論當代我國新教材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問題[J].教育叢論,2004,(5):34-37
[2]郭元詳.新課程背景下課程知識觀的轉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5(02)
作者簡介:劉娟,青海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研究方向:數碼媒體,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