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要:目前,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北京加快了世界城市的建設步伐。但由于世界城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活、環境等多方面因素。而從國內來看,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自身并無太多經驗。學習和借鑒其他世界城市尤其是東京、倫敦、紐約的建設經驗,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建設路徑是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一個最優選擇。
關鍵詞:世界城市;建設背景;地理因素:經濟因素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城市的理論和實踐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努力發展本國經濟、建設世界城市成為全球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個重要機遇和挑戰。世界城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涵蓋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活、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來看,北京如何在世界城市視角下,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建設道路,這將是一件十分嚴峻的工作。為此,本文嘗試研究其他世界城市的建設經驗,希望對北京能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世界城市的理論研究背景
國外對于世界城市的研究,起源較早,大約從一百年前,就有經濟學家開始系統的思考和論述了世界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1915年,英國人蓋德斯(Patfick Geddes)在其著作《進化中的城市》中第一次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概念,他解釋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務活動中的絕大部分都必須在其中的那些城市”。
1966年,P霍爾(P.Hall)在其著作《世界城市》中,描述的世界城市是指那些已對全世界或大多數國家發生全球性經濟、政治、文化影響的國際第一流大城市。
1981年,美國經濟學家R科恩(RCohen)在《新的國際勞動分工、跨國公司和城市等級體系》一文中又提出了全球城市的概念。他認為,全球城市應該是新的國際勞動分工的協調和控制中心,其中,“跨國指數”和“跨國銀行指數”是世界城市的兩大重要指標。
1986年,弗里德曼提出“世界城市假說”的理論,他認為世界城市是建立在新的國際勞動分工中把主要城市作為資本控制中心的基礎上的。他在總結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時,著重指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金融中心。
1995年,美國經濟學家沙森教授對全球領先的生產性服務公司進行分析,把世界城市定義為發達的商業服務。
近年來,經濟學家泰勒領導的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小組在一份調查學報中,嘗試以一個城市有多少數量的提供金融及顧問服務的跨國公司營業處為標準,來確認世界城市的等級分類。
由于我國長期處于發展中國家階段,國內對于世界城市的研究較晚,因此尚未形成完整體系。
20世紀90年開始,隨著我國經濟的逐步發展,尤其是在東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提出了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進入新世紀后,由于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GDP連年創造新高,我國事實上已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這就對國內建設世界城市提出了一個客觀要求。
李青(2002)認為,國內對世界城市的研究進入了一個誤區,國內大多研究如何建立國際性城市。而國際性城市在國外的應用性和關注性遠遠不如世界城市。這種研究不僅使國內學術概念無法與國際概念接軌,也使國內的世界城市建設缺乏必要的參照。
蘇雪串(2009)提出,,世界城市作為全球化經濟的空間節點,具備集聚與釋放各種資源和能量的功能,是全球城市體系中最高能級的城市。所以,世界城市的經濟功能主要表現在擁有全球經濟管理和控制中心、信息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地位。
綜合來看,國內外各個學者在論證世界城市的功能時,都強調了該城市的經濟影響力和管理經濟的功能。從這個角度來說,北京具有建設世界城市的先天條件。
二、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歷程
1993年6月,國務院提出“將北京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和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及生態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化國際城市”。2005年1月12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確定北京市的發展目標為“國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并且,首次提出北京市將于2021年至2025年左右達到世界城市的標準。2009年12月24到26日,在北京市委十屆七次會議上,市委書記劉淇明確指出北京以建設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發展戰略。2010年1月25日,市長郭金龍在北京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北京將“著眼建設世界城市”。在此過程中,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思路逐步完善。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由于經濟、文化、歷史等因素的差異,北京在建設世界城市的過程中,缺少相同城市的類比。所以,應更廣泛的借鑒國際經驗。尋找并發現城市發展、建設的共性,對世界城市形成的外部條件和內容機制以及職能的探索,將有助于揭示其內在演變規律:對其他世界城市形成背景的研究將對北京創建社會主義世界城市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趪H視角才能幫助北京進行精準定位。例如,東京、倫敦等城市均為首都,我們可以從它們的共同發展軌跡中發現規律,為北京提供借鑒。
三、國外世界城市建設的經驗
(一)倫敦
1.地理因素
倫敦市位于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距河口88公里,海輪可直達,是許多河流的出???。四季溫差小,氣候冬暖夏涼,空氣濕潤,雨霧較多,但持續時間并不長。地理環境比較優越,氣候也有利于內河航運業的發展和作物生長。大倫敦地區人口超過1200萬,約占全國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并擁有包括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城市大學、格林威治大學、皇家藝術學院、皇家音樂學院、皇家舞蹈學校等在內的多所院校。
2.經濟因素
倫敦中心區是倫敦的最大的金融中心,數量眾多的保險公司、銀行和金融機構位于此地。全球大約31%的貨幣業務在此交易。近些年,倫敦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迅速,已經成長為僅次于金融服務業主要的經濟支柱。大約50%以上的英國百強企業和100多個歐洲500強企業均設有總部。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著名的證券交易所之一。每年倫敦港貨物吞吐量達到5300萬噸,是英國第二大的港口。是名副其實的為世界金融保險、商品交易及海洋運輸中心。
(二)紐約
1.地理因素
紐約位于美國沿大西洋海岸的東北部,處在紐約州東南哈德森河口,是美國最大的城市。地理位置上處在波士頓和華盛頓特區中間,屬于五大湖地區,水路交通極為便利。面積約1214平方公里。氣候上,四季分明,雨水豐富,氣候宜人,冬暖夏涼。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一個多族裔聚居的城市,97個國家和地區的移民在此生活。截至2014年,紐約大都市圈人口約2000萬左右。擁有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羅切斯特大學紐約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等名校。
2.經濟因素
紐約作為美國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口,是美國的金融、工業和經濟中心。2012年,紐約州金融、證券、保險業就業人數高達67.1萬人,從事法律、咨詢、會計、審計、研發、管理等領域專業服務的人員超過117.5萬人。截止到2013年,世界500強企業里73家企業位于紐約。紐約在當年GDP超越東京,位居世界第一。人均GDP13.88萬美元,居世界城市第一名。
(三)東京
1.地理因素
東京大致位于日本列島的中心,東京灣的西北岸,本州島關東平原的南端。整個地區地勢平坦,形成一個狹長的地帶,南北約長25公里,東西約寬90公里。氣候溫暖宜人,四季分明,下雨量充沛。東京都占地面積2191平方公里,2015年的人口超過1300萬。并擁有包括東京大學、御茶水女子大學、東京外國語大學、電気通信大學、東京學藝大學、東京海洋大學、東京藝術大學、首都大學東京在內的一大批著名院校。
2.經濟因素
東京是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領域的中心。以人口、建成區面積以及國民生產總值等指標來衡量,東京是亞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城市。東京的干代田區、中央區和港區等地集中了大量的日本主要公司。東京、橫濱和干葉地區共同組成了聞名世界的京濱葉工業區。主要工業有鋼鐵、機器制造、造船、電子、化工、電機、皮革、石油、纖維、出版印刷和精密儀器等。東京的金融業和商業也非常發達。東京GDP曾經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GDP在2009年達到了18771億美元,是當年香港的6倍,倫敦的3.7倍。
四、對北京的啟示
第一,《財富》雜志2014年7月7日發布企業排行榜,中國達到100家的數量,北京有52家企業入圍。但是,在跨國銀行總部和國際組織數量指標上,北京遠遠落后于倫敦、紐約和東京。大力發展經濟、加大創新力度、營造公平競爭機會、吸引更多外資進入將是未來北京的一個重點工作方向。
第二,北京水資源匱乏、環境污染等城市治理問題也日益凸顯,這些不僅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也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北京市統計局在2013年的調查數據表明,居民家庭用水已超過了總水量的49%。雖然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不斷壓縮工業用水與農業用水,但第三產業及生活用水量也在不斷增長。未來的可行性解決措施,是通過納稅北調、京津冀協同發展,進一步改善霧霾天氣,大力發展京津冀港口事業和發展海洋經濟,對于彌補北京地理位置短板、城市生態環境缺憾具有積極的意義。
眾所周知,發達國家在建設世界城市的理論和實踐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因此在世界城市的研究中,國際上對發展中國家關注較少,發展中國家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進度也比較緩慢。北京是否可以通過對比,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從而加快進入世界城市尚屬未知數。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北京正在著手建設世界城市。第二機場的建設、多條地鐵線路的規劃開工、市政府的搬遷、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等措施都彰顯了中央對北京創建世界城市的決心。而這些研究和措施不但可以為國內城市規劃建設提供理論支撐,而且對國外新興工業化國家有一定的實踐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