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澄邁縣開始創建3條“美麗鄉村帶”,向陽村成為該縣創建的第一個“美麗鄉村”。
“美麗中國”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被確立為中國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細胞。建設美麗中國,重點難點在農村,關鍵還是要看農村。澄邁縣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全省各市縣中起步早、動作快、標準高、措施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典范縣、中國綠色名縣、中國生態文化建設示范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低碳旅游示范區等。在推進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澄邁深入挖掘鄉村特色資源,將澄邁8年多來國內率先進行的生態現代化建設工作,以“美麗鄉村”為載體凝煉和集萃,將“美麗鄉村”建設與城鎮化發展有機結合,繪就美麗澄邁新篇章。
1 ?產業造血帶動鄉村發展
寬闊整潔的街道,現代時尚的小區,郁郁蔥蔥的綠化……走進澄邁福山鎮向陽村,實在看不出這里曾是茅草屋連片,垃圾隨地可見,道路坑洼不平的村落。
“這幾年來福山鎮的游客越來越多,給我們村也帶來的巨大變化。新房一棟接一棟地蓋起來了,村民不是打工就是做生意,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向陽村村民蔡瓊花感慨。
向陽村是一個幸運的村莊。2007年,乘著海南省文明生態村建設的春風,在當地政府及農墾的大力支持下,向陽村經濟收入年年增加,并開始進行文明生態村建設,村民逐漸蓋起了小樓房。 2010年,澄邁縣借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和海南西部地區開發建設的東風,抓住承辦第十一屆中國海南島歡樂節的契機,在向陽村的前面建設福山咖啡文化風情鎮。沾風情鎮的光,向陽村的基礎設施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今與福山咖啡文化風情鎮融為一體。2013年,澄邁縣開始創建3條“美麗鄉村帶”,向陽村又幸運地成為該縣創建的第一個“美麗鄉村”。
得益于福山風情小鎮的帶動,向陽村有許多農民開始建起咖啡手工作坊,邊供游客參觀體驗,邊銷售咖啡。還有些農民,以咖啡為原料,制作咖啡糕、香草糕等特色小吃銷售,農民日子越過越紅火,村里樓房越蓋越多。
澄邁認為,美麗鄉村的建設發展,絕不僅僅是建幾條村道,種幾株花草就能解決,而是要通過產業“造血”,讓農民轉變生產方式,增收致富。
例如3條美麗鄉村帶中的福橋帶,以“美麗鄉村”旅游帶以咖啡文化為主題,在試點村莊重點建設品牌咖啡文化產品,形成咖啡文化氛圍,從而打造成福山咖啡文化風情小鎮的休閑度假旅游帶,并引領和推進福山咖啡文化風情小鎮建設成為國內著名的以咖啡文化為主題的5A級旅游景區。
2 ?農旅結合結出致富之果
隨著城市化發展加速,澄邁同樣也和其他市縣一樣,面臨鄉村“空心化”、老幼留守等問題。農村城鎮化發展,勞動力是基礎,絕對不能讓農村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
經過調研與探索,澄邁縣委、縣政府認為,以縣域內小城鎮的發展為城鄉連接點,實現城鄉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共建共享,并依靠鄉村的土地、旅游、農業等資源,吸引農村人才回流創建家園。
侯臣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就是澄邁目前正在探索的農旅結合方式之一。以黨委政府引導、企業投資、村民入股共建,積極探索解決農村空心化、農村土地流轉發展新模式,實現黨委政府、村民、企業多贏。政府美麗鄉村專項資金用于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路網、電網、給水、排水管網、水系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引進優質社會資金投入舊村改,將舊村莊閑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建設為集商鋪、家庭旅館、茶坊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特色民居,村民獲得財產和經營收益,參與新村經營管理獲得工資收益;村集體成立管理公司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
“澄邁美麗鄉村建設的最終目標是讓村民生活更舒心更便利,收入更多。”自從咖啡風情小鎮開放之后,便吸引了大批游客,毗鄰小鎮的侯臣村村民搖身一變,成為風情小鎮里的保潔員、銷售員,甚至是超市老板、農家樂老板。以前的果園菜地也變成可供游客采摘、玩樂的農家田園。
如今,侯臣村規劃建設了“美麗鄉村”項目,將進一步發展當地的鄉村旅游業。侯臣村村民蔡親袖告訴記者,通過引進公司,農民入股的模式進行美麗鄉村改造的侯臣村,平均年收入已經超過2萬元,部分村民通過搞第三產業(農家樂、飯館、茶藝館、特色產品超市等)和現代高效農業(石榴和木瓜種植基地等),年收入輕輕松松達到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
“收入增加了,幸福感也在增加。”在工作之余,喜歡跳跳舞唱唱歌的梁大姐表示,當她住在花了40多萬蓋起的自家樓房里,在大棗基地和咖啡作坊里被游客爭相邀請合影時,她感覺到無比的幸福和滿足。
2015年4月21日海南廣播電視總臺與澄邁縣戰略合作備忘錄暨侯臣村美麗鄉村項目合作簽約儀式在澄邁縣福山鎮舉行,海南廣電與澄邁縣強強聯手、合作發展鄉村旅游的一次大膽創新和積極探索,雙方將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和資源,將“侯臣美麗鄉村項目”建設成海南“旅游特區”的一個成功范例。
3 ?綠色低碳創建美麗家園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改善人居環境的戰略要求,海南省第六次黨代會提出了“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戰略部署。澄邁縣迅速行動,貫徹落實黨的戰略要求和部署,以發展“三農”(農村、農業、農民),改善農村生產、生態和生活為抓手,多措并舉,全面推進該縣“美麗鄉村”建設。
2013年,澄邁縣成立了以縣委書記楊思濤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制訂了《澄邁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總體方案》,提出“示范引領、打造品牌、連點成帶、全面推進”的思路建設美麗鄉村。到2015年,建成6條美麗鄉村帶,力爭全縣99個500人以上的村莊達到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要求。
美麗源于規劃。為了科學有序地開展建設工作, 澄邁縣提出了“五個結合”工作原則和“五化”標準,“五個結合”即是建設美麗鄉村要和推進城鄉一體化、文明生態建設、文化建設、農村可持續發展、農民增收結合起來。“五化”即是環境凈化、閑地綠化、村莊美化、村道亮化、布局優化。
為最大限度節約資源地城鎮化,澄邁依據縣、鎮、村三級規劃,綜合考慮各個村莊不同的資源優勢、區位條件、文化底蘊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突出特色,按照“示范引領、打造品牌、連點成帶,全面推進”的思路建設美麗鄉村。
例如福橋帶中的白堂村、敦茶村,這2個相鄰村莊都是以種植香蕉和檳榔為主,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福山鎮政府對2個村莊進行了路面綠化平整、垃圾中轉運輸、房屋立面改造等工程,2個村莊煥然一新。村民也不亂扔垃圾污染了,房屋全部刷漆以香蕉、檳榔為圖標,各有特色。
而不僅僅是白堂村、敦茶村,澄邁縣在所有自然村配保潔員、所有鎮場配垃圾轉運車的基礎上,提出了村莊人居環境改造標準,包括布局優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河道凈化等,采取“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的創新性村莊環境衛生整治模式,投入900多萬元,健全和完善村鎮垃圾池、果皮箱等環衛設施建設。通過改造建設,村莊改變了以往臟亂差局面,變成了如今道路暢通、房屋整潔、環境優美的“美麗鄉村”。
建設美麗鄉村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重要舉措,是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載體。海南省澄邁縣以“農業生產發展、農村生態優美、農民生活富實”為目標的“美麗鄉村”建設,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效嘗試,也是可供借鑒的范本。
( 摘自《海南日報》,2015-09-21,曉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