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桂云
摘要: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由來已久。新時期,區域經濟差異更是不斷擴大。本文立足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以西方區域經濟學經典理論為依據,總結中國區域經濟差異形成的原因,進而提出了一系列為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而采取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差異;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財政政策
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縱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歷史,我國區域經濟布局經歷了四次重大調整:第一個時期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實行內地、邊疆區域均衡發展方針,區域經濟發展較為均衡;第二個時期,我國區域發展戰略進入過渡階段,中央政府重新肯定了東部沿海地區的戰略地位,國家投資建設重點開始東移;第三個時期是80年代以來,我國區域政策進入梯度推進時期,沿海地區全面開放,區域經濟差距日益擴大;第四個時期,雖然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的政策,東部地區發展仍然領先于中西部,并且區域差異不平衡的現象仍然愈演愈烈。
二、經典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成因有很多,現在的西方經濟學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佩魯增長極理論
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FrancoisPerroux)于1950年首先提出“增長極”概念。增長極是指推進型產業或企業,這些產業能夠通過自身產出和購買的擴大帶動其他產業或企業的產出和購買。20世紀60年代,L.羅德文首次將增長極理論應用于區域規劃中,增長極概念被賦予地理空間含義。該理論打破了經濟均衡分析的新古典傳統,為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它反對均衡增長的自由主義觀念,主張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另一方面,通過引入空間變量豐富了抽象經濟學分析的內容。
(二)繆爾達爾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繼弗朗索瓦·佩魯的增長極理論之后,岡納·繆爾達爾又提出一個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的理論。即建立于“累積因果關系理論”之上的二元經濟理論,繆爾達爾認為區域經濟差異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他認為在一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果某些區域由于某些歷史原因先發展起來,則就具有逐漸累積的優勢,這種優勢造成了區域經濟差異逐漸形成并日益擴大的趨勢。因此,繆爾達爾認為一個區域經濟持續增長很可能以其他區域的落后為代價,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具有累積循環性質。
繆爾達爾認為,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可以使各地區經濟得到均衡發展的觀點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實際。他認為,某些地區受外部因素的作用,經濟增長速度快于其他地區,經濟發展就會出現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發展會引起“累積性因果循環”,使發達地區發展更快,發展慢的地區更慢,從而逐漸拉大地區經濟差距,形成地區性二元結構。
(三)赫希曼的“核心——邊緣”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提出了區域非均衡增長的“核心——邊緣”理論。赫希曼認為,經濟發展不會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現在某處,在巨大的集聚經濟效應作用下,要素將向該地區集聚,使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加速,最終形成具有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區,與核心區相對應,周邊的落后地區稱為邊緣區。在核心區與邊緣區之間同時存在著兩種不同方向的作用,赫希曼稱其為“極化效應”和“涓滴效應”。在這一過程中,極化效應往往大于涓滴效應,因而市場的力量往往使區域間的差別擴大。
三、中國區域經濟差異形成的原因
(一)有效需求層級的分析
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會面臨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的現象,而這一現象恰恰是導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外貿依存度高,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宏觀原因。有效需求不足會對生產行為產生兩個影響:一是,生產要素之間的競爭,優質生產要素或者說有競爭力的生產要素得到使用,而其他劣質或者說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則處于閑置或者潛在閑置的境況;二是,廠商之間的競爭,在市場經濟自由競爭中那些由于某些原因先天或者后天具有競爭優勢的廠商得以生存,劣勢企業被大量淘汰。特別是在“二元經濟”結構下,落后地區的生產要素和廠商面臨先天的劣勢,更加加劇了區域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最終結果使得優勢資源聚集的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而劣勢資源聚集的地區則經濟啟動非常困難。
(二)財政政策層面分析
2000年以后,隨著“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政策的提出和實施,三大區域固定資產投資明顯提速,這對中西部和東北部地區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由于受區域經濟發展慣性和資本投資“齒輪效應”的影響,中部和東北部固定資產投資曲線向東部靠攏,西部與之差距并沒有縮小反而拉大。
一般來說,中央政府項目投資是一個風向標,作為體現政府意圖的重要工具,其投資趨向和動態變化對經濟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投資的傾斜,引致了私人投資的跟進。而對于投資來說,由于投資乘數的效果,會使得國民經濟帶來數倍于投資增長的增長,而國民經濟的積累,又會使得投資額進一步拉大,導致更大的不平衡。
四、政策建議
(一)政府應該合理利用稅收、轉移支付等手段引導要素的區域間流動
政府可以采用“級差分稅制”——東部地區保持較高的中央收入部分的比例,而中西部地區則完全可以降低中央收入部分的比例,讓中西部地區可以有更多的財政收入用于基礎性投資以及給與企業稅收優惠等措施。在經濟發展啟動的初期,由于社會總資本的相對缺乏,中央政府應該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投入。
(二)對落后地區實行傾斜的金融政策
區域協調性問題處理地比較好的國家都十分關注運用對落后地區傾斜的金融政策來促進落后地區經濟的發展。在我國實行對落后地區傾斜的金融政策主要可以考慮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準備金制度、利率政策的傾斜。考慮到落后地區貨幣乘數較小的現實,應實行區域差別化的存款準備金制度,降低其存款準備金率:而利率市場化是金融深化理論的核心,也是落后地區金融改革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