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馬克實
【摘要】近年來,伴隨著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中學音樂教學質量也有了鮮明的提高。特別是新世紀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更是為中學音樂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而對音樂課程性質和價值的明晰,則是開展好整個音樂教育的前提和基礎。鑒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對中學音樂課程標準中關于音樂課程性質和價值的論述,進行了重新的分析和思考,以期能夠獲得更加深刻而本質的認識。
【關鍵詞】中學音樂;課程標準;性質和價值;認識和思考
本世紀初,國家基礎教育迎來了第八次教學改革,音樂學科也是首當其沖,并頒布了新的課程標準。標準的第一部分,就是對中學音樂課程性質和價值的重新論述,提出了中學音樂教育具有審美體驗價值、創造性發展價值、社會交往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這四個要點的總結,正是對中學音樂教育性質的最好體現。下文中,筆者結合了教學實際,就這四個性質和價值進行了具體的解讀和思考。
一 審美價值
以審美為核心,是中學音樂的核心理念。通過音樂教育,能夠讓學生感受和體驗音樂中的美和情感,為音樂中所表現出來真善美所感染和陶冶。這其中并沒有枯燥和嚴厲的說教,而是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讓學生接受美的潤澤,為他們終身喜歡音樂、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而之所以將審美價值列為第一位,筆者認為,則主要是針對之前中學音樂教育中的一個片面認識而言的。傳統的中學音樂教學中,普遍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作為了教學的重點,并將其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一方面,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其更像是一把打開音樂大門的鑰匙,雙基越豐富,越扎實,審美體驗也就越深刻。而另一方面,其卻不是教學的首要目標,因為過分強調對雙基的掌握,不但不能體現出音樂藝術所特有的審美價值,更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繼而失去對音樂的興趣。兩者之間是一種對比的關系,通過對審美的強調,能夠讓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得到豐富和完善,有益于他們一生的發展。這種價值和功效,顯然是一些單純的知識和技能所不能比的。且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可以在人生的任何一個地點,任何一個時間段進行,而音樂審美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卻是以中學時段為最佳時期的,此時學生的身心正在飛速的發展狀態中,急需要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作為指引,這種指引越及時、越豐富,越具有針對性,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也就越大。比如有的教師,曾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開具了一張張“音樂處方”,讓自卑的學生多聽一些激情澎湃的作品,讓性格外向的多聽一些舒緩的作品,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一種對音樂審美價值的利用。所以以審美為核心,正是整個中學音樂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 創造性發展價值
21世紀,創新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所在。而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藝術,其之所以能夠留傳和發展到今天,就是一個個音樂創作者不斷創新的結果。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到,音樂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征而充滿魅力。通過音樂欣賞、音樂表現和音樂創造等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使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思維得到有充分發揮。比如在音樂鑒賞中,教師可以先對作品進行簡要的介紹,讓學生形成對作品的審美體驗。然后給出幾個關鍵詞,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相應的畫面。這個畫面形成的過程,就是一個想象力發揮的過程。如果有的學生具有繪畫基礎,還可以將這幅畫面畫出來,這就又是一個審美創造的過程。這種由聽覺向視覺的審美創造,是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興奮的。又比如在音樂表現中,一些歌曲的演唱、歌舞的表現等,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僅作大致的要求即可。他們會在準備、排練、表演階段傾盡全力,每一個環節都是從無到有的,更是充滿創造力的,相信每一個教師都會對學生們的表現而感到欣慰。再比如在音樂創造環節,簡單的七個音符,將它們按照音高、時值、力度等結合起來之后,就會呈現出全然不同的音樂效果,很多學生都會為了追求他們想要的那種感覺和風格,而進行主動的探索。雖然他們的創造結果,和真正的音樂作品還有著很大的差距,但是這整個過程,卻是一次地地道道的創新。所以在創造性發展上,教師應該多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相信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力,引導他們自主的探索,其所收獲的不僅僅是音樂方面的提升,更有可能對他們一生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三 社會交往價值
進入21世紀之后,整個社會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求所招納的人才,要具有群體合作的觀念和能力。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當代中學生在交往、合作方面是普遍較為薄弱的。而音樂以其特有的形式,則能夠使中學生在該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得到有效的提升。新的課程標準中提到,各種音樂活動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于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以合唱為例,這就是一門合作的藝術,多個聲部各司其職,有緊密配合在一起,任何一個人出現了失誤,就會對整個演唱效果產生不良的影響。相反,如果每一個人都能認識到自己在這個集體中的價值、作用和責任,那么就會獲得集體的成功。又比如一場晚會的舉辦,絕非是一個或幾個人就可以操辦成功的,最初的策劃、各種服裝、器材的準備、演出人員的選擇、演出場地的協調等,一直到最后演出的成功,都需要一個團隊的力量才能完成。每一個團隊成員既要做好本職工作,同時又要和其它成員形成良好的配合,才能推動整個活動的整體發展。而且除了這種行為上的交往和合作之外,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也是音樂社會交往價值的體現。當代的中學生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多在某一種心理上存有欠缺,而通過音樂引發的交流,則能夠使其得到有效的豐富和補充。比如在音樂鑒賞后,學生們對鑒賞心得的表達,對于其他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思想上的認同、碰撞和啟迪,學生之間交流了生活體驗、交流了審美理想,更獲得了真摯的情感,這是其它任何一個學科都不具備的功效。
四 文化傳承價值
音樂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人類文化的結晶。通過音樂教育,特別是民族音樂教育,將會拉近學生和民族文化的距離,讓學生產生一種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這一點是有著十分重要意義的。近年來,全球文化融合化、一體化的趨勢正在逐步加快。很多國家都紛紛認識到了民族文化在文化競爭中的意義和優勢。而且從民族音樂本身來看,其傳承和發展遇到了嚴重的阻礙,很多優秀的民族音樂形式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甚至頻臨滅絕。中學生正是繼承和弘揚民族音樂的最佳人選。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看。民族音樂歷史悠久,燦爛豐富,能夠讓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熱情。從過程和方法來看,民族音樂類型十分多樣,民歌、器樂、曲藝等無所不包,在對其學習和表現的過程中,能夠使學生的合作、交往、探索、創造等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從知識和技能來看,長期以西方音樂作品為主,對于培養學生全面的音樂素質、知識和技能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通過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能夠使學生的音樂視野得到極大的豐富和擴展。所以將民族音樂和中國音樂教育相融合,正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綜上所述,自新的課程標準頒布之后,全國上下迅速掀起了學習新課程、實踐新課程的熱潮,并由此誕生了很多科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真正體現出了音樂教育所特有的價值和意義,也從本質上推動了教學質量的提升。而本文則是結合教學實際,對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的音樂教育的性質和價值,進行了重新的解讀。也正是通過分析,才更加深刻認識到了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學中,理應從多個方面人手,真正體現出這些性質和價值,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因為音樂教育,而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