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英
摘要:“兒童生長”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文化追求?!盀閮和L而教”意味著教學要順天性,啟智性,揚個性。兒童生長課堂主張以學科本質給兒童生長的力量,提出“策劃智慧挑戰的問題情境,設計自主建構的體驗活動,呈現個性思考的自由表達”的行動策略。
關鍵詞:兒童生長;基礎理念;學科追求;行動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4A-0019-04
兒童生長課堂不是一種課堂教學的模式,而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文化追求,意味著從把“教會”作為課堂的核心目標,轉向以兒童的學習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把“促進兒童生長”作為課堂教學的價值導向,重視基于兒童經驗和順應兒童規律,重視課堂學習活動內涵的豐富性、深刻性以及對于兒童潛能發展的真正推進,引導兒童基于經驗和體驗的自主建構與精神成長。
一、順其天性,啟其智性,揚其個性——兒童生長課堂的基礎理念
“生長”不僅是一個詩意的語詞,而且是一個具有理論淵源的概念。近代以來,西方教育思想已經逐步形成了以盧梭、杜威為代表的教育生長論?!敖逃瓷L”,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陶行知、陳鶴琴等國內學者、專家從對兒童深刻的愛出發,提出“教育應當培植生活力,使學生向上長”,關注兒童精神,強調兒童教育必須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服務。
“兒童生長”的教育學意蘊是指兒童的知識與經驗不斷得到豐富與加深,個性與能力不斷得到展示和發展,兒童的生命潛質不斷得以實現和積極變化。“為兒童生長而教”意味著教學要順天致性,注重尊重兒童主體,注重基于兒童經驗,注重順應兒童規律,注重發展兒童潛能。
首先,兒童生長是一種順其天性的孕育。兒童是自己的主人,沒有人能代替兒童生長。兒童生長必須通過自我建構完成,“生長”不是賦予的,外加的,而是“主體”自覺的,應然的。兒童有自己的生長時間和節奏,其“內部自然”恰似一顆內蘊智慧、情感等自然天賦的、具有無窮成長潛能的種子,有其內在獨特的“生長性時間”。教育的過程就是兒童按照自身的生命節奏和張力生活的過程,要遵循兒童生命成長的節奏和身心發展的規律,尊重其內源性生長需要,尊重其生命成長的差異性,沿著兒童生長的路徑,喚醒、等待、支持、幫助,“尊重兒童時期”,“尊重兒童生長的需要和時機”,“尊重兒童生長的規律和方式”,順其天性而育之。
其次,兒童生長是一場啟其智性的積極變化。兒童的智能分多個范疇,各學科在兒童生長中都有其獨當之任,體現出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因而,兒童在課堂中的生長應體現學科氣質,以學科本質的力量引發兒童知識經驗的豐富、個性能力的發展、生命潛質的積極變化,獲得帶得走的生長印記。教學中應選取難易適度、體現規律性和內在聯系的課程內容,以一個生長性節點為出發點和歸宿,以適宜的學科教學實踐活動為實施路徑,去促發學生感知、頓悟、提升,爆發生長能量,引發生長性蛻變。教師要從更多地關注自己“教什么”、“如何教”,回歸研究兒童的學習和發展,要追問自己,兒童“喜歡怎樣的學習”、兒童“如何學習”、兒童“學得怎樣”,從而把握“啟”的途徑和方法,去喚醒、激勵和引導兒童的生長。
第三,兒童生長是一段揚其個性的旅程。生長不是一個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受到規律的力量制約的事件,是經歷、經驗的連續性豐富的過程。只有當兒童積極主動地去“做”,才能引發他們的注意、思維和探索等“活性”生長行為,教學方法應建筑在對學習者有意義的、直接的、具體的經驗之上。因而,教育要關注兒童當下的課堂生活,重視直接經驗的獲得,改變靜聽式、單一的活動,設計、組織生動的多樣化、體驗式活動,讓兒童在個性化的參與方式、熱烈的學習情緒中通過探究、體驗、發現、表達、操作等經歷,創造豐富的課堂精神生活,促進兒童潛能發展。
二、以學科本質給兒童生長的力量——兒童生長課堂的學科追求
生長課堂,期望每一堂課兒童都能進步“一點點”,期望每一堂課都能促進兒童“長進、發展與成長”。這種“生長”,是由學科本質的力量造就的,而非其他。每一節課都是學生學科素養生長序列中的重要一環,每一節課都要給予學生新的“學科經歷”和“學科經驗”。因此,每堂課都要確立學習活動的生長點,緊緊圍繞生長點設計學習活動與展開教學。
所謂“生長點”,指課堂教學中兒童學科經驗和學科能力生長的挑戰點、突破點、提升點。雖直接指向“學科素養”,但它不是一個個被割裂的“知識生發點”或“技能訓練點”,而是促發兒童知識、能力、情感等整體素養的全盤提升、全面生長的關鍵節點,既符合兒童“當下的生命高度”,又指向兒童“可能的發展遠點”。
生長點的確定,圍繞“三位合一”進行整體的構想。“三位”一指課程標準,標準制訂了各年段課程內容,隱含著各項課程能力的生長序列,反映了對學生的總體期望,是每一堂課的學習目標累積起來達成的;二指教材,教材承載著課程內容,往往看起來是散點式的,但事實上緊緊與課程標準相吻合,課程能力的生長序列依然暗含其中;三指學生經驗,課標以及教材中的課程內容是“應然”,但學生經驗則是“實然”。向前一學段“俯首”,在此課程內容生長點上,關注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經驗,還要向后一學段“仰望”,學生還需達到怎樣的程度,以此來確定自己所在學段之任,確定本課教學的事實起點。與課程標準對話,與教材對話,與學生經驗對話,這“三位”唯有“合一”,才能做到“應然”與“實然”相結合,在課程的坐標系中找準兒童每一次學習活動的“生長點”。
三、智慧挑戰的問題情境,自主建構的體驗活動,個性思考的自由表達——兒童生長課堂的行動策略
在對全校四至六年級640名學生關于“我心目中的好課堂”的調查問卷結果統計分析后(詳見上表1),我們發現:(1)學生強烈渴望體驗式、實踐性和討論式的學習;(2)憧憬能發現探索、挑戰體驗的活動;(3)期待在活動中能動手操作、互動參與并有收獲。比如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學方式,“做游戲”占46.76%,其次是“師生互動”占20.81%,42.73%的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是“親身體驗”。來自兒童心靈的聲音是改變課堂教學方式的事實出發點。我們認為,兒童生長課堂需要定向,在確定一個課程生長點之后,更需要策劃智慧挑戰的問題情境引發生長,設計自主建構的體驗活動推動生長,通過個性思考的自由表達呈現生長?;玖鞒桃妶D2:
首先,學習發生在情境之中。兒童生長課堂的教師身份,要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習情境的策劃者”。策劃兒童生長課堂學習情境的關鍵是一個“以教學核心知識,完成教學任務或在學生高參與度上引發思考、討論、理解、探究的重要問題”,在新舊知識經驗的交織沖突間形成新的認知“不平衡點”,形成一個向“未知”開放的、吸引力強大的學習場域,從心理上激發學習者強烈學習欲求和深度參與意向,從行動上引發其一波波思考、討論、理解、探索,體現出自主規劃、自由想象、自我探尋的“高端”學習態勢,使兒童從“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到“深深卷入”學習之中。問題情境設計要點:一必須圍繞“教學核心知識”,即指向于生長點;二必須體現探索性,即能吸引兒童注意力,激活兒童經驗,推進兒童思維,引發探究、發現過程的展開;三必須關注“兒童化”、“生活化”,找到課程與兒童生活、學習與兒童生命成長的“溝通點”、“共鳴點”。
其次,“兒童生長”理論源自美國教育家杜威,他認為“教學應從學生的經驗和能力出發,采用與兒童、青年在校外所從事的活動類似的活動形式”;“活動的實質是思維與體驗——解決問題并追求意義”。兒童生長課堂主張“在活動中學習,在經歷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獲得學科經驗的建構、積累與提升。兒童生長課堂的體驗活動以一個特定“形象”為介質,創設貼近兒童、貼近生活的“情境或事件”,吸引兒童以積極情感親歷其中,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經歷感受到認同內化,逐漸實現精神、思維的多向成長。體驗活動設計要點:一、與課程目標、內容相匹配;二、將軀體、思維、言語活動結合起來,由感性到理性,由表象到本質,帶給兒童“做中學”的多元體驗,引導全情投入,獲得最大價值;三、既注重個人獨特體驗、即時感受,又強調體驗中的共享與應用,形成團隊學習。活動不流于形式和表面的肢體運動,更重要的是思維的參與與沉浸,教學過程追求活潑而深刻。
第三,兒童在課堂上獲得的生長,通過其 “自由表達”呈現出來。兒童生長課堂的自由表達,并不局限于一般意義上的口頭或書面的言語表達,還包括個體當前學習情緒、狀態,是將思維所得的成果用語言、表情、行為等方式反映出來的綜合表現,是觀察、記憶、思維、創造的綜合運用。兒童生長課堂鼓勵孩子:“知道答案就要舉手”、“一個問題可能有100種答案”、“一種答案可能有一百種表達方式”,鼓勵孩子真正思考,自由表達,期望教學呈現豐富而熱烈。如何體現出兒童參與自由表達?可以從學生參與的意識、動機、興趣、能力、品質等方面進行診斷、導向、激勵、調控。見表3:
理想中的兒童生長課堂既關注學生當下的生長狀態——課堂的深處充盈蓬蓬勃勃的生命律動,學生的語言、思維、精神在活潑潑地生長;又“指向遠方”——課堂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積蓄了生長的力量,學生萌發了生長的渴望,擁有了良好的生長態勢和能力。正如特級教師孟曉東說,課堂教學以“兒童生長”為導向,教師的“教”變得更有價值,學生的“學”變得更有意義。學生興致勃勃地閱讀,喜出望外地發現,樂此不疲地探索,卓有成效地吸收,富有個性地表達,語言在發展,思維在拔節,精神在成長。這不僅是課堂當下的美好體驗,其因子亦會悄然內化在學生的素質結構里,為未來的持續生長奠基,為幸福的人生奠基。[1]
參考文獻:
[1]孟曉東.我的生長性語文課堂教學主張[M]//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小學語文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181.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