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林
摘要:本文從心理、能力、市場三個方面分析失地農民就業困難的原因,并提出解決這一困境的對策。
關鍵詞:失地農民;就業困境;就業對策
隨著我國城市化不斷發展,城市不斷向農村擴張,導致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出現了大量的失地農民。實現失地農民轉移就業是解決失地農民生存和發展問題的關鍵環節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對失地農民的就業困境、失業原因、就業出路等問題進行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對有效促進失地農民轉移就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和維護農村長期穩定有著重要意義。
一、失地農民的就業困境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維持家庭生計的可靠和穩定的收入來源。農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喪失了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活來源。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在于找到失地農民的就業出路,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長遠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但現階段我國失地農民轉移就業卻面臨著諸多的困境。
1.就業安置難。《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對失地農民的安置做了具體的規定,安置方式主要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用地單位安置以及貨幣安置3種:第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方式的風險較大。比如集中開發式安置模式,由于農村集體生產經營項目存在權責不清楚,運行不規范、市場化程度低等問題,經營風險較大,一旦出現虧損甚至倒閉的狀況,就會造成農民失地又丟錢。第二,用地單位安置方式在實際操作中難度很大。一方面,隨著城市建設加快,用于市政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等非生產性項目的越來越多,難以提供大量崗位安置失地農民。第三,一次性的貨幣安置方式存在很大弊端。這種安置模式是指征地部門將征地補償費用以貨幣形式一次性支付給被征地農民,讓其自謀出路。單一的貨幣補償方式,很難解決失地農民長遠生計問題。
2.就業質量低。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技能型、專業型人才緊缺與農村綜合能力低下勞動力剩余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失地農民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差,競爭意識不強,整體素質難以滿足市場需要。失地農民與就業崗位對接難度增加,“有人無崗,有崗無人”并存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嚴重。
3.就業競爭力弱。失地農民屬于非自愿轉崗人員,其整體素質甚至低于自主流動的農民工,在市場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其就業最困難的主要有三類群體:一是大齡失地農民。由于年齡偏大,擇業觀念比較保守,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難度較大,要轉崗就業十分困難。二是文化程度偏低者。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較低,導致其在就業中的學習能力和適應力差,非農就業的成本較大。三是女性勞動力。我國農村女性勞動力所占比例差不多是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一半。在勞動力成本相同的情況下,由于身體素質不同,用人單位更傾向于雇傭男性勞動力,這樣就使得女性勞動者在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
4.就業保障差。第一,工資薪酬低,幾乎沒有福利。大多用工單位把最低工資線作為實際支付給農民工的工資標準,有的甚至低于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與物價上漲部分相抵消后,農民工工資實際上是負增長。三是福利少,由于現行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不均衡、不對接,農民參加社會保險的比例很低,失地農民可以獲得的社會福利呈現為制度性缺失狀態。第二,用工不規范,勞動權益無保障。一些用工單位為逃避責任,降低用工成本,不愿意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即使簽訂了合同,合同內容也只是單方面強調用工單位權利,規避有關的法律責任。
二、失地農民就業難的原因剖析
1.心理原因。失地農民就業意識與市場要求差距較大造成了失地農民就業困難。城郊失地農民因為其區位優勢,不愿屈身于一般性就業,對工作挑肥揀瘦,對勞動報酬期望值較高。新生代的失地農民對職業要求較高,不愿從事工資低、工作累、條件差的工作。另外,相當數量的失地農民有靠政府解決就業問題,要政府安排工作的依賴思想,缺乏尋找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
2.能力原因。在我國廣大農村,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難以與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城鎮勞動力進行公平競爭。這樣就增加失地農民非農就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因素。失地農民原本從事的是直接農業生產勞動,大多數失地農民都無一技之長。專業技能缺乏導致失地農民難以適應工業化程度較高企業的用工需求,成為制約失地農民實現就業的一大瓶頸。
3.市場原因。目前城鎮勞動力市場上待業人數龐大,包括城鎮下崗職工、轉業退役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等待業群體。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每年大約900多萬,且不考慮失地農民和其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城鎮就業崗位缺口就已經達到600多萬。另外,在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下滑、投資減少、出口下降的沖擊下,勞動力市場拉動就業能力進一步減弱,一定程度上對新增失地農民就業產生擠壓效應。面對競爭激烈、供大于求的城市就業市場,失地農民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
三、失地農民就業出路的政策建議
1.加強教育培訓,增強就業能力。建立失地農民就業培訓體系。通過建立“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就業培訓體系,讓失地農民真正掌握實用的職業技能,提高轉崗就業能力。
2.完善就業服務,加強就業引導。搭建就業服務平臺,建設就業信息網絡。成立鄉鎮就業服務中心,并撥付專項經費,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搞好就業服務工作。建立失地農民和用工單位信息聯網機制,及時對就業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發布及反饋,使之成為失地農民和用工單位溝通的橋梁。
3.出臺優惠政策,建立保障機制。地方政府應當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休閑農業,挖掘農業內部消化能力,帶動失地農民就地就業。加強與勞動力輸入地區的企業的勞務合作,通過勞務輸出的方式實現失地農民異地就業。實施積極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失地農民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將失地農民納入創業扶持政策范圍,在小額貸款、稅費減免、技術指導等方面給予扶持和傾斜。對失地農民自主創業,相關部門要簡化登記手續,提高辦理效率,讓失地農民享受相關優惠政策,促進失地農民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建設失地農民信息統計數據庫,對失地農民進行失業登記,以此作為提供失業救助的主要依據。通過失地農民失業救助制度,對失地又失業的農民在一定期限進行失業救濟,保障其基本的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