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
摘要:就業心理在畢業生就業擇業中過程起著十分重要作用。本文闡述了當前我國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心理現狀和形成原因,提出了解決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障礙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障礙;對策
近幾年,高職院校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就業心理存在著障礙,就業觀念陳舊,不能適應目前新的就業形勢。我們要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引導他們樹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新的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
一、高職生就業心理現狀
(一)有部分人急于求成,就業期望值較高。認為“目前我國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社會對高職學歷還不認同,應珍惜訂單學習與就業的機會”。希望就業“讓我們比別人提前適應社會,更早地鍛煉自己,使自己不必為就業發愁,對自己的發展更有利”。還有的學生“把選擇訂單教育班學習作為提高能力的跳板,有機會就另謀高就”。
(二)誠信意識不強,實用主義思想支配就業選擇。有的學生認為“想到企業工作,但沒想到是企業的一員”。可見,一些高職生在職業追求上把經濟利益放在首位,更多地看重職業的個人價值。
(三)充滿就業信心,但缺乏勇氣,底氣不足。有的學生認為“希望與自己同等或高于自己學歷的學生平等競爭,學歷并不代表能力”。但在社會上進行擇業競爭缺乏足夠的信心。認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可能!“自我評價較高,又存在著對職業認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四)就業崗位先入為主,但又不希望限制自己發展。一家優秀的民營企業招聘一位生產管理人員,而且準備作為廠長助理來培養,但有位畢業生被挑選后卻害怕影響日后的跳槽,拒絕應聘失去了很有發展前途的極好的工作崗位。
(五)追求城市情結。“寧要市區一張床,不要市郊一間房”,畢業生擇業扎堆大城市的現象依然沒有消減,城市人才的供過于求直接影響著薪酬水平和求職機會。
(六)迷信熱門職業。目前互聯網業復蘇,很多學生的擇業目光只看行業是否火爆,求職空間僅限于熱門行業內。
(七)對薪酬期望值過高。數據顯示,有一半的大學生畢業求職對薪酬的要求不切實際。挑選、比較,遲遲不能擇業。
二、高職生就業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
(一)社會因素。我國高職教育起步晚,起點高,理論與實踐經驗不足,沒有形成系統科學的高職生人才觀和成才觀。企業為了追求社會聲譽,把需求量較少、待遇豐厚的短缺型高級技術人才大肆渲染,給社會、學生造成誤導。同時,由于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現實,為用人單位挑肥揀瘦的招聘與使用提供了條件。
上世紀80年代,為開展人才測評工作便于統計計算,國務院有關部門給“人才”做了一個界定,即“具有中專以上學歷或有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多年來,國家人事部和各級政府部門一直使用這一概念。這就給高職生為自己順利就業、準確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造成了錯覺,把自己定位在專科生層次上,不切實際,盲目樂觀,眼高手低。認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培養的是中等技術人才,而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培養的是高等技術人才,從而形成一種錯誤的人才觀念。高職生較高的學習目標和理想不能如愿實現,又不愿意從最基礎、最低層、最現實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做起,學習心理矛盾而復雜,造成高職生高不成低不就浮躁心態。
(二)學校因素。高職院校為了宣傳和招生等虛榮的需要,為了增加高職生的自信心,稱高職生為大學生。高職生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和虛榮,在擇業時就必然以“大學生”自居,認為崗位必須與自己身份相符,待遇要與自己名聲相配,這些概念為高職生就業和擇業提高了心理門檻。強化了高職生的錯誤定位,教師好心辦成壞事,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為妨礙高職生就業推波助瀾。
(三)學生因素。一些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高職生,富有理想,會對未來的生活道路產生種種設想,這些設想多數可能與現實有一定的距離,由于生活閱歷有限,社會實踐能力不強,他們在思考就業問題時,往往帶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實際,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與他們極強的自我概念不相協調,這種不協調可能會成為就業的障礙。在社會壓力、家庭壓力和自己不甘心的矛盾心理下為了維護自尊而往往在就業時通過反向心理表現出來,也就是想通過找到一個讓同學們羨慕的理想的職業,體現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價值,維護自尊和心理平衡。
三、解決辦法
(一)貫穿始終的科學就業觀、擇業觀教育。科學就業觀、擇業觀教育是高職院校的一項系統工作。從入校開始就對他們進行職業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就業政策教育、健康擇業的心理教育、擇業價值取向的引導、正確成才意識和成才道路的引導等教育指導性。大學生在三年中能形成科學的、正確的就業和職業概念,明確今后職業方向的初步定位和合理規劃,并隨著社會勞動力市場對用人崗位需求的變化,在進行專業理論與技能學習的同時隨時調整知識結構,鍛煉職業要求的能力,避免學習和就業的盲目性。
(二)引導畢業生正確認識自己,主動適應社會。在擇業過程中,需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不少畢業生更多地考慮“我想從事什么職業”、“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會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審視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擇業期望值過高的誤區。畢業生應當給自己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自我評價要全面、客觀,了解自己在畢業生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擇業過程中做到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三)樹立起階段性就業觀念。階段性就業觀念,即不要想通過一次就業就達到理想的工作崗位,而是分階段由低級向高級理想工作崗位邁進。初級階段的就業是高職生擇業的第一步,是步入社會生存、生活的起點,是向理想的工作崗位就業積蓄能量的階段;高級階段的就業是高職生知識能力擴展、自身發展階段。就業如同一切事物的發展一樣,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一個由低向高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抱著高能低就的心態,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不是高職生走出校門時的能力定位,而是多年后理論與實踐經驗積淀的升華,這樣,高職生就能夠更踏實、更自信地實現就業。
(四)轉變就業觀念。畢業生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目光集中在國有經濟的范圍內,不把改制單位企業及個體私營經濟納入自己的選擇職業的視野中。近年來,隨著住房分配的貨幣化和公費醫療制度的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到非國有經濟單項式就業的“后顧之憂”將不復存在。
(五)樹立新的就業觀念。人們的就業形式將是趨多樣化,自由就業、彈性工作制、小時工、季節工等非正規部門就業人員將不斷增加。畢業生在選擇職業時,必須適應這種發展趨勢,接受新的就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