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娣

宜興紫砂從誕生伊始,即是作為文人雅士之雅玩而出現的,文人的參與使宜興紫砂百花競艷,意象萬千,思想與文化皆沉淀其間,風土與人情皆匯聚于此,一把小小的紫砂壺既可容山、容水、容天下,也能攬人、攬物、攬風情。時至今日,紫砂壺仍然廣受風雅之士的青睞,而紫砂壺的文化價值也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廣大制壺藝人均不斷提升自我人文素養,廣泛挖掘人文素材,創作了很多極具文化蘊味的作品,推動了紫砂壺藝的長足發展。
設計制作的紫砂壺“事事圓滿”(見圖1)便是這樣一件集藝術和人文于一體的作品。該壺取大自然中成熟蒂落的柿子為原型,融入諸多藝術創意元素,搭配相得益彰,整體惟妙惟肖、生動逼真而富有生命感。同時,該壺在萃取題材時結合傳統文化中關于柿子的寓意,流露出事事圓滿之夙愿,賦予作品一定的人文內涵,追求“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境界。紫砂壺“事事圓滿”以壺藝造型的形象來勾勒自然美景,表達文化意境,以具象襯托抽象,旨在使人們在品茗賞壺的同時,能夠得到更多的精神熏陶和文化共鳴。
紫砂壺的人文性能是進行創作的重要線索,包括題材選取和確定,元素挖掘和組合等,這也是關乎一把壺價值成敗形成的關鍵原因之一。人文題材的確立并非一蹴而就,即便靈感的到來是一觸即發的,但過程卻是嚴謹而持續的,作為一名制壺藝人,我們應長期保持創作的敏銳性,對自然生活洋溢飽滿的熱情,對傳統文化具有深入的解讀和思考。紫砂壺“事事圓滿”的題材確立便充分建立在人文元素的基礎上,大自然中一只成熟蒂落的柿子進入了視線,它飽滿紅潤,滋養心扉,是十分有營養的水果,也是秋日豐收場景的代表之一,以柿子入壺,往往能營造豐收、喜慶、甜美的氣息。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柿子也深受老百姓的偏愛,因“柿”與“事”、“市”等諧音,故柿子一直有著“事事圓滿”、“萬事如意”、“開市大吉”等許多美好寓意。其中,事事圓滿作為一種情感愿望,一直都是紫砂壺創作中的經典題材之一,歷代諸多紫砂名家均以“柿”為物態象征對此進行過演繹,例如蔣蓉的“綠柿子壺”、俞國良的“柿子壺”等,無不生趣盎然、引人入勝。因此,這把“事事圓滿壺”顧名思義就是擇熟柿為原型,以柿文化作人文提煉,取其特征“圓滿”為主題,著力詮釋和表達事事圓滿這一人文主題。
人文題材確立就好比建筑藍圖繪制完成,而真正的實現卻需由造型來達成,作為一把壺的表現核心,以造型為基礎的具體形象是十分值得推敲的,它不能偏離主題,必須圍繞主題,并且使兩者相得益彰,給人以完整的視覺和心靈接受度,同時,造型又要設計出一定的個性風格和藝術韻味。“事事圓滿壺”的壺型整體似一只豐潤飽滿的柿子,壺身鼓腹,中間以流暢靈動的抽線將壺身勒為上下兩部分,以這種形式有意烘托出柿子成熟的特征,底部無足,使壺身主體更顯端莊厚重。片圓蓋與壺口相合,嚴絲合縫。蓋面上貼塑柿片紋裝飾,突出生動逼真的立體效果,線條流暢、手感潤澤、起伏有致,猶如一只完整的柿蒂,將柿子的附加形象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從而使柿子造型得以充分體現。
壺身及壺蓋主體均以原礦紫泥塑造,色澤古樸典雅,與紅潤的熟柿意境一致,同時,其在視覺上骨肉亭勻、圓潤飽滿,對應了事事圓滿這一人文主題。壺的嘴、把、鈕分別以絞泥手法設計成枝干模樣,深黃與紅棕兩色胎泥經打糅絞等工序,呈現出紋絡清晰分明卻各不一樣的效果。同時,其造型也彎折成虬枝狀,小樹洞隱約可見于紋絡之間,逼真形象,猶如真實的枝干一般,從而使整體不落俗套,優化了作品的藝術風格。
把動植物界的天然形態用浮雕、半浮雕等造型設計成仿生形象的紫砂壺,人們稱之為“花貨”,它是用提煉取舍的藝術手段,表現天然形態中富有美學價值的部分,符合視覺審美。“事事圓滿壺”的造型便呈現出了紫砂花貨的形象特征,并以柿子作壺身造型、柿蒂作壺蓋裝飾,使其自然形態完整而逼真,雖然在細節上只是點到為止,但對于整體而言卻恰到好處,具有以簡代繁的風格特征,比如,腰腹抽線反襯飽滿豐潤,柿蒂豐挺恰是剛剛收獲的模樣等,同時融入絞泥技法,增添風雅氣韻。
事事圓滿包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盼,而這把“事事圓滿”紫砂壺則以此為主題出發,在選材、命名、造型設計等方面都緊緊相扣,充分表現柿熟蒂落話圓滿的祝福,以人文為根本,在創作中不斷賦予作品深入人心的內涵引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