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朝輝 馬麗紅
網絡時代,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體,是人們獲知新聞和信息的重要渠道。集新聞與宣傳價值于一身的主題報道,是電視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電視媒介實現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影響輿論、教育群眾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來,電視主題報道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電視主題報道“說教化” 嚴重
作為“主題先行”的報道方式,電視主題報道的核心職責是體現黨委、政府的思路,引導社會輿論。發揮這樣的功能,需要電視新聞策劃和采編人員在開展主題報道時,準確把握黨委、政府和老百姓的關注交叉點,因勢利導、循循善誘。
然而,當前的不少電視主題報道存在以下突出問題:從黨委、政府的單一視角出發,主題上過于強調重大性,內容上枯燥乏味、單調抽象,態度上高高在上,說教成分十足。這與當前社會價值觀日益多元化、信息獲取日趨分眾化的發展趨勢明顯不符,常常事倍功半,導致主題報道的采編人員吃力不討好,受眾不愛看、不想看、看后留不下印象。
電視主題報道之所以面孔僵硬,既有各種客觀限制,又有記者主動性不強的主觀成分。外在方面,許多主題報道立意高遠、主旨宏大,表面看起來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距離太遙遠,宣傳價值遠遠超過了新聞價值。內在方面,電視記者被主題報道的材料所束縛,找選題照本宣科,不自覺陷入說教的泥潭。許多電視記者對做好主題報道的認識不充分、意愿不強、能力欠缺。
二、電視主題報道“接地氣”的幾點思考
(一)選題立意“接地氣”
貼近,才能做出精品新聞。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決策,都是在把握全局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必然高屋建瓴、高度概括。圍繞某一主題開展宣傳報道,記者要深入領會報道要求,準確把握報道內涵,找準報道切入點,既要貫徹黨委、政府的宣傳意圖,又要滿足老百姓的信息需求。主題報道節目必須放下架子,采用平民化的視角敘述事件的意義、過程和重點,盡可能適應觀眾的接受心理。
同時,電視主題報道也要用“接近性”“時效性”等新聞價值標準來衡量素材,從中找到有價值的新聞點,通過具體的事實、典型的細節來呈現宏大主題。如報道各地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有力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發展這一主題新聞,如果只是用一組土地流轉總量上升和規模化種植、養殖發展狀況的數據,再配上農業生產畫面,雖然也達到了傳達信息的目的,難免會比較枯燥和說教化,必須賦予這一事件動態、鮮活的過程。要從高處著眼、低處著手,去“舊”求“新”,去“遠”就“近”,精心構思報道視角,合理安排事實素材,盡量使節目有血有肉,看點十足。
(二)形式上“接地氣”
電視是一門視聽藝術,畫面是否精彩、聲畫結合是否到位,直接影響著觀看的愉悅度。創新主題報道的素材運用,在形式上“接地氣”是改進電視主題報道的重要手段。記者要離開辦公桌和會議室,多深入基層采訪,多采集一線的聲音和畫面,盡量用老百姓的身邊人、身邊事來講道理,做出“有地氣、有靈氣、有思想”的新聞。如果僅僅停留在“解說抄報告、畫面會議加材料”的老一套思路上,觀眾肯定會敬而遠之。為此,在策劃主題新聞報道時,手法要靈活多樣,形式要不斷創新。比如,盡可能多地運用記者出鏡加人物采訪的形式,進一步突出現場感,拉近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再比如,記者出鏡時的著裝、地點、行走軌跡等等,經過精心設計后,同樣能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立法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商,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內蒙古電視臺的《內蒙古新聞聯播》欄目就此制作了一條新聞,其中呈現了《內蒙古自治區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視頻攤販管理條例》立法評估會上的一段對話:
會議主持人:您看過我們的法規條文了嗎?
小商販:嗯,看了。
會議主持人:感覺行不行?
小商販:還行吧,有點嚴。
會議主持人:那你覺得規定到什么程度你能接受?
小商販:咋說呢,說實話,最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畫面中傳來陣陣笑聲)
兩分多鐘的新聞讓觀眾先后聽到個體經營者的訴求,再穿插解說和專家意見,讓公眾直觀了解公民參與立法的過程,給平淡的會議新聞注入了靈氣。
(三)場景上“接地氣”
對平面媒體來說,主題報道的細節需要用舉例或描寫等手段呈現。對于視聽兼備的電視而言,如果僅采用畫面配解說的方式,就會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無法凸顯電視媒體的自身傳播優勢。給觀眾設置真實的場景,營造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往往會收到以一當十的效果。
內蒙古電視臺2014年11月23日“走基層·冬天里的溫暖”欄目播出的消息《4個老兄弟的暖冬》就起到了這樣的效果。2014年,內蒙古1000多萬農牧民享受到暖心煤補貼,消息中包頭市土右旗美岱橋村老人張志鐵祖孫三代坐在家里的炕上打撲克牌、圍著火爐看電視,通紅的爐火、筆直的煙囪、色彩搶眼的電視節目,對比冬日里田間地頭玉米桿兒、老人拿著鐮刀的鏡頭、浮起灰塵的土路,鄉土氣息濃厚。這些場景和畫面將一家人祖孫三代的其樂融融和室外的天寒地凍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加上老人用方言說的“趕天一冷了,給你送炭來了”“冬天里暖和了,人們能多聊一會兒,多坐著看一陣兒電視。你要是沒有熱爐的話,冷的早早就睡下了。”觀眾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政府民生舉措帶給百姓的溫暖。
結 語
提升電視主題報道的效果,既是電視媒體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增強輿論引導力的要求,也是電視記者豐富報道手法、打牢業務功底的需要。只有在報道視角、選材、形式、場景、作風等方面多下功夫,更加“接地氣”,才能采制出獨具特色、廣受歡迎的電視主題報道。
(作者單位:烏蘭察布廣播電視臺)
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