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娟
摘要:通過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效率已成為當前教師們常用的教學方法,但在教學中,教師常常采用仿寫、補寫、續寫、改寫等方法,忽略了傳統教學中慣用的摘錄策略。摘錄策略是讀寫結合教學中重要的策略之一,教師在教學中,尤其是中低年段的閱讀教學中,要教給學生摘錄的方法,培養學生形成摘錄的習慣,使之能靈活運用摘錄的內容,最后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把語言文字的運用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摘錄方法;摘錄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4A-0070-04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定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1]。近年來,語文課堂教學特別強調語言文字的運用,因此,在大型語文公開課上,很多教師為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無一例外地在課堂上進行讀寫結合。但進行讀寫結合時,很多教師都會用到“仿寫、補寫、續寫、改寫”等策略,卻把傳統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的一條重要策略——摘錄積累,棄之不用或不屑于用。殊不知,人在13歲之前,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人在學習的春天是記憶的季節,是積累的季節。[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把積累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課程總目標中提到,“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3];階段目標中提到,“在閱讀中積累詞語”(1—2年級)[4],“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語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3—4年級)[5],“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5—6年級)[6]。可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別人好的東西,我們一定要記下來,可見,“摘錄積累”也是落實語言文字運用的一條重要途徑。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摘錄”的意思是:從書刊、文件等里頭選擇一部分寫下來。如何讓課堂上的“摘錄”也成為讀寫結合的一部分呢?筆者在對大量的課堂教學案例進行研究的基礎上,認為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尤其是中低年段的閱讀教學中)教給學生摘錄的方法,培養學生形成摘錄的習慣,并能靈活運用摘錄的內容,最后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教給學生摘錄的方法
說到“摘錄”,教師并不陌生,因為在我們教材的課后練習中有很多抄寫詞語句子的題。梳理人教版各年級的知識點我們發現,從二年級上冊至六年級下冊的課后練習中關于抄寫詞句段的達到82次之多,這幾乎是最重要的課后練習題。教師要想在平時的教學中落實這一教學點,需要讀懂教材,讀懂編者意圖,教給學生摘錄的方法。
1.要引導學生邊摘錄邊思考
每個年段的教學目標不一樣,所以學生在摘錄時思考的內容也不一樣。如低年段的讀讀抄抄題目,重點讓學生了解詞語和句子的構成形式。這些題看似簡單,但也不能單純地抄寫,這樣就不能達成教學目標。那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邊摘錄邊思考呢?筆者以二年級上冊第三課《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的讀讀抄抄為例來說明。這篇課文的課后讓學生抄寫以下這些詞語:許許多多、高高興興、進進出出、花花綠綠、快快樂樂、說說笑笑。這些詞語都是AABB形式的詞語。在課文中的最后一節詩中出現了“許許多多”這個詞,在教學中,可先讓學生朗讀這節詩,再讀第二句:那里有許許多多的知識,粗心的小朋友卻得不到它,接著出示“許許多多”這個詞,指名學生讀,問:知道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嗎?點撥:可找一個意思相近的詞。學生可能說到“很多很多”、“非常多”。這時,教師出示:“許多、許許多多”這一組詞,讓學生通過朗讀比較,使其朦朦朧朧地理解到,有些詞重疊后,程度加深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自己積累的AABB形式的詞。最后教師出示課后練習中出現的詞,讓學生朗讀,把這些詞工工整整地抄寫在本子上。
中年段抄寫句子的重點則是讓學生進行理解和體會。如四年級上冊第1課《觀潮》的課后有一題:“我發現課文許多語句寫得具體形象。如,‘寬闊的錢塘江橫臥在眼前。我們找出來讀一讀,談談對這些描寫的體會,再抄下來。”從這道題可看出這篇課文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找出文中寫得具體形象的句子進行體會。一篇文章當中寫得具體形象的句子,大部分是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所以體會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作用也是這篇課文一個重要的目標。基于這點,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放手讓學生找寫得具體形象的句子,劃出來,多讀幾遍,再說出自己的體會。教師進行點撥,滲透運用比喻、擬人寫法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把句子抄下來。
到高年段,抄寫句段重點則是讓學生體會表達的好處或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等。如六年級上冊第1課《山中訪友》:“讀讀下面的句子,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再從課文中找出類似的句子,并抄下來。”這兩個句子都是擬人句,其中一句:“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在教學這個句子時,教師可讓學生多讀,再談體會。學生談體會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說出這個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談這樣寫的好處,讓學生明白這樣寫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一走進這片樹林,就感覺到是如此的親切,如同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老家,最后讓學生把文中類似的句子抄下來,領悟語言文字的美。
2.要引導學生邊摘錄邊想象
因為文字不是冰冷的符號,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是一幅幅畫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邊摘錄邊想象,讓文字活起來。如在二年級上冊識字1中的四字詞:金秋時節、景色宜人、層林盡染、疊翠流金、天高云淡、大雁南飛、秋高氣爽、山河壯美。每個詞就是一幅畫,一幅秋意濃濃的畫面。學生邊摘錄邊想象,這些詞就活了,變成了很美的畫面,變得很有詩意了。如四年級上冊第3課《鳥的天堂》課后有一題:“我們來讀讀下面的句子,交流一下從畫線部分體會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來。”其中有一句“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學生要有所體會,一定要經過想象。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讓這些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畫面:葉子是那么綠,密密麻麻,一簇簇、一層層堆在一起,一點縫隙也沒有了。陽光照在葉子上,每一片葉子都發出耀眼的光芒,一閃一閃的,像一個個生命的小精靈在綠葉上舞蹈。多美的畫面啊,從這畫面中學生能強烈地感受到榕樹那旺盛的生命力。學生通過畫面體會生命力的旺盛,這才把語言活化了,這些文字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里而產生共鳴。很多年后,學生可能還會記起: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3.要引導學生邊摘錄邊理解
在人教版的課文后面,很多讓學生抄寫的句子都是含義較深刻的句子,教師應讓學生先體會句子的含義,再抄下來。如五年級下冊第3課《白楊》,課后練習題:“文中有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如,‘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把它們找出來,仔細體會體會,再抄下來。”讓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要教給學生理解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子中重點詞的意思,這個句子中的“白楊樹”是指邊疆建設者們,“小樹”指邊疆建設者的孩子,“迎著風沙成長起來”是指在惡劣的環境中生長;接著讓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整個句子:父親已經扎根邊疆,獻身邊疆,他希望自己的兒女們也像小樹一樣,經受鍛煉,建設祖國的西部;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加深理解;最后讓學生在課文中找類似這樣的句子,如:“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不動搖”等,把句子抄寫下來。學生在抄寫的過程中會加深對這些句話的理解,這些句子都一語雙關,學生進而明白這篇課文就是采用“借物喻人”的寫法,表面上是寫白楊,實際上寫邊疆建設者。可見,只要學生能找出這些含義深刻的句子并理解了這些句子,就會掌握文章的寫法。因此,讓學生在摘錄中理解很重要。
二、形成自主摘錄的習慣
在教給學生摘錄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形成摘錄的習慣,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引導學生從無意到有意摘錄
人教版教材中,很多課后作業有“把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對文字的鑒賞能力。但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跟學生說:“你們喜歡哪句就抄哪句。”于是,學生都是隨便抄一句,有些想偷懶的學生就抄一句最短的句子,還振振有詞地說:“我就喜歡這一句。”教師也沒辦法。這樣的做法,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毫無用處。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自主摘錄的習慣,就要引導學生從無意到有意摘錄。
一二年級時,學生摘錄詞句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你們喜歡哪句就抄哪句”,教師首先就要讓學生知道:哪些詞、句、段值得我們喜歡。說到喜歡,一個原因是引起了讀者共鳴,另一個原因是這些詞、句、段寫得非常好,值得我們學習。在這里,還要避免另一個誤區,有些教師總喜歡讓學生抄一些較華麗的辭藻,還說:這些就是寫得好的詞語。這樣就誤導了學生,其實不存在什么“好詞好句”,只有用得恰當的詞句。很多大作家的作品都是以平實的文字動人,很少有辭藻的堆砌。
到中高年段后,教師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摘錄,不僅摘錄自己喜歡的詞句段,說出自己為什么喜歡,還要逐步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去摘錄自己有心得體會的詞句。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8課《將相和》,課后第4題:“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有個學生把文中的四字詞語抄下來,如“勇敢機智、大大方方、客客氣氣、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他說:因為這些詞語有的概括文章內容、有的描寫了人物行為等。這個學生就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了。五年級下冊一組人物描寫的文章中有很多學生去摘錄描寫人物動作、人物語言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能讓我們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品質,豐富的人物形象。但有一個學生摘錄了《將相和》中的第一句:“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這個學生說自己喜歡這一句,因為這是文章開頭第一句,還獨立成段,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正因為秦國最強,才會想無償占有趙王的和氏璧。這個學生對語言文字很敏感,對文本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能說出自己喜歡的原因,再有意識地摘錄下來,這樣才能真正提高閱讀能力,并能進行語言的積累,也自然做到了讀寫結合。
2.要引導學生從課內到課外摘錄
在課堂摘錄教學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把課堂上的摘錄積累延伸到課堂外的摘錄積累,讓摘錄成為學生的習慣。
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一些摘錄的方法,如:邊摘錄邊思考、邊摘錄邊想象、邊摘錄邊理解,還要明白“我”為什么要摘錄這個詞、這句話或這一個段落,可把這些運用到讀課外書的時候,同樣進行摘錄。只有這樣,學生在讀課外書的時候,會更有目的。要積累一些詞句,還要在積累的過程中逐步明了文字背后的涵義,進行思考和想象,融入其中,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段摘錄下來。只有經常摘錄,經過一定的積累后,學生自己翻閱自己的摘錄本,會對語言文字更敏感。如:一位學生閱讀了錢理群主編的名家文學讀本——《小學生汪曾祺讀本》,摘錄了《校園外的風景》中的一段:“城墻下是護城河,就是流經掉魂橋的河。沿河種了一排很大的柳樹。柳樹遠看如煙,有風則起伏如浪。我第一次體會到什么是‘煙柳、‘柳浪。感受到中國語言之美。可以這樣說:這排柳樹教會我怎樣使用語言。”這位學生說經常閱讀這些名家文學讀本,再看別的一些書,覺得都不如這些名家寫得好。學生就是在這樣的語言文字熏陶中體悟到語言文字的美,語言鑒賞能力逐漸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與汪曾祺從大自然中體會到中國語言之美有異曲同工之妙。
學生將課內習得的摘錄的方法延伸到課外,積累詞句、摘錄詞句,可以水到渠成地提高語文素養。
3.要引導學生從被動到主動摘錄
在引導學生從被動摘錄到主動摘錄的過程中,很多教師會采取一些激勵的措施,如獎小紅花、進行評比等,這些措施是必要的。但要真正讓學生進行主動摘錄,就要讓學生體會到摘錄的樂趣、摘錄的好處。學生摘錄自己喜歡的詞句時,用心去揣摩文字,久而久之,不僅能模仿和運用,甚至還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如學完了六年級上冊第1課《山中訪友》,很多學生把課文的第五自然段摘錄下來。一位學生不僅摘錄下來,還自己仿寫一段話:“這樂園的一切,哪個不是我朋友?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綠油油的草地!你披上了綠色的衣裳,是邀我與你跳舞嗎?你好,茁壯的小樹!你快速地成長,用你自己的行動譜寫了生命的奇跡。你好,清澈的池塘!你天生的好面貌,水面上泛起的波紋顯得多么有藝術感。你好,樂園的假山!水平如鏡的池塘映襯著你挺拔的身軀,你身上的花紋譜寫著我們學校的歷史。你好,五顏六色的花朵!你漂亮的身姿點綴了樂園的景象,使這里充滿生機。喂,活潑的魚兒,推推攘攘地在玩些什么呢?我猜你們快快樂樂的,是有什么大喜事吧。”這位學生已讀懂文章的寫法,全部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學校“樂園”的一切景物,想象豐富,文字優美。只有讓學生體會到摘錄的好處,學生才能真正地由“要我摘錄”變成“我要摘錄”,由被動變主動,形成自主摘錄的習慣。
在讀寫結合教學中,教給學生摘錄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摘錄的習慣,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但摘錄積累不是最終目的,學生在摘錄積累后如何運用摘錄的材料,這更需要教師的引導。首先要讓學生有運用的意識。讓學生知道摘錄在筆記本上的詞句段只有經常運用,才能變成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字,要在自己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中加以運用。二是要讓學生有模仿的意識。同樣是寫春天,有的學生會用“風和日麗”等四字詞語,但更要引導學生把景色寫具體,比如可以這樣寫:“風兒拂過林梢,原本平靜的湖面漾起了圈圈的漣漪,湖邊的柳樹輕搖著身姿,我也忍不住張開雙臂,任風撫過我的每一寸肌膚,暖暖的,癢癢的。”這是用具體的句子替換掉別人用濫的成語。三是要激勵學生活學活用。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要盡量通過激勵的方式,如表揚平時能活用摘錄積累詞句的同學,在習作指導中可引導學生學習優秀文章的布局謀篇,在習作講評時更要發現善于運用摘錄材料的學生,予以表揚鼓勵等。這樣,不僅使學生習得摘錄積累的方法,而且使學生養成運用摘錄材料的習慣,真正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3][4][5][6]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7.8.11.12.
[2]孫雙金.13歲以前的語文——重構小學語文教學體系[J].人民教育,2009(21).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