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習
中圖分類號:S858.31 ? ? 文獻標識碼:C ? ? 文章編號:1673-1085(2015)01-0037-02
雛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免疫失敗是某雛雞群已人工免疫在免疫接種后不久或一段時間內,該群雛雞仍然發生或流行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現象。
1 ?雛雞的因素
1.1 ?母源抗體 ?因種雞沒有定期進行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的免疫接種,導致雛雞群傳染性法氏囊病母源抗體不齊,一免時甚至有些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母源抗體水平較低的雛雞已經感染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一免時因母源抗體的中和,使原本母源抗體水平高的雛雞不能產生較好的免疫應答,產生的抗體較少,容易發生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母源抗體水平較低的雛雞反而能產生較好的免疫應答,產生較多的抗體。
在雞傳染性法氏囊病一免時,由于雛雞產生的免疫應答較弱,產生的抗體較少,抗體水平較低,以至于不能抵御外界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的侵襲,引起最初母源抗體水平較高的雛雞先發生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1.2 ?雞的健康狀態 ?雛雞患有某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如:雞馬立克氏?。r,其免疫器官產生免疫應答的能力較弱,接種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時不能產生較好的免疫應答,或因雛雞患有腹瀉性疾病因腸粘膜吸收功能喪失或減弱使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效價降低而產生的抗體較少,不能抵御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的侵襲、繼而發病。
1.3 ?疫苗稀釋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用蒸餾水或專用稀釋液稀釋較好,當稀釋液中或有大量的鎂、鈣離子時容易吸附疫苗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顆粒,因不能有效發揮其對免疫器官刺激、產生的抗體不能有效抵御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侵襲而發病。
1.4 ?雛雞日齡 ?據報道雛雞日齡越小產生免疫應答的能力越弱,免疫后產生的抗體越少,所以一免后1周應進行二免,即在一免抗體水平下降到最低之前應進行二免,此階段最易感染和流行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否則在一免抗體水平下降到最低時雞群就有可能發病。
2 ?疫苗因素
2.1 ?疫苗質量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有嚴格的生產、運輸、保存條件要求,若接種了不是正規生產,或沒有生產批號,或在保存過程中失效、損壞的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因不能使雞群產生較好的免疫應答而使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抗體水平較低,從而容易感染、發生、流行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2.2 ?疫苗毒力 ?雛雞一般使用中等毒力的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當使用的疫苗毒力太強時容易直接引起被免疫雞群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發生和流行;當使用的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毒力太弱時,因產生的抗體不能抵御強毒株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的侵襲而發病流行。
2.3 ?疫苗間的干擾 ?當兩種、兩種以上活疫苗同時或在7d以內接種同一雞時,這兩種疫苗都不會達到應有的免疫效果,甚至都不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這種現象稱為疫苗間的干擾。
當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和雞新城疫或其他活疫苗同時或在7d內接種同一雞時產生的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抗體就會較少而不能保護雞群抵御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侵襲而發病。
3 ?免疫日齡不準確
免疫程序的制定不僅是為了避開免疫干擾、規定免疫劑量、確定免疫時間,更重要的是在機體相關抗體下降到最低之前使機體得到主動免疫而保持體內相應的、較高的抗體水平。
為此引進雛雞當天應對雞群進行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抗體檢測,當抗體陽性率在80%~100%的應1周后再測,第二次檢測陽性率在50%首免時間定在14~18日齡;1日齡檢測抗體陽性率低于80%的首免應在10~14日齡。否則免疫程序不科學,免疫后雞體內的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抗體較少容易發病。
4 ?人的因素
疫苗自冰箱內取出后在40℃的環境中讓其自由融化不會對疫苗效價造成破壞,否則溫度過高、融化過快,疫苗的效價就會降低,接種時就不能使機體產生較好的免疫應答,從而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來抵御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的侵襲而發病。
從以往經驗得知,雞傳染性法氏囊病一免時1.5倍量、二免時2倍量產生的抗體能有效保護雞群不發生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當免疫劑量過大或過小時因免疫麻痹或免疫耐受而不能產生或產生的抗體較少,不能抵御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對機體的侵襲而發病。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稀釋后在2h內口服免疫效果較好,若稀釋后放置時間過長或接種途徑不正確會降低機體對疫苗的免疫應答,使雞群因抗體不足而發生流行雞傳染性法氏囊病。
5 ?應激因素
因長途運輸、飼料轉換、氣候突變等應激因素,使雛雞產生的免疫應答的能力減弱,因雞體內傳染性法氏囊病抗體較少而不能得到有效保護。為此,在接種雞傳染性法氏囊病后在3d內應適當提高飼料蛋白質的含量并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適量VC或其它抗應激藥物。
6 ?藥物因素
所有消毒藥和抗病毒藥對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都有殺滅或干擾作用,使其不能充分發揮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的功能,使雞體因不能有足夠的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抗體保護而發生和流行雞傳染性法氏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