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勝祥
【摘 要】
語文課堂應該教師妙語連珠,教學手段和方法交措應用,使學生心情愉悅笑聲不斷,課堂從始至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對于“搞活”課堂更是具有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教師應該著力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其思維,進而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
語文課堂 課堂結構 教學方法 教學語言 思維 活躍
“搞活”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學目標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來確定,做到難易適度。同時,教學思維要做到張弛有致,注意控制問題的深淺、訓練的松緊。而課堂結構的設定和教學方法的科學得當及教師語言的相宜,對于“搞活”課堂教學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下面從課堂結構、教學方法、教學語言三個方面加以論述,以期拋磚引玉,與同仁共勉。
一、課堂結構,疏密相間
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就要精心設計課堂結構。
(1)要根據學生的思維、心理特點設計課堂結構。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課堂活動中的思維特點是逐漸由集中—亢奮—疲勞三個階段組成。據此,課堂教學結構應該使有序性和層次性結合起來。課堂教學結構的有序性要求師生信息交流有程序有步驟,環環相扣,但這會減少信息對學生的刺激,抑制學生情緒的振奮,因此需要用波動性來調節,使課堂由直線進入曲線,由平衡到不平衡,從沉悶走向活躍,然后回歸到系列。教師應從心理學的角度尋找結構的突破點,使教學從一個高潮過渡到另一個高潮。教師的導入直接影響到后面的學習狀態。上課伊始,學生的注意、思維處于松弛狀態,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盡量提高信息輸入的強度,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中心集中到所學的內容上來。此時教學密度小,只要提示課堂教學的主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即可。導入可采用銜接、懸念、情境、故事、激疑等方法。當學生逐漸進入興奮狀態時,輸入信息的強度下降,教學的主題全面展開,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重點、解疑點、釋難點,使教學內容和進程有相當大的密度。在大密度之后,學生逐漸進入疲勞狀態,教學密度逐漸減小,節奏由快而慢,輸入信息的強度又要逐漸增大,教學處于學生消化理解、鞏固實踐階段,教師要設計能圍繞重點、引人深思而又使學生能夠解決的問題,使學生的情緒曲線保持比較平緩的狀態。如此安排課堂結構,使課堂呈現意趣盎然的生動格局。
(2)從信息學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獲取、篩選、貯存、輸出信息的過程,教師輸出的信息要精,也就是要精講,以點撥為主,盡量把知識點分布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去,要加大訓練的密度,使學生自己有豐富的活動內容,實實在在地學,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師生的信息交流才是高頻率的,課堂教學的效率也才能真正提高。
二、教學方法,虛實相生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些教學方法,始終使學生在“實”的空間里學習,實而不虛,難以見神。以作文為例,教師出一道作文題,如果從審題立意、選材構思到開頭結尾、過渡照應都要詳細講解,講得明確而又實在,其結果,學生的作文不是鸚鵡學舌就是東施效顰。教師的指導填滿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教師的才氣抑制了學生的靈氣,封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事實上,作文教學不僅僅是文體特點、開頭結尾技巧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寫作情趣的培養。這種務“實”的教學,促使學生生搬硬套,誘發不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寫作沖動,寫出的文章與八股文何異!滿堂講,滿堂問,滿堂灌,以講代學,以問代學,甚至以講、問代練,越俎代庖,教師的活動倒是實實在在的,而學生的學卻是虛無縹緲的。
要做到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就應做到“多退少補”。“多退”,即學生自己通過讀書或思考,能感知的內容和理解的問題,教師退而不講;“少補”,即在學生困惑、難于理解的地方,教師適當梳理、補充。沒有多余的講解,沒有多余的提問,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學生學習的過程是解決知與不知這一對矛盾的過程,教師要實實在在幫助學生掌握解決矛盾的方法,使學生能舉一反三,以點帶面,觸類旁通,由掌握知識到形成能力,由“學會”走入“會學”的必然王國。
虛實關系要做如下處理:(1)傳授知識與訓練能力相結合。教師要善于設疑、激疑、啟疑,引導學生質疑、析疑、辯疑;(2)傳統的有益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傳統的誦讀、背誦、評析、指點不能丟棄,但現代教學手段如投影、錄音、錄像、計算機等更要發揮作用,它可以創設新穎的教學情境,強化教學信息,開辟多向立體的思維通道。(3)教法與學法指導相結合。教是為了不教,使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活動的歸宿,在教學中融入學習方法的指導,授之以漁,使學生真正學到本領和形成能力,教學也才能落到實處。
三、教學語言,講演相宜
教師的語言要做到準確、簡明、生動,字正腔圓,娓娓動聽,豐而不余一字,略而不失一詞。講述要注意根據學生和學習內容的實際情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或沉郁頓挫,或慷慨激昂,都要以聲引人,以情動人,這種有文化含量的語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教師的提問精當巧妙,明確清晰,牽一發而動全身,激發學生求知探微,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啟發思維。
課堂教學僅靠有聲語言是不夠的,很多時侯,要借助動作、表情、姿勢乃至衣著等無聲語言傳遞信息,表情達意。恰當的手勢,和藹的表情,惟妙惟肖的描摹,可以創設和諧多彩的語言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集中注意力,增大師生感情交流的強度,減輕學生的視覺和心理感受的疲勞,保持旺盛的精力。如某教師在提問后,一個學生想舉手回答,但猶豫不決,教師投以熱情、信任的目光給予鼓勵,當學生回答到中途停頓下來,教師點頭肯定其回答再一次鼓勵;這時候,學生的緊張感消除,又有了成功的體驗,思維的閘門豁然而開,順利地答完了問題;這時教師豎起大拇指予以表揚。此時無聲勝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