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婷
[摘 要]作文是學生用語言表達自身需求、情感、思想、感受的一種語文學習活動。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師也應對語文作文的教學模式、教學有效性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創新。為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勤于觀察,激發其寫作興趣;強化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提升其寫作能力;強化學生讀寫結合訓練,促進知識遷移;加強學生想象力培養,豐富作文內容。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有效性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5-084
語文作為母語學科,主要涵蓋了口頭語言的學習以及書面表達的學習。《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了寫作要求:能夠明確、條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并可以結合生活需求,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進行寫作。但是,小學生受其語文基礎知識、詞匯量、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等因素影響,導致其作文學習興趣不高,這也直接影響了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即使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精心指導學生如何立意、選材、構思,也往往得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學生作文水平低下、沒有寫作興趣,也成了小學語文教師最為關注的焦點。筆者結合多年作文教學經驗,對如何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提幾點建議。
一、引導學生勤于觀察,激發寫作興趣
作文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難點之一,也是體現小學生語言表達、語文基礎知識運用能力的一個平臺。目前,很多小學生在作文寫過程中往往沒有東西可以寫,不知道寫什么。雖然,小學三年級教學內容中才正式出現了作文教學,但是,小學語文教師應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應該著手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善于觀察生活的意識,為將來的激發其寫作興趣奠定基礎。
首先,教會學生如何觀察。小學生在寫作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沒有東西寫、不知道寫什么。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對現實生活的感受、缺乏寫作素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指導學生去觀察身邊的事物,感受生活。這樣在寫作時,學生才能有東西可寫,有話可寫,寫出來的文章才是對事物真實、生動的反映。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寫下自己經歷的事情。記錄生活既是一種隨筆訓練,也能夠為寫作奠定基礎。小學語文教師應鼓勵、指導學生用簡單的語言記錄自己經歷的、身邊發生的事情,如運動會競賽場面、同學做游戲的情景等。小學生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有著切身體會,他們也愿意去寫,寫起來也會興致盎然;同時,還會在寫的過程中不斷提升他們對生活的觀察能力,這對他們不斷累積寫作素材也具有積極作用。
二、強化學生遣詞、造句能力,提升寫作能力
低年級的學生,其語文基礎知識薄弱、詞匯量相對較少,詞匯運用能力不強;加之他們對生活體驗不多,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情感表達能力、概括能力不高等原因,均會導致他們在寫作時往往出現說不明白、詞語亂用等現象。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強化對學生語文基礎知識以及運用能力的培養,使之養成積累詞匯量的意識與習慣,再利用課堂教學來不斷強化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指導他們運用各種關聯詞、形象詞提升作文的內涵。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鼓勵、培養學生以說、造句的形式對某一情景進行描述或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想法等;或是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激發他們說和表達的興趣。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隨地對其語言運用中出現的錯誤加以糾正,并給予積極的鼓勵,進而提高學生自動去說的興趣,使他們愿意將自己的內心世界、情感表達出來。這樣一來,既達到了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量,提高學生詞匯運用能力的目的,也實現了“我口說我心”與“我手寫我口”的統一。
三、強化學生讀寫結合訓練,促進知識遷移
閱讀是提高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激發、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興趣與能力,還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汲取養分,進而達到語言積累、吸收思想的目的。長期的讀寫結合,還可以使學生在作文寫作過程中試著將讀到的東西以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了解、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寫作思路,使學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進而達到促進知識遷移的目的。此外,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讀寫結合訓練過程中,還應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學會仿寫。語文教師可以給出一篇優秀的作文,讓學生先仔細閱讀,再從文章中找出值得自己學習、借鑒的詞匯、語句以及段落,然后再指導學生進行仿寫。如教師為學生創設一個與范文相似的作文題目或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場景,讓他們按照范文的結構進行作文仿寫訓練。語文教師通過讀寫結合訓練,既可以實現閱讀與寫作的“無縫對接”,又可以加快知識遷移的速度,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還可以提高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四、加強學生想象力培養,豐富作文內容
想要作文寫得生動、豐富,就必須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應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對事物、對生活觀察的基礎之上,發散思維去進行想象,進行再度創作。如春季時,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春游、郊游活動去觀察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山巒河流等,讓學生對這些美麗的風光進行構圖,勾畫出一幅自己最喜歡、最向往的畫面、場景,并把這些畫面、場景用自己的語言落實到作文之中。這樣的想象力的培養與訓練,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也可以有效地豐富其寫作的素材,還可以激發學生作文學習的興趣。當學生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又可以進一步促進其語文基礎能力的提高,豐富其詞匯量,在實現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切實提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教師進行作文教學時,還要側重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修改,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互改。這種作文修改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主修改習作的興趣,能讓學生學習、借鑒到其他同學的寫作方法,還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寫作交流。另外,語文教師還應做好以評促教工作,如多采用鼓勵性評價,使學生能夠保持一份良好的寫作興趣與動力,在不斷增強學生作文寫作成就感、激發其寫作激情的前提下,對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加以糾正,使之在不斷修正、自我提高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聯想能力與寫作興趣。只有學生對作文產生了興趣,才能進一步通過讀寫結合訓練等手段來逐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與寫作技巧,進而達到提升小學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陸云.何為作文與為何作文——從“2014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觀摩活動”部分課例談作文核心價值的重構[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5(4):56-57.
[2] 包娟.淺談小學作文教學中綜合實踐活動的滲透[J].教學研究,2013(1):74-75.
[3] 牛振華.關于小學作文教學實效性策略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5(9):56-57.
[4] 王春峰,單玉環.探究“作文先導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高效應用[J].學周刊,2015(6):78-79.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