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輝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職院校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必要性的討論,給出了理實一體化教學應具備的條件、教學過程設計要點及教學效果評價標準。
關鍵詞:理實一體化;教學具備條件;教學過程設計要點;教學效果評價標準
引言
所謂“理、實一體化”教學,是職業學校專業教學中探索創新的一種教學模式,它強調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將理論學習和實際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大膽突破以往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全程構建素質和技能培養框架,豐富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將專業理論課和生產實習教學環節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專業教室中進行教學。
一、教學設計的概念
教學設計亦稱教學系統設計,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中將教學設計定義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學習的安排?!?鄔美娜等認為:“教學系統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p>
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和理解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二)教學設計的研究對象是教學系統。
(三)教學設計必須以學生特征為出發點,以教與學的理論為依據,強調運用系統方法。
(四)教學設計過程是問題解決的過程,應重視對教學效果的評價。
二、教學設計的特征
(一)指導性
教學設計是指導教學活動而精心設計的施教藍圖,是指導教師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和行動指導方案。教學活動進行的具體步驟,教學活動的具體環節及其銜接,各項具體活動的組織與形式等方面都會受到教學設計方案的約束與控制。
(二)整體性
整體性或統整性要求根據教學設計的目標要求,全面考慮和分析教學活動的各個要素,力求使它們在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能夠有機配合,達到某一標準下的最優化。
(三)操作性
在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方案中,教學目標被分解為具體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標,方案中對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時間的分配、教學活動的組織與調控、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教學評價方式與手段等都必須體現具體的可操作性。
(四)創造性
教學設計活動雖然有著一定的程序性、合理性、精確性等方面的要求,但這些具有一定規范性特點的要求對教師而言,并不是對其才能自由發揮的束縛,更不應該影響甚至扼殺教師在教學設計活動中的創造性。
三、教學設計的原則
(一)目標導向原則:在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起著方向的作用。
只有從明確、具體、科學的目標出發,通過有效的教學設計和實施,使目標得以達成,才是有序的、高效的教學。
(二)教學結構的整體優化原則:在教學設計中,要求教學過程結構具有整體優化的品質。
首先,教學設計要抓住學生與教學內容這個主要矛盾來展開;其次,要分析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方式,實現教學過程各要素的有機配合,才能使教學得到最佳的整體效果。
(三)教學活動的系統有序原則:教學要結合課程內容的邏輯結構和學生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進行,以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四)反饋控制原則:包含即時反饋和延時反饋。只有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使系統有序,保證其組織性,及時糾正學習出現的偏差,采取補救措施,直至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四、教學設計的內容
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分析教學問題和學習需求,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和步驟,選擇合適的反饋評價方式等三個方面內容。
(一)“教什么”和“學什么”的教學設計
1.學習者分析:是要找出學習者的背景、學習特征及先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以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準備情況及學習風格。
2.教學內容的分析:是對學生從初始能力(教學之前具有的相關知識、技能和態度)轉化成教學目標所規定的能力所需要學習的所有從屬先決知識、技能和態度以及各項先決知識、技能和態度之間的縱向和橫向的關系進行詳細剖析的過程。
3.編制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對學生通過教學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種明確、具體的表達。
編制教學目標時,要依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特別注意目標的整體性(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等三方面的目標),可操作性和適應性等特征。
(二)“如何教”和“如何學”的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是認知過程與職業行動過程的結合,是學習者的個體行動、學習過程和適應外界要求的結合。
1.選擇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利用的教學程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媒體等因素的總考慮。
2.劃分教學內容(學習任務或單元)、課時,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順序。
3.選擇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包括集體授課、小組教學、個別化教學等。
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四階段教學法、頭腦風暴法、思維導圖法、項目教學法、引導課文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現代工作崗位培訓法。
4.優化組合運用教學媒體:教學媒體是指傳播知識和技能過程中顯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
5.教材、學材的選用:傳統教材主要呈現和傳授顯性知識(缺乏與工作的直接聯系,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提高的程度有限)。
6.學習工作站:根據學習任務的要求,為學生創設的盡量真實的學習與工作一體化的教學環境。常包括:集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教學區、分組教學(討論)區、成果展示區、信息檢索區、工具設備存放區。
在學習與工作一體化的教學環境中,學生使用工具、操作設備,通過與工作人員合作與溝通,完成一個具體的學習任務,取得特定的工作成果,并學習到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獲得必要的工作經驗。
(三)“教得怎么樣”和“學得怎么樣”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過程中的評價是以學習目標的形成評價為主,學習目標的到達度,應是評價的主要方面。
1.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過程評價,在教學結果仍處于形成階段時用來改進這種結果的評價。其目的在于形成適合于學生的教學,目標形成過程的診斷。
2.總結性評價:是一種目標參照性評價,其目的在于檢測教學目標的到達度。
【參考文獻】
[1]技工學校焊接專業理實一體化教學探討[J].考試周刊,2011(05)
[2]焊接工藝一體化教學研究[J].科技信息,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