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清
【摘要】在舉國上下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當下,“三農”媒體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本文提出“三農”媒體的四大使命與擔當——促進農民增收、提升農民素質、培育文明鄉風、營造社會和諧,為“三農”媒體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如何發揮作用提供了方向。
【關鍵詞】美麗鄉村;“三農”媒體;安徽日報農村版
2013年中央發出一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在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要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今年3月出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設田園牧歌、秀山麗水、和諧幸福的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美麗鄉村,不僅要依靠組織和行政力量推動,更需要積極發揮“三農”媒體的新聞輿論作用??梢哉f,“三農”媒體對加快美麗鄉村建設進程意義重大。
近年來,《安徽日報農村版》在為農服務上走出一條特色之路,竭力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它的創新性實踐值得深入剖析與關注。
促進農民增收的“助推器”
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農民增收。近年來,中央以及各級黨委、政府做足了惠農政策“多予少取”的加減法,促農增收。但僅僅依靠政策的支持和拉動,農民增收很難建立起長效機制,這其中發揮傳媒的信息橋梁作用至關重要。《安徽日報農村版》自創刊以來,一直秉持為農服務的辦報理念,不僅自覺架起為農服務的信息橋梁,還利用自身優勢帶動農民創業致富,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助推器”。
如2015年,午季新麥上市,因連續陰雨天等影響,導致安徽一些主產區小麥等級不達標,出現了農民“賣麥難”。《安徽日報農村版》迅速啟動“售麥搭橋”活動,與河南日報農村版、新華社以及部分涉農網站等聯絡,呼吁省內外飼料、釀酒等企業來皖收購小麥,為買賣雙方搭起信息溝通的橋梁,直接促成定遠、霍邱等地的麥農與飼料加工企業等對接,銷售1萬多噸小麥。同時,該報還通過內參向省領導反映相關情況,引起重視,省政府積極出臺政策,在部分產麥大縣降低標準收購,減少了農民損失。2016年,安徽部分地區的小麥又因赤霉病等影響,質量堪憂,《安徽日報農村版》再次啟動“搭橋”活動,為河北、山東等地企業來皖收麥牽線,并通過多方呼吁,推動省有關部門在10市啟動小麥臨時收儲,計劃收購農民手中的不達標小麥100萬噸,為農民解了燃眉之急,促進了受災農民增收。此外,該報為解決供求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還積極提供延伸服務。自2014年以來,針對新茶上市季節,部分茶區采茶人手緊張的現狀,每年開展“采茶搭橋”活動,在皖北農民與皖南需求茶工的企業之間架起“鵲橋”,幫助一些茶場解決了“茶工荒”,促進了幾千名農民朋友采茶增收。在提供信息服務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安徽日報農村版》還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從幕后走上前臺,積極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資企業,先后成立了安徽省報友農資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制的安徽省報樂農資有限公司。目前,報友合作社已在全省吸收千余名農民會員,申請注冊了“好報友”商標,建立了富硒稻種植基地,幫助社員團購肥料、農機和銷售農產品;報樂農資公司在全省各地發展了多家加盟店,為農民朋友提供優惠、高效的肥料。廣大受惠的農民朋友紛紛夸贊,《安徽日報農村版》是他們致富的“好幫手”。
提升農民素質的“加油站”
建設美麗鄉村,關鍵是要培養一批懂政策、有技術、會經營的“新農人”,使他們在知識上、見識上、思維上盡快跟上時代步伐,并發揮其鄉村精英的“領頭羊”作用,為鄉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榜樣示范和智力支持?!栋不杖請筠r村版》多年來堅持“授農民以漁”,積極培養農民的媒介素養,推動學習型鄉村的建設,帶動一批鄉村文化人的素質全面提升,以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一是當好政策和科技信息的傳播者。報紙是信息的載體,如何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安徽日報農村版》每年開展讀者問卷調查,調查表明,涉農政策和農業新科技最受鄉村讀者歡迎。為此,報社調遣精兵強將,在新聞版面著力打造“拳頭產品”——《講政策》欄目。該欄目創辦14年來,堅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及時、準確地解讀中央及省的涉農方針政策,方便廣大基層讀者快速領會政策精神,提升政策水平。與其它媒體宣傳政策不同的是,該欄目跳出就文件宣傳文件的話語體系,以記者深入采訪相關人士解讀政策為主,注重站在基層讀者角度發掘新聞,突出服務性、貼近性。同時,該報每周推出《農業周刊》,就農業熱點問題、農產品市場走勢作前瞻性報道,并精心打造種植、養殖專版,突出關注農業新科技。其中,該周刊的“讀者點題”欄目,每期精選讀者關注的焦點話題,做深做透,備受讀者歡迎。
二是做引領新技術和新產業的探路人。在網絡和智能手機尚未在鄉村普及之時,《安徽日報農村版》利用在鄉村的傳播優勢,先后創辦報友網,推出種糧大戶QQ群、養殖大戶QQ群、鄉村維權QQ群,在全省鄉村帶動培養了一批“網絡先鋒”。2015年度,報社又瞅準時機,推出新農人QQ群,開通了官方微信平臺,吸引了一大批鄉村粉絲,推進信息新技術快速走進平常農家。目前,報社的官方微信粉絲已突破2萬人,每周推送6次,不斷為廣大農民網友推送“感興趣”又“用得上”的新聞,影響力快速擴大;此外,報社還站上互聯網的“風口”,甘當新產業的引路人,2015年參股成立了一家電商服務公司,對接定點幫扶的貧困縣,幫助培訓農村電商1000多人,幫助該縣在一家大型電商交易平臺建成縣級館,帶動一批農民上網開店。
培育文明鄉風的“播種機”
培育文明鄉風,大眾傳媒不能缺位。當前,培育優良家風、新鄉賢文化,推進鄉村民主管理,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均有賴于傳媒發揮其“喉舌”功能。這其中,“三農”媒體因為與鄉村的天然親近,更有獨特的優勢?!栋不杖請筠r村版》近年來圍繞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美麗鄉村的總體部署,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還創新“自選動作”,成為文明鄉風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播種機”。
“規定動作”出彩出新。在辦好定期出版的“美麗鄉村”專版等基礎上,2014年以來,《安徽日報農村版》圍繞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秸稈禁燒”主題宣傳,年年推陳出新,獲得良好的反響。2014年,該報重點突出做好輿論監督,秸稈禁燒期間在全省率先推出“發現著火點請您拍下來”的新聞策劃,發動廣大讀者對身邊禁燒不力的行為進行監督,用手機將違規焚燒秸稈的場景拍下來,核實后給予公開曝光;2015年則轉變報道思路,廣泛收集讀者對秸稈禁燒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當年刊發事發鳳臺縣的《秸稈污水流滿塘魚死亡》等報道,重點關注秸稈禁燒帶來水污染的新問題,促進有關部門出臺有效措施,高效及時地處理掉秸稈;2016年,報社進一步調整報道方向,關注秸稈綜合利用,搜集各地可操作性強的經驗,提出綜合利用的多種途徑,供基層干群參考。這一系列主題策劃,環環相扣,有力地促進了村民文明守規、自覺禁燒,受到省大氣辦等相關部門的表揚。
“自選動作”亮點紛呈。在建設美麗鄉村主題報道中,《安徽日報農村版》近年來“自選動作”不斷:2015年初,該報推出“您的家鄉美不美”系列策劃,號召廣大讀者建言獻策,暢談家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得與失。并在當年的省“兩會”上,安排記者廣泛采訪代表委員,梳理其建議提案,圍繞文明鄉風建設推出重磅報道,引起強烈反響;針對當前農村興起的攀比之風,讓鄉村愛情變得越來越“昂貴”,該報于2015年4月推出“天價彩禮調查”系列報道,呼吁別讓“天價彩禮”成為“幸福殺手”,碭山縣等地積極回應,發起簽名倡議“抵制天價彩禮反對大操大辦”;此外,針對鄉村的酒風、人情風等不文明風俗,該報均進行了專題調查,提出合理化建議,為培育文明鄉風“吶喊”。
營造社會和諧的“潤滑劑”
對于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矛盾和問題,需要傳媒及時進行輿論監督,督促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對于當前鄉村涌現的凡人善舉、賞心樂事,大力傳播,也是傳媒應擔的社會責任?!栋不杖請筠r村版》在實踐中,注重輿論監督與弘揚正能量并重,一邊鞭撻身邊的假丑惡,一邊弘揚基層的真善美,成為營造社會和諧的“潤滑劑”。
“幫農民說話,為農民維權”是“三農”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安徽日報農村版》每周二推出“維權周刊”,容量達四個版面,其中的“記者調查”欄目為“安徽省新聞名專欄”。多年來,該報的監督報道從不遮遮掩掩而是指名道姓、絕不嘩眾取寵而是重在解決問題,已形成自己的鮮明風格。當前,在美麗鄉村建設熱潮中,因征地拆遷引發的糾紛呈多發態勢。該報抓住這一焦點問題,不回避、不繞道,如2015年8月25日刊發《黃山市國土局拍賣“毛地”》、《蕪湖市弋江區征地拆遷不公示不透明》等報道,幫助農民維護合法權益,避免了多起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維護了基層和諧穩定。
“為政府分憂解難,給群眾雪中送炭”是《安徽日報農村版》一直堅持的辦報理念之一。如在當前醫患糾紛增多、鄉村醫生管理面臨挑戰的背景下,2015年5月,該報推出“尋找身邊的好醫生”系列報道,經廣大讀者踴躍推薦,報社采寫、編發了20多位醫生護士的感人事跡,并整理他們的故事轉交省衛生計生委,最終一人當選“全省十佳護士”、一人獲“全省百名優秀醫生”榮譽稱號,促進了鄉村醫患關系的密切與和諧;自去年起,報社還積極和省城部分社區“舊衣回收站”合作,發起“衣舊情深愛心搭橋”活動,為農村地區的貧困老人、兒童等募集秋衣、冬衣,并專門組織人員將募集的舊衣送到農村敬老院,或直接郵送需要的困難人群,為構建鄉村和諧家園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