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妍
摘要:康縣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已經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但是美麗鄉村建成后,怎樣讓農民就地就業增加收入、貧困村盡快脫貧,是目前困擾我們的難題。文章探討了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如何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支撐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關鍵詞:美麗鄉村:產業:支撐
甘肅隴南康縣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處,總面積2958.46平方公里,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7.4%,轄350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145個,人均耕地1.81畝,森林覆蓋率70.4%,境內有許多珍貴樹種和多種菌類、野生藥材和國家野生保護動物。因為少有工業,所以山川秀美,風光旖旎,到處都是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但是守著“萬寶山”卻是國列貧困縣。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近10年康縣依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氣候優勢“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美麗康縣”,打造生態旅游大景區,繪就了一幅“天藍地綠水清、村美院凈家潔”的秀美畫卷。目前已建成美麗鄉村236個,這些鄉村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特色鮮明、村容村貌整潔、社會和諧穩定,已經成為全省生態文明新農村建設的典型。但是,只有開發地方特色產業才能支撐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
一、康縣發展特色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是基地不優。優良品種、先進實用技術及措施的應用水平低,基地規模小,產業發展質量效益不高。二是龍頭不強。龍頭企業數量少帶動能力弱、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融資困難、人才結構不合理。三是鏈條不長。絕大部分產業尚未形成從生產、加工、包裝、儲藏、運輸到市場完整的產業鏈條,部分產業同質化生產現象突出,缺乏市場競爭力。四是品牌不精。全縣農業領域品牌多而雜。僅茶葉注冊有十幾件商標,但市場認知度低,個別產品存在品牌持有者各自為陣、相互拆臺、以次充好、擾亂市場秩序的現象,損害了特色產品的聲譽:已認證和獲獎的產品貼標率不高。五是營銷不暢。專業市場和貯藏、物流體系建設滯后,缺乏具有統領能力的市場經營主體-產品在市場上缺少話語權,銷售價格受制于外部市場。六是機制不活。農業產業化各要素之間的配置不盡合理,“訂單農業”、“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發展緩慢,部分產業加工營銷利潤高,農民收益少,“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尚未建立。七是鄉村旅游產品少、產業鏈短,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二、康縣發展特色產業的對策
(一)夯實產業基地,形成規模化經營
按照產業化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統籌謀劃產業布局,充分利用退耕還林、雙聯行動、精準扶貧等政策機遇,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合理擴張基地面積,實現規模化生產。按照“整縣核桃,南茶北椒,區域優勢,做精做優”的開發思路,擴大核桃、茶葉、花椒三大主導產業和區位優勢產業基地規模,調整產業結構。提質增效,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實現全縣范圍核桃產業全覆蓋,把康縣建成全國優質核桃生產基地:康南地區以茶葉產業為主,打造茶葉生產大縣、茶葉生態觀光旅游名縣。康中北部16個鄉鎮建成全市花椒主產區。以“窯坪河、大堡河”流域為軸線,輻射全縣中北部13個鄉鎮,保持蠶桑產業的生產優勢,擴大規模,提高效益,保持全國優質蠶繭主產區、全省蠶繭占有率70%的產量。在全縣范圍內合理布局蔬菜生產基地、中藥材生產基地、大鯢人工養殖基地、畜牧養殖基地。同時在適宜區域建成食用菌、銀杏、蜜蜂等特色農產品生產片帶,通過結構調整,推動產業集中連片大規模發展。
(二)強化科技支撐,推進標準化生產
以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為重點,推廣應用先進實用新技術新措施。突出抓好標準的完善,按照“有標貫標、無標制標、缺標補標”的原則和“完整、接軌、配套、簡便”的要求,在已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基礎上,堅持引用、修訂與制定相結合,建立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面向國際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切實抓好標準的執行,指導農民科學種養、安全用藥,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力爭“十三五”期間。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80%以上。加快建立良繁體系,堅持引進和培育相結合,建成一批經濟林、中藥材、蔬菜、馬鈴薯、畜牧、水產、食用菌等種子種苗繁育供應基地,全面提升良種利用率。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技術攻關。結合雙聯行動和扶貧攻堅行動,全面組織落實綜合管理措施,抓好以核桃實生苗嫁接換優、花椒病蟲害防治、茶葉低產園改造、中藥材GAP生產、蔬菜設施栽培、馬鈴薯脫毒種薯應用等為主的技術及措施,廣泛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培養一大批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講誠信的新型職業農民。
(三)壯大經營主體,加快產業化進程
加快培育一批農特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帶動產業深度開發,延伸產業鏈條,積極組織引導同質化龍頭企業聯合、兼并、資產重組,抱團發展。建成一批科技水平高、生產規模大、與基地農戶聯系緊密,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通過招商引資和對外合作,開展訂單生產,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小微企業,引導龍頭企業積極構建“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公司+訂單+農戶+基地”等經營形式,形成企業與農戶穩定的利益共同體。發展一批集生產、加工、營銷、農機化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民合作社,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組織在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強對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服務指導,全面落實稅費減免、用地用電、技改擴能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努力提高龍頭企業職工的崗位技能和文化知識,把培養和引進結合起來,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四)注重品牌打造,促進市場化營銷
全面推進“三品一標”和注冊商標的應用,加快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積極申請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整合現有茶葉、木耳等品牌資源,加大政府監管力度。強化行業自律,維護產品聲譽,創建知名品牌。把電子商務作為康縣農特產品營銷的突破口,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進程,研發適銷對路、便于物流運輸的網貨產品,開發滿足個性化需求的不同價位、不同包裝規格的產品。建立完善物流體系,盡快建成康縣望關物流園,建設一批儲藏、冷鏈和配送設施設備,盡快建立花椒、核桃、中藥材等大宗產品集散交易中心、信息發布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全面提升流通能力。支持鼓勵企業在全國重點城市超市、農貿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銷售專柜、專區,積極組織參加各種展銷推介會、洽談會,疏通市場流通環節。
(五)深化農村改革,增強發展活力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把基地建設與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機結合起來,集約經營,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農產品初加工后的副產品及其有機廢棄物的開發利用,努力實現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節約利用。落實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加快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促進特色產業規模化經營:加快推進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積極開展林地流轉,盤活林地資源,發展林下經濟,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加快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和運行規則,推動農村資產變資本,資本促發展。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深入開展農村“三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組織落實好雙聯惠農貸款,婦女小額貸款,草食畜牧業、設施蔬菜、中藥材種植貼息貸款等各類政策性惠農資金,積極引導涉農企業加入中小企業“資金池”擔保體系,爭取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支持。
(六)鞏固鄉村旅游成果,進一步提質增效
康縣把美麗多村建設與鄉村旅游開發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以休閑度假、養生、體驗農家生活為主的鄉村旅游業,在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收獲了鄉村旅游產業的紅利。今后要按照“三大板塊、八個區域、五條主線”的空間布局,繼續挖掘旅游資源,給自然景觀賦予人文創意和文化內涵。根據南、中、北不同的地域特色、建筑風格、民俗文化,結合“百公里生態旅游風情線”建設,還原茶馬古道、紅軍長征、太平天國遺址,創建產業特色鮮明、各具風韻的生態旅游專業村,開發村莊古樹、茶馬古道、菩提花園、天馬佑民、魁星樓、桂花山莊等新景點,大力扶持農家樂和農家客棧建設,提升王壩大水溝、青林溝、城關鳳凰谷、長壩花橋、白楊桂花莊等鄉村旅游景區的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形成以百公里竹海生態風情線為紐帶的觀光攬勝旅游、以陽壩4A級景區為龍頭的康南生態民俗文化旅游、以縣城為中心的康中鄉村休閑旅游、以康北名勝古跡為重點的文化旅游、南北東西緊密相連的生態旅游大景區。同時,創造性地開發各類旅游產品,拉長產業鏈條,使游客能在美麗鄉村中滿足吃住行玩購游的各種需求,使旅游產業提質增效,從而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