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提出應建立國家評選優秀公民機制,提出以德治國理念,并提出評選優秀公民指標體系。
關鍵詞:建立評選優秀公民機制;以德治國;評選指標體系;發展中小微企業
我國自1977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有了很大發展。GDP已位居世界第二。老百姓的幸福指數普遍得到很大提高。我們由原來的計劃經濟走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主要由供求關系決定價格,引導資源有效配置。
在我們走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由于土地、國有經濟體制改革等關鍵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使得腐敗土壤得以產生。有些人在轉軌時期,迷失方向,一切向錢看,成為他們的人生哲學,敗壞了社會風氣,整個社會需要樹立起以德治國的理念,弘揚正能量的氛圍。
十八屆三中全會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黨中央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其本質就是以德治國,在全社會樹立起公正、公平、正義的良好社會風氣。
以德治國是治國的最高境界,我們通過以德治國,可以減少公民的直接沖突,可以真正構建和諧社會。以德治國,就是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道德規范,讓所有公民共同遵守,如有不遵守者,必受懲處,全社會建立起公正社會、誠信社會。
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互相補充的關系,以法治國就是要建立法治國家,國家具有強制力,通過法律來約束公民遵紀守法,違法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法治國是治國的基礎階段,以德治國是治國高級階段。
在現有的經濟社會環境下,我們必須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還應以以法治國為主,以德治國為輔等治理國家,以法治國要注意建立善法,防止惡法出現,惡法出現,以法治國將使整個社會價值取向扭曲,其危害性是無法估量的,我們必須堅決制止惡法出現,對于惡法的制定者,實施者必須給予法律的嚴處,不能讓有惡法的土壤出現。
在評選優秀公民的過程中,首先要弘揚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弘揚先哲孔子的禮文化,即以孝為先的文化,要在全社會弘揚尊老愛幼的風氣。
評選優秀公民,形成一種制度,便于操作執行。全國優秀公民每年應有5000名,這樣具有一定代表性,每年評選一次,按各省人口比例分配、全民公投,先各省選出后,再全國公投。
全國優秀公民條件主要有道德指標、納稅指標、尊老愛幼指標、誠信指標、見義勇為指標、參加社會公益事業指標、慈善指標、廉政指標,愛崗敬業指標等組成。
指標體系中應突出尊老愛幼指標、誠信指標、見義勇為指標、納稅指標、解決就業指標,其指標的權重要高些。整個指標體系為100分,其中:尊老愛幼指標10分、誠信指標10分、見義勇為指標10分、納稅指標15分、解決就業指標15分、參加社會公益事業指標10分、慈善指標10分、愛崗敬業指標10分,參與社會組織管理指標10分。每個指標再分成若干分指標,進行細劃分解,力求科學公正,使真正代表全社會的優秀公民評選出來。比如納稅指標可以細劃到按股東占股比例乘以公司交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之和量化到股東個人身上。納稅數應為歷年納稅之累加數為好。解決就業指標可以公司為職工交社保人數為基數,以股東占股比例乘以為職工交社保人數量化到股東個人身上為解決就業的人數,解決就業人數應為歷年解決就業人數之和更為科學等等。本指標體系中特殊把解決就業指標和納稅指標定的比別的指標高些。這是鼓勵全社會要營造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只有創業的人越多,多納稅的人越多,解決就業的人越多,全社會的幸福指數才能越高,整個社會才能越和諧,人們的道德水準,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提高,以德治國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建立評選優秀公民機制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評選出的優秀公民,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使他們成為全社會學習的楷模,學習的榜樣。
全國優秀公民也應有相應的待遇,比如退休后,100%開資,醫療費100%報銷等。通過各種方式,讓全社會掀起爭當優秀公民的氛圍。
作者簡介:于超英(1959—),男,遼寧沈陽人,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