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虹霞


摘要:學校根據區域特征、校本實際、學生的興趣與需要,進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開發和實施,是學校的責任,也是權利,更是推進課程改革最有力的行動保障。朱棣文小學以“校外專家助推課程改革”項目為依托,在校外課程專家的引領和指導下,讓師生共同經歷課程規劃、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過程,開發出符合本校學生實際的、體現學??萍继厣目茖W課程體系,并積極實施,以此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朱棣文小學;校本科學課程;系統化開發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1-0032-0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其中提出的六大具體目標之一就是“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這就意味著,“學校成了事實層面上課程的最重要、最關鍵的管理者,其中最為核心的工作就是學校課程規劃的研制”[1]。學校根據區域特征、校本實際、學生的興趣與需要,進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開發和實施,是學校的責任,也是權利,更是推進課程改革最有力的行動保障。我校借助“校外專家助推課程改革”項目,結合學校已有的文化積淀,本著傳承和創新的理念,在校內系統開發了校本的科學課程,并在國家課程中加以拓展滲透,在地方課程中加以實踐。
一、格物致知:校本科學課程系統化開發與實施的愿景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理的學科?!冬F代漢語詞典》2005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把“格物致知”作為學校校本科學課程系統化開發與實施的愿景,旨在通過系統的科學校本課程實施,在學生的頭腦中播下一??茖W的種子,學會一些基本的科學探索的技能,培養一批具有科學探索精神的學子。
(一)播下一??茖W的種子
21世紀是激烈競爭的世紀,是國民創造力的競爭。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學校教育。
我校以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命名。自1999年建校以來,就開始著力研究并提煉出了朱棣文的科學精神:追求與超越、厚積與薄發、探索與發現、實踐與創造。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中提出了“質疑、探究、創新”三個關鍵詞作為學校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目標。在科學校本課程的系統化開發和實施過程中,通過科學知識的普及,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質疑;結合課內實驗和家庭小實驗,激發學生對周邊事物的興趣,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利用校內的序列科學競賽,帶動學生參與各類創新活動??傊?,學校力求通過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在每一位學子腦中播下一??茖W的種子。
(二)學會一些科學探究的技能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
學校根據課標要求,結合學生現有的科學知識及能力水平,形成了《朱棣文小學學生科學素養目標序列》,從科學探究、科學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對學生應有的科學素養進行了核定。在校本科學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過程中,創造大量學生自主參與的探究活動,使其在活動中學會使用簡單的工具;初步培養他們使用文本、超文本學習工具的意識和方法,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初步培養他們綜合運用知識和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活動計劃能力、社會調查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
二、校本科學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原則和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必須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所開設的各門課程應充分考慮學校的實際,挖掘學校的種種潛力,讓學校資源更充分地利用起來,讓學校的生命力釋放更徹底。因此,學校在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中必須對所開發的內容進行縝密的研制和規劃。
(一)開發與實施的原則
針對校本課程的特點,我校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和實踐中堅持以下三項原則:
1.基于校本
多年來,學校秉承朱棣文先生“厚積薄發、追求卓越,探索發現、實踐創造”的科學精神,在天文、環保以及科技創新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科技特色鮮明。為了使科技活動課程化,學校對課程開發的目標、內容的設計和課程的評價進行了系統化的構建。通過參與“校外專家助推課程改革”這一項目,借助校外科技專家,將天文、環保和科技創新這三個方面的活動課程化、序列化,使科技課程更豐富,科技特色更加鮮明。
2.基于兒童
校本課程的服務對象是兒童。在科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前期,學校通過對學生以及家長開展問卷調查、座談等方法,了解家長對學校原有課程特別是科學課程的態度和需求,了解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搜集一系列信息、數據后進行分析、研究、歸納和總結,找準在科學方面的興奮點,使學生參與到課程的開發、實施的整個過程中,提高課程的適切性。
3.基于發展
發展性是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的意義所在。在科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過程中,學校確定了四個觀測要素,即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否得到提升,學校的科技特色是否在原有基礎上更加凸顯,教師課程觀念有無得到轉變和教師的課程設計和實施能力是否得到提升。通過問卷、座談等方式,對以上要素進行監測,及時微調課程內容和實施策略,確保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二)開發與實施的內容
基于以上原則,通過反復研制,學校確定了以下校本科學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內容:
1.興趣及知識拓展類課程
此類課程主要分為朱棣文精神普及課程和科學知識普及課程。前者主要是對朱棣文精神的探索,通過已有校本教材《朱棣文》《成功伴我成長》的學習,讓全體學生了解朱棣文其人,了解他的偉大發現和科學貢獻,體會他的“厚積薄發、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和“探索發現、實踐創造”的科學精神。后者則是通過科普閱讀、科普影視、科普講座等途徑,實現天文、地理、環保等方面科普知識的普及,豐富學生的科學素養。
2.實踐探究類課程
本類課程注重的是學生的實踐與探究。首先通過校本科學教材《讓孩子愛上科學的書》進課表,落實上課教師,開設有梯度、有序列的活動課程,逐步形成固定的門類和課程方案,供學生走班選課。其次,聘請校外專家,重點在天文知識學習、觀測和科技創新兩個方面對部分特長學生進行開發、培養。三是組建家庭實驗室,為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設計能在家庭中開展的、簡單易行但又能使學生感興趣、有科技含量的小實驗,讓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其中。四是進行創意活動設計。利用科技節、年級組科技活動等途徑,組織學生參與能啟發學生心智和創造力的活動。
3.環境熏陶類課程
此類課程注重的是一種校本課程文化的營造。校本課程文化是指學校在自主進行的校本開發中,以特定的文化為導向引領校本課程的開發;在培育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同時注重和強調學校文化建設活動的進行,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學校課程文化系統。這種文化不僅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目標,同時也可以為教師和學生的價值追求指引方向。它主要通過學校的硬件設施、環境布置,讓校園處處流淌著科學的氣息,處處顯現出科技創新的火花,使得全體師生浸潤在濃濃的科技氛圍中。
三、校本科學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策略
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能否成功,關鍵在于策略的選擇。我校在校本科學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過程中通過以下策略,使其得以順利進行。
(一)完善組織管理體系
要使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得以有效進行,必須建立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我校在科技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項目啟動前就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組織體系。
1.組建領導小組
學校成立朱棣文小學校本科學課程的系統化開發與實施項目領導小組,由校長直接擔任組長把握發展方向,分管校長擔任副組長,主持項目組日?;顒印=虒?、德育處、??茖W組以及校外專家擔任組員具體負責科學校本課程的落實。這樣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確保了科技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2.制定管理制度
學校制定了《太倉市朱棣文小學“校外專家助推課程改革”項目考核條例》《朱棣文小學科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朱棣文小學科學小院士評比方案》《朱棣文小學名人班級評選辦法》等,對科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以及后期的評價進行規范的管理,通過一系列制度對其進行有效的督促和推進。
3.培養骨干隊伍
學校成立科學校本課程開發項目組,通過聘請校外專家,針對開發形式、開發內容、開發途徑等,對項目組成員進行反復指導,提升項目組成員科技校本課程開發的能力。在實施階段,學校又專門聘請科技專家來校對執教科技校本教材的老師進行集中培訓,指導他們如何有效落實科技校本教材。有了校外專家的助推,學校培養了一支校本科學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骨干隊伍。
(二)營造濃郁科技氛圍
1.環境滲透 處處育人
整合原有校內環境資源。利用校風、樓名、天文臺、朱棣文之路、天文廊、朱棣文名言廊、“我們的制作”科技作品展示廊、小小氣象臺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科學教育,讓學生氤氳在科學氛圍之中。新辟校內環境資源,將校園內的小廣場進行改造,模擬水循環系統、建造展示廊;開辟植物園,便于孩子們認識植物,親手種植。
2.家校合力 時時育人
利用家長學校、家長半日開放向全體家長展示學校在科技特色打造中的各項成果,借助家長間、親子間的互動,使得科學知識更加深入人心。借助現代化宣傳媒體,學校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定期向家長發送科普小常識、科普小實驗,引導家長和孩子進行科學實驗,讓學生了解生活中隱藏著的科學奧秘,從而助推科學精神在學生心目中生根發芽。
(三)有效落實校本科學課程
校本課程的實施是一個課時保障、活動開展、評價跟進的過程。學校通過合理化的構建,保障了校本科學課程的有效落實。
1.開發課程 充分落實
以校外專家助推課程改革項目為依托,在校外課程專家的引領和指導下,師生共同經歷課程規劃、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過程,開發出符合我校學生實際的、體現學校科技特色的科學課程體系。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將其加以充分落實,如在地方課程中,將科學校本教材《讓孩子愛上科學》安排進入課表,安排通過上崗培訓的教師執教;聘請校外專家每周一次來校進行天文知識的普及;定期開展天文觀測活動等等。
2.序列活動 形成特色
學校科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項目組在梳理和整合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及知曉現狀、家長對科學課程的支持情況以及學校原有科學活動后,對科技活動課程進行了系統化的構建:
(1)知識與興趣拓展類:
(2)探究實踐類:
3.評價多元,激勵推進
校本課程的評價是一個民主開放的信息流動的過程,在多元主體的多方參與下,實現信息的有效流動。在整個開發與實施的過程中,評價主體是多元的,這也意味著評價的形式是多元的。學校建立了一整套評價體系,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方式,對學生參與課程的情況進行一個整體的考量,最終評選出朱棣文百名“科學小院士”。同時為了鼓勵班級在校本課程實施中發揮主動、創新精神,學校利用名人廊中的科學人物設立了“張衡班”“李時珍班”等等,借以通過團體的評價不斷凸顯學校的科技特色,使每一位孩子在科技校本課程的實施中獲得科學精神的浸潤,為祖國培養創新人才。
校本科學課程的系統化開發與實施是一個不斷構思、不斷探索、不斷更新的過程,學校將借助“校外專家助推課程改革”項目,堅持行走在課程改革的前沿,促進學??茖W特色的進一步凸顯,校園科學文化的不斷豐厚。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沒有課程規劃就沒有課程管理[N].中國教師報,2012-09-14.
責任編輯:丁偉紅
Systematic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Science Curriculum
JIN Hong-xia
(Taicang Zhu Diwen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
Abstract: Our school has exploited and implemented national and local courses in a school-based way in accordance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chool-based practice and students interest and needs, which is the schools responsibility and right, and also the powerful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curriculum reform. Taicang Zhu Diwen Primary School makes use of the research project of “out-of-school experts facilitating curriculum re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experts, provid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chance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designing, 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As a result, our school has succeeded in formulating and implementing scientific system of curriculum, which suits students practice and embodies the schools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Zhu Diwen Primary School; school-based science curriculum; systematic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