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奮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10-000-03
摘 要 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是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為實現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戰略舉措,目的是集中力量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短板,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條件,讓農牧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隨著“十個全覆蓋”工程的大力推進,其作用、效果和重要性越來越顯現出來。
關鍵詞 十個全覆蓋 美麗鄉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個全覆蓋”工程,即在全區實現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安全飲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電、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校舍建設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動室、便民連鎖超市、農村牧區常住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等社會保障“十個全覆蓋”。實施“十個全覆蓋”是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講話精神,按照中央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從內蒙古實際出發,正確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引領新常態,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實現農牧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舉措。扎實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有利于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保障守土固邊、維護邊疆穩定,為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增色添彩。
自“十個全覆蓋”工程實施以來,阿拉善盟委行署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聚焦工作重心、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各項工程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樁樁見成效,農村牧區的面貌煥然一新,“十個全覆蓋”真正成為農牧區美起來、亮起來、富起來的惠民工程,群眾說,“十個全覆蓋”越往后看越重要。
一、“十個全覆蓋”縮小了城鄉發展差距
“十個全覆蓋”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全面系統大規模投資農村牧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重大民生工程,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和欠發達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力度,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農村的扶持力度,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城鄉區域共同繁榮。”內蒙古是全國欠發達省區,阿拉善又是全區的欠發達盟市,由于受歷史的和地理的等諸多因素影響,阿拉善盟“三農三牧”工作基礎薄弱、相對落后的基本面貌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加之城鄉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農村牧區與城市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十個全覆蓋”工程涵蓋了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和文、教、醫、保、商等公共服務,全力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就是要集中發力補齊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兩大“短板”,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兩年多來,阿拉善盟委行署堅持“農業收縮、農村整合、農民集中,牧業適度發展、牧區合理布局、牧民興業護邊”的總體工作思路,著力把基礎設施向農村牧區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牧區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牧區輻射,把“十個全覆蓋”的工作重心放到有效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上,與統籌解決農牧民致富脫貧、提升農牧民整體素質、推進阿拉善城鎮化進程緊密結合。實施“十個全覆蓋”給農村牧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幅幅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美景盡收眼底,美麗的庭院,平整的小油路,一面面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墻,形成了詩情畫意的鄉村風景線,一個個文化底蘊深厚、民族特色濃郁的村莊,一幕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產業興旺的畫面,一句句訴說變化、表達感謝的溫暖話語,數不完的暖心事,道不盡的貼心話。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廣大農牧民真正在硬件和軟件上都過上了同城里人一樣的幸福生活。特別是通過危舊房改造提升,集中搬遷項目的推進,敞亮的新房、寬暢的道路、優美的庭院、美麗的新村已經不是夢想,而是變為現實。群眾說,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這樣的好事從來都沒有想過。
二、“十個全覆蓋”加快了美麗鄉村建設
“十個全覆蓋”是自治區黨委政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美麗鄉村建設”和打造內蒙古“亮麗風景線”新理念的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規劃先行,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補農村短板,揚農村長處,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阿拉善盟委行署明確提出了“一個率先”“兩個翻番”“兩個高于”的發展目標,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突出地方特色、民族風格和新農村新牧區特點,堅持“一村一規劃”,實行“一村一特色”,對各嘎查進行統一規劃、精心建設。一是把推進“十個全覆蓋”同城鄉一體化結合起來。按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立足實際,堅持以“規劃先行,政府引導,群眾自愿,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村鎮一體化”的總思路。農村牧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村容村貌整潔美觀,體現新農村新牧區的蒙元風情、民俗文化正在悄然形成;曾經臟亂差的鄉村面貌在“十個全覆蓋”工程的推進下消失蹤跡,困擾農村牧區發展的難題找到解決的途徑,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隨著“十個全覆蓋”工程的普惠更加燦爛。二是把推進“十個全覆蓋”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產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根本基礎。堅持“政府主導、企業牽頭、農牧民聯動”,依托阿拉善獨特的優勢資源,適度發展生態節水高效精品農牧業;大力發展特色沙產業;著力打造出一批“胡楊人家”“大漠人家”“牧民人家”“民俗文化”“蒙元風情”“和碩特風情”“絲路田園”“旅游驛站”等特色旅游品牌,為“美麗鄉村”夯實產業支撐。三是把推進“十個全覆蓋”同扶貧攻堅結合起來。按照中央“三個扶”(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自治區“四個清”(底數清、責任清、措施清、工作要求清)的要求,盟委提出要認真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全力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必須堅持“水電路訊房、文教衛保商”一樣都不能缺,農民、牧民一戶都不能落下,不落一村,不漏一戶,做到全覆蓋、真覆蓋,通過“全力打造集中覆蓋、政策引導轉移覆蓋、全面惠民流動覆蓋”,取得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得到了群眾認可和好評,為扶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十個全覆蓋”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
“十個全覆蓋”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是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培養和鍛煉干部,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的有利抓手。黨的基層組織是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農牧區基層黨組織建立在農牧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現場,居于農牧民群眾之中,處于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第一線,同農牧民群眾保持著廣泛而又密切的聯系,是黨密切聯系農牧民群眾的基本紐帶。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廣大干部下鄉駐村,發揚“千方百計想法子、千山萬水找路子、千辛萬苦抓項目、千言萬語做工作”的“四千”精神,包蘇木鎮、扶嘎查村、幫扶到戶、責任到人,做群眾的工作,幫助群眾克服困難,促進群眾轉變思想,使農牧民群眾對“十個全覆蓋”心理上認同、情感上支持、行動上配合,使廣大干部進一步熟悉了解了農村牧區的工作方法和基層農牧民的所思所想,強化了干群關系,培養鍛煉了干部,為提升干部素質和密切干群關系奠定了堅實基礎。全力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不僅完善了農村牧區危房改造、街巷道硬化、通水、通電項目和村莊綠化亮化美化等硬件設施建設;也完善了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思想政治文化等軟件設施建設,農村牧區基層黨組織、村委會和村民監督管理委員會健全了,黨旗飄起來了,支部建起來了,牌子掛起來了,干部隊伍補充起來了,黨的活動開展起來了,村規民約建立完善起來了,環境綜合治理加強了,村容村貌整潔了,鄰里關系和諧了,文明鄉風樹起來了。廣大農牧民主人翁意識和文明素養不斷增強,村民自治、群策群力、齊心協力鞏固工程成果的良好局面逐漸形成。基層黨組織采取靈活多樣的活動方式,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學習貫徹“五大發展理念”、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最大限度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更加堅強,黨在農村牧區的執政基礎更加鞏固。
四、“十個全覆蓋”保障了邊疆安全穩定
“十個全覆蓋”是自治區黨委政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講話精神、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的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看老鄉,千萬別忽視了分布在農村牧區、邊疆廣大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中國共產黨一再強調,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阿拉善是特殊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阿拉善盟國土面積大、邊境邊界線長,全盟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與蒙古國的邊境線長735公里,占全區邊境線的17.4%;與寧夏、甘肅的邊界線長2180公里,占全區邊界線的26%。居住在沿邊的農牧民就是國界、省界的標志。同時,阿拉善盟駐軍部隊多、兵種全、規格高,有多個國防軍事重地。積極推進軍民融合發展,事關國之興衰、民之福祉。在全力推進實施“十個全覆蓋”工程中,阿拉善盟委行署按照自治區實施“十個全覆蓋”要著力在“全”字上用心思、下功夫的要求,從維護邊疆安全穩定、長治久安的大局出發,把每一戶居邊農牧民都納入“十個全覆蓋”工程范圍。居邊農牧民生活條件艱苦,守土固邊責任重大,在確保居邊農牧民享受原有優惠政策的同時,盡力加大投入改善其生產生活條件。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通過采取實實在在、差別化的措施,讓居邊農牧民住上了面積適當、設施齊全、宜居實用高標準建設的磚瓦房;喝上了干凈水,洗上了熱水澡;看上了電視、聽上了廣播、打上了電話;實行流動覆蓋為居邊農牧戶定期上門配送常用藥品、基本生活用品,充分保障居邊農牧戶正常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社會保障補貼標準,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做到留得住人,留得住心,守好邊、固好土、保國安。讓居邊農牧民安心留下來、生活好上去,充分享受到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享受到黨和政府的陽光雨露。讓居邊農牧戶真正成為守土戍邊不倒的界樁,維護邊疆安寧、長治久安不倒的長城。
“十個全覆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十個全覆蓋”工程,其現實意義在于改善農牧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集中力量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短板,建設美麗新農村新牧區;其深層意義在于體現我們黨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統籌發展的科學精神,消除分化的社會治理精要。“十個全覆蓋”為實現盟委“一個率先、兩個翻番、兩個高于”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為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動城鄉一體化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一步”奠定了堅實基礎。“十個全覆蓋”越往后看越能顯現出它深層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包鋼.深刻領會實施“十個全覆蓋”重大意義,繪就富裕文明美麗農牧區新畫卷[N].內蒙古日報(漢),2015.11.23.
[2] 包鋼.在盟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15.12.20.
[3] 呼群.關于深入推進阿拉善盟“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的思考與建議[N].阿拉善日報,2015.12.7.
[4] 姜淑蘭 鄧青南.內蒙古“十個全覆蓋”惠民工程的成效及影響[J].前沿,2016(1).
[5] 那順孟和.立足實際扎實推進——盟市、廳局領導談“十個全覆蓋”工程[J].實踐(黨的教育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