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華中
摘要:“以能為中心”是相對于“以知識為中心”提出來的,是指以激活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中心?!耙阅転橹行摹钡慕虒W要堅持以生為本、注重探究過程、突出學科能力、強化遷移整合、指向學科素養等基本原則,其基本教學策略包括設置問題情境、知能有機融合、實現由扶到放、注重反復實踐、堅持課外延展等。
關鍵詞:“以能為中心”的教學;教學原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4A-0037-03
“‘以能為中心的小學教學實踐研究”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自籌課題,該課題研究已歷時三年多。全區各小學都是本課題組成員單位,研究范圍涉及各個學科。課題研究對本地區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種作用具有方法論意義。
一、“以能為中心”的內涵
“以能為中心”是相對于“以知識為中心”而提出來的。課題中的“能”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潛能,二是能力?!耙阅転橹行摹保匆约せ顚W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中心。
“潛能”,即以往遺留、沉淀、儲備的能力或能量,人的潛能在激活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顯性作用?!澳芰Α?,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總是與問題解決、任務完成、活動效果聯系在一起的。離開了具體活動,能力就無法形成和表現。因此,當我們使用“能力”這個概念的時候,不是泛指的,而是特指的。如果要使個體在多種活動中都表現優異,那么,就要發展他的多種能力?!澳芰Α?,還是一種假定的“結構”,構成這個結構的東西是一些“因素”。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提高“能力”,應當有兩個方面的作為:一是改善“因素”,二是優化調整“因素”之間的關系。
“能力”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涉及的內容很廣很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中,將“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作為四大支柱性能力,這是對教育的總體要求。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是側重于學習能力的要求。各學科教學都要結合自身特點,將所要培養的學習能力具體化、序列化。這方面,各學科課程標準有具體的闡述。
“以能為中心”并不拒絕知識學習。兩者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時也是相互促進的。摒棄任何一方,都是沒有道理,也是不現實、不可能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既沒有單純的知識學習,也沒有單純的能力培養,兩者相伴相生。
能力培養離不開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形成與提高。能力分為單項能力和綜合能力。如查字典就是單項能力,而在語境中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包含的情感以及在表達上的特殊作用,就是綜合能力的體現。此外,一些能力長期不使用將會轉化為潛能。因此,在學生能力培養過程中,需要通過復習等方式對能力進行鞏固性練習與運用。
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應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旨歸。素養不高,知識越豐富,能力越強,其對社會對他人的危害就越大。因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是本課題的最終目的。
二、“以能為中心”的教學的基本原則
各個學科有各個學科的特點,各種課型也有不同的任務,因此,“以能為中心”的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方法,但在教學上應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
1.堅持以生為本原則
相對于“以知識為中心”,“以能為中心”的課堂更加注重“生本原則”。因為知識是可以傳授的,一些知識的傳授是可以“以師為本”來講解的。教師講得生動,講得深入淺出,講得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就可以接受和掌握。而能力只聽講不練習是一定不能形成的。如同學習游泳一樣,游泳的知識要領是可以講解的,也是可以聽懂和背誦的,但游泳的能力不經過自身實踐,是無論如何也學不會的。因此,能力一定要靠學生自己練就。
2.重視探究過程原則
探究貫穿于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學科素養的學習與培養過程之中。探究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還是一種學習能力,甚至是一種學習素養。美國教育家杜威特別強調“做中學”。不管是哪門學科,探究學習的方式都可以應用。重視探究過程,就是要轉變教學方式,由以教師講解傳授為主,轉化為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已有能力會得到強化和鞏固,新的能力會得到培養。教學中,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自主或合作探究,還要創設好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與興趣。
3.突出學科能力原則
每個學科的教學都有其獨當之任,這也是學科存在價值的重要體現。當下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走向是基于學科本質?!盎趯W科本質的教學,就是要回到學科教學的核心任務,即學科的核心知識、核心能力以及促使學生學科素養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上去?!盵1]因此,“以能為中心”的學科教學也一定是基于學科本質的,教學中要將培養本學科的能力作為重要的方面來對待。同時,能力培養不能面面俱到,在學科能力的培養上,要做到一課一得,訓練扎實。
4.強化遷移整合原則
“潛能”與“顯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能力只有在運用中才能顯現;能力只有達到一定次數的運用,才會鞏固下來,以至靈活自如、融會貫通的熟練運用程度。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學科間的整合,并設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遷移運用、整合運用,以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耙阅転橹行摹钡慕虒W除了在相同情況下不斷重復運用能力,以達到鞏固的效果外,還應該在適當改變條件的情況下,使能力得以靈活運用,甚至使能力得以遷移;或者使“多種能力”交互使用、整合使用,從而形成綜合能力。
5.指向素養提升原則
學科教學堅持“能力為重”無疑是對的,但同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確定教學目標,這三個維度是不可截然分開的,而是一個綜合體,這個綜合體就是“素養”。從這個角度說,教學目標最終是指向素養的提高。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需要有主線。“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應以‘知識與能力目標為主線,在知識的傳遞中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將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在學習探究的過程與方法中?!盵2]但“從知識到素養,能力處于一個特殊的位置,它是素養的載體和具體表現,又是‘知識到‘素養的必經之路”[3]。
三、“以能為中心”的教學的操作策略
“以能為中心”的教學沒有固定的操作模式。事實上,也不可能有一種模式能夠適應所有的學科、所有的課型、所有的教師和學生。但這并不代表“以能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沒有基本的操作策略。這些策略主要有:
1.設置問題情境
“在羅杰斯看來,倘若要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那就必須讓學生面臨對他們個人有意義的或有關的問題。但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正在力圖把學生與生活中所有的現實問題隔絕開來,這種隔絕對意義學習構成了一種障礙”[4]。遠離問題情境,就阻隔了學生能力的培養路徑。教師應在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使課堂成為能力訓練的場所。
2.知能有機融合
能力的培養與知識的學習并不矛盾,能力的培養往往建立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從教材編寫的角度看,學科教材是不能沒有知識的。當下,知識體系仍是學科課程的基礎,脫離了學科知識,教材就缺少了根基。但掌握知識不能成為教學的唯一。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知識與能力”放在同一個維度,融合在一起進行闡述,這很有道理,這說明了“知識”與“能力”是相互融合,也是互為促進的。因此,能力的培養應與知識的學習合為一體,不要人為地割裂開來。
3.實現由扶到放
能力的養成應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經常運用到由扶到放的策略。特別是培養一些復雜的或有一定安全風險的能力更應如此。比如,數學學習中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的能力、樂器演奏中左右手分工合作彈奏的能力、語文學習中文學鑒賞和誦讀的能力等,都是復雜的,而科學實驗能力、體育教學中的杠上運動能力則具有一定的安全風險,這些能力的培養特別需要由扶到放。由扶到放,也便于能力的快速形成和靈活運用。
4.注重反復實踐
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是在反復實踐中不斷鞏固和提升的。人類的能力總起來包括三個方面,即認識世界、適應世界、改造世界。在學科能力培養上,也要立足實踐,且要反復實踐。課堂離開能力的實踐,就不是“以能為中心”??梢哉f,離開實踐,能力培養就是一句空話。因此,課堂教學就是以知識學習為依托,以能力養成與提升為重要目標的反復實踐的過程。當然,知識學習與能力養成最終都應指向人的綜合素養的提升。
5.堅持課外延展
既然能力培養是一個不斷反復實踐的過程,那么,僅僅憑借課堂上有限時間的訓練顯然是不夠的。“以能為中心”的課堂必須要向課外延展,能力必須要在課外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和整合。尤其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內會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培養制訂方案、簡單的采訪等能力,但實踐活動更多是課外的調查、取樣、實驗以及數據的分析與統計,只有在課外的反復實踐中,這些能力才能得到鞏固和提升,多種能力才會被整合成綜合能力,且能得到靈活地運用。從另一個角度說,課內形成能力的目的,就是為了離開課堂能夠運用,能夠在生活中自如地解決問題,從而體現“社會人”認識世界、適應世界、改造世界的存在價值。
參考文獻:
[1]成尚榮.教學改革的新走向與新趨勢[J].人民教育,2013(24).
[2]陳志剛.對三維課程目標被誤解的反思[J[.中小學教育,2012(12).
[3]姚虎雄.從“知識至上”到素養為重[J].人民教育,2014(6).
[4]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2.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