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鑫
摘要:日本政府為了保證教育的公平性,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對政府和教育部門的職責進行了明確的規劃,從而建立了一套比較健全的教育公平保障體系。雖然在一些方面還有要一些問題和漏洞,但是在很多細節的構建上可以進行一定的借鑒。本文對日本教育的公平性現狀進行分析,從而對日本教育公平性進行有效的借鑒。
關鍵詞:日本教育;公平分析;借鑒
日本教育的公平性原則在很多方面都有具體的體現,例如在教師資源的輪換上、教育設施的配置上和升學的公平性上都實現了公平性的原則,有效的平衡了教育的教學質量差異和地域差異。幾乎所有的日本學生都能接受著一樣的教育,所以日本在很大的程度上實現了公平性的教育。
一、日本教育公平的現狀
(一)實行的校際平衡,減少了教育地域差異
目前的公立和國立中小學是按照區域的標準進行劃分的,所有的學校不管是教學規模還是教學質量都十分的均等,每個地區學校的教育模式、教師隊伍和教學場地都處于比較平衡的模式。并且一般都是實行小班化的教育方式,每個班級的人數都比較少,一般為20個人左右。這是由于日本政府在對每個地區的教育財政支出都比較均等,用這種辦法讓義務教育的學校在辦學條件上達到一種比較平衡的狀態。在教育的其他設備上也基本保持在相似或相同的模式當中,例如運動場、教學樓、游泳池和體育館這些建筑和設施的建設上,就保持在每個學校只能有一個,不允許一個學校擁有其他學校所沒有的建筑和設施,這種做法有效的減少了教育的地域差異,實現了教育的公平性。
(二)教學要求的統一化,減少了教育目標的差異
日本的教育體制也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的模式,在每個學校的教學要求上也會達成基本上完全的統一化。日本的中學或者小學,都不會采取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劃分。政府在進行教育支出的時候,對每個學校的教育投入都是均等的,沒有對任何一個學校進行重點的扶持,也沒有將任何一個學校劃定為國家級重點學校,在每個學校的班級里也沒有分為重點班與非重點班,在教學的要求上,所有的學校和班級都實行國家所規定的統一標準,沒有出現過“特殊化”的情況。日本的政府和教育部門還對學校的教學方式、教學目標和教學設置上都進行了統一的制定,所以幾乎日本所有的學生都是在共同的教育標準下進行學習的,基本上不存在教育目標的差異。
(三)教師隊伍的流動化,減小了教學質量的差異
日本政府對教育的師資方面也進行了流動化的規定,由于在日本中小學的教師實質上是國家的公務員,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對教師資源進行定期的流動,但是這項制度一般都是在公立學校中進行的。流動的范圍一般在同一個城市當中的村子和街區之間,還有一部分是在縣級區域內進行一定的流動。在年限上,一個教師在一個學校任教最多不會超過七年,沒有任何的教師可以一輩子待在一個學校任教,很多在城市里任教幾年的教師也會流動到鄉村去任教。學校中不僅教師需要進行流動,校長也需要進行定期的流動。校長的流動時間一般為五年一次,五年時間過去了之后,就不能繼續留在這一學校進行連任。這種流動的制度可以讓校長的經驗得到更好的積累,也讓教師資源能夠進行更加均衡合理的分配,避免了優秀的教師資源一直在一個學校,減少了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教學質量的差異。
(四)采用公平升學方式,讓學生教育機會更平等
日本在義務教育的階段不存在擇校的問題,與很多的發達國家的升學制度有很大的差異,在基礎教學的階段,日本的學生不會對去哪一所學校而煩惱,只用根據路程的遠近選擇學校就可以。除了日本的私立學校之外,在學生升初中的時候,都會實行免試的制度,學生報考哪一所學校全憑個人的意愿。在學生升高中的時候,如果想要報考私立高中,就可以報考兩個以上的學校,但想要報考公立的高中,就只能報考一所學校。在報考的范圍來看,也不存在規定區域和范圍,任何地域的學校都可以報考,這樣的模式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讓學生教育機會更平等。
二、日本教育公平性的分析
(一)法律制度對教育體制的保障
日本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教育上實行了很明確的法律制度,為教育的實踐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依據。首先,在日本的憲法當中就有對教育的明確規定,規定了日本的每一個公民都有平等的受到教育的資格和權利,所有的公民都要接受義務免費的教育。在后來頒布的《教育基本法》當中,還將教育的公平性明確的寫在其中,保證了日本公民無論性別、人種、信仰、經濟地位、社會身份如何,都有平等的收到相應教育的權利、同時還保障了很多經濟狀況很差的學生也能去學校接受公平的教育,政府還會對這樣的貧困家庭提供一些相應的補助。其次,日本政府頒布的《國家公務員》法當中,通過法律將中小學教師設定為國家的公務員,從而將教師的流動制加入到了法律條款當中。近年來《學校教育法》的頒布,也對學校的發展程度做了詳細的規定,規定了學校必須要認真貫徹公平制的教育體制,不能夠將學校設定為“重點學?!被颉熬W校”。這種用法律來對教育制度進行規定的辦法十分行之有效,很多的學校都對國家和政府所規定的制度進行嚴格的執行,并且國家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對教育的各種細節都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可以讓所有的學校更加深刻的進行貫徹。與此同時,政府在法律法規上還規定了出現違規之后的懲罰措施,這些措施的制定更加減少了不公平性的出現,讓學校的教學行為模式收到了嚴格的規范,在不斷的教育實踐過程中還在進行不斷的更新和優化,所以這種法制的規定方法非常有效的保障了日本教育的公平性,也讓教育向著更全面的方向進步發展。
(二)教育行政架構的獨特性
國家、府縣和城鎮村構成了日本的三級行政系統,日本的各項制度都是出于嚴格的監控之下的,國家政府和文省部是國家重要的監管系統。而日本的教育一直受到政府的嚴格監管和控制,日本的教育行政系統具有嚴格的層次分類,分為城鎮村的初等教育、府縣的中等教育和國家的高等教育。每一種教育都有具體的部門進行負責,負責的內容包括教育的資金、財力、人力等等方面,但是國家的文省部對所有學校的教學設備、教育設施、年級規模、教師人數和課程模式都進行統一化的標準,并且還對每一個學校的執行情況進行實時的監管。這種嚴格的監管制度與日本的“競爭”機制進行了有效結合,讓各地的學校進行一種良性的競爭,有效的貫徹了日本政府和文省部所制定的教育發展基準和發展目標,還利用了捐款的形式讓教育的資金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日本政府所使用的這種比較獨特的行政架構,讓中央與地方得到了有效的平衡,也讓實現了教育的公平性。
(三)對教育進行足夠的財政支出
首先,日本所使用的這種獨特的行政架構就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投入了幾乎相同的教育經費,所以一般來說教育經費的投入都是由中央政府負責一半,地方政府負責另一半。但是在日本教育實踐的過程當中,地方政府實際上的資金投入要比中央政府的資金投入要多一些。由于日本的學校分為國立學校、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對于每一個類型的學校,中央政府的財政投入也是不同的。在國立學校中,所有的教育經費都是由國家完成的,財政支出的資金是源于國家總體的財政預算當中。在公立學校中,大部分的財政支出都是由地方政府進行支出,國家是根據地方的稅收水平進行資金的投入。而私立學校的財政支出都是學校的法人進行投入。所以總體看來說,日本教育的財政支出是秉承著辦學機構與財政支出一體化的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辦學的人或組織來負責教育的財政問題。
同時,日本在義務教育上的財政支出也進行的詳細的規定,對每一級政府所負責的財政進行詳細的規劃。在教育的財政上依然實行國庫來負擔教育的一半經費,有效的保障義務教育學校中教師隊伍的工資水普遍高。同時還對教育設備的資金投入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這種通過財政對教育體制的調節,讓每個學校的財政投入達到一個基本的平衡,有效的使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實現了教育的公平化。
(四)教育理念上實行平等化
日本教育的這種平等性,不止是在法律制度、行政架構和財政支出方面才有體現,在思想理念的體現上也十分的明顯,基本日本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公平”的理念。首先在孩子還處于兒童的階段的時候,國家救災理念上倡導每個孩子的思想和能力都是相同的,不存在天才與蠢材之分。所以他們對孩子的想法就非常的具有公平性,與“天才”教育的不同,在孩提時期比較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而不是一味的進行學習。在孩子成長到學齡的時候,就會對孩子倡導一種積極健康的理念,對學生進行鼓勵,讓他們認為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只要認真努力就一定會達到目標。如果沒有達成目標,就說明認真努力的程度還不夠深。并且教導他們追尋平等,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平等的,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擁有能力與才能。
另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導的時候,也不會對學生進行差別對待,對學生一視同仁是最基本的素質,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的減少學生成績的排序,更不會將學生劃分為好學生和壞學生、優生與差生。進行考試的最大目的并不是將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測定,而是因此來考察教師的教學水平??荚嚨某煽儾粫谒腥嗣媲肮境鰜?,而是將成績單下發到每一個學生自己的手中,有效的保障了學生的自尊心。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上,基本上不會實行個人主義,一般情況下都是進行集體性質的活動,讓學生形成了一種“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學期的末尾,更不會對學生進行評測,而是讓學生進行自行的總結。教師對于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進行“抬底”的措施,讓班級的整體成績達到有效的提升。總之,日本在教育的理念上一般比較不注重學生天生的才能和水平,而是對后天的努力進行大力的推崇,讓學生對自我更加具有自信心。同時也讓“公平”的理念深入人心,讓學生都能意識到每個人在受教育方面的機會都是均等的,這種理念的推行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日本教育的公平性。
三、日本教育公平性的借鑒
(一)在制度方面的借鑒
日本教育制度在法律上的建立具有很強的先進性,在法律上對教育的各方面進行制定是十分具有規范化的做法。所以對于這種制度上的內容應該進行一定的借鑒,對教育的各個環節進行具體的制度規范,立足于國家的國情,實行比較完善、比較規范化的方法進行法律法規的制定。同時要加強教育部門相關人員的法制思想的建設,提高他們的法制意識和水平,還要加強對于教育部門和學校的監管力度,以制度方式來對教育的公平性進行嚴格的規定,并且要讓相關部門和學校進行積極的貫徹實行,就會讓我們國家的教育達到更高的公平性水平。
(二)在財政方面的借鑒
在教育的財政支出的方面,日本政府進行了非常合理的協調,讓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達到了一個比較平衡的標準。所以在教育的財政支出時,應該根據地區的基本水平進行一定程度的平衡,例如在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的地區就應該加強財政的支出,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發達的地方減少一定的財政支出,通過這種比較基本的方式就可以讓地區教育財政支出上得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與此同時,在學校與學校之間也要進行一個合理的平衡,減小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教育水平差異,投入更多的財政支出有效的提高教學水平,從而達到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相對平衡。
(三)在資源方面的借鑒
日本的教育公平很大程度都體現在了教學資源上的公平。所以教育如果想要達到相對公平的狀態,就要加強一些比較偏遠地區的教育設備和教育資源,讓那些比較貧困的學生也能夠通過更好的資源進行學習。還可以將“重點”與“普通”之間的差距進行進一步的縮小,讓“重點”與“普通”的教育資源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在區域之內進行平衡機制的建立。同時還可以借鑒日本的輪流制度,加強教師與校長的流動,保證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逐步的減小差距。
(四)在思想方面的借鑒
日本教育公平在思想上具有很強的先進性,幾乎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公平的理念,所以在思想方面需要進行一定的借鑒。首先應該淡化“精英”和“天才”的理念,應該對后天的努力進行更加充分的認識,提倡只有后天的努力才能夠達成人生的目標。在學校的教育上也應該更加尊重學生,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不要對學生進行“優生”與“差生”的劃分,要讓學生在更加公平的教育氛圍內健康的成長。
四、結語
綜上所述,日本政府已經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健全的教育公平體系,在近年內還對這套體系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優化,從而使其教育水平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所以我國應該對其教育公平的體制進行一定程度的借鑒,提升教育公平性和教育質量,從而培養出更多全方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海,李馨.日本移動學習實踐研究前沿——對話東京大學教育技術首席專家山內祐平副教授[J].中國電化教育,2009(09):1-6.
[2]高亞杰,饒從滿.日本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現狀與特色[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06):61-65.
[3]張建武,趙國慶,張榕玲.日本教育信息化發展機制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1(02):103-106.
[4]彭明新.日本《教育基本法》的修改與教育基本理念的轉變[D].東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