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平平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劇本創作從2009年2月開始,到2013年春節后送審,用了整整四年時間。四年間,我們編劇團隊不能說每天都在寫這個劇本,但確實是每天都在思考這個劇本,一天也不敢懈怠。就我個人而言,年近花甲,還能四年如一日地專心于一件事情,實乃平生頭一回。何以如此?蓋因此事誘惑力太大、挑戰性太強、難度指數太高。這樣一個特別重大的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不僅政治把握上要求高、難度大,藝術創作上難題與挑戰也是空前的。千難萬難,莫過于寫人難。這個劇在人物創作上有三大難題:第一,角色中,真實的領袖人物眾多,功能差別不大,怎樣避免人物的雷同和臉譜化;第二,在這個劇中,我們破天荒地設計了一條與真實的歷史人物并行的虛構人物線。既要寫好眾多的虛構人物,又要避免兩張皮,這是一個新課題;第三,如何讓一個不愛說話的主人翁形象活起來?為克服這些難題,我們編劇團隊絞盡腦汁,費盡移山心計,做了種種大膽嘗試。這些嘗試的效果如何,當由觀眾評說。如今事過境遷,這些嘗試留給我們的記憶,只有兩個字:過癮!可以說,這是我寫字生涯中我最為過癮的一次創作 。
一、 如何編織改革開放的英雄譜、光榮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的。寫這個歷史時期的鄧小平,就不能離開他所在的這個集體,就要處理好主人公與這個集體的關系。這個集體是由整整一代杰出的共產黨人組成的,人數眾多、個性鮮明、功勛卓著。讓觀眾特別是青少年了解這段輝煌的歷史,記住這些杰出人物名字和貢獻,展現一幅栩栩如生的改革開放的英雄譜和光榮榜,是這部電視劇的重要使命,也是劇本創作中的一道難題。創作初期,我們對這段時期的歷史人物做了系統的梳理,列出需要在劇中出現的真實的歷史人物有一百多人,其中,有過重大貢獻、需要重點展現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有五十多人。一部電視劇,出現如此眾多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是從未有過的事情。這些曾經叱咤風云的領袖人物,有的還健在,有的功過是非至今仍未有定論。因此,如何恰如其分、客觀公正地體現每一個人的歷史貢獻和個性特征,避免因人物眾多、功能差異不大而帶來的人物雷同化、臉譜化現象,讓廣大觀眾包括他們的親屬后人能夠認同并記住這些歷史人物,是我們思考最多的問題。為克服這個難題,我們對這五十多位領導人每人都撰寫了一個詳實的劇中人物小傳,逐一進行分析研究,最終確定了三個人物層次和不同的表現類型。
第一類是核心領導層。鄧小平曾經說過,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實際上他是核心,重要成員還有葉劍英、陳云和李先念。這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輩革命家,協助鄧小平共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貫穿于整個電視劇始終的重要人物。能不能寫好他們的形象,關系電視劇的成敗,難度可想而知。其實,對我們這些黨史研究的專業人員而言,如實記錄和展現這幾位領袖人物的業績和貢獻并不難,難的是在真實的基礎上塑造出性格鮮明、內心豐富、有血有肉的熒屏藝術形象。這幾位領袖距離我們是如此的近,真實和藝術之間的距離有多遠,留給我們做藝術加工的空間有多大?這是最難把握的事情。這方面,我們沒有經驗可循,只能靠自己去摸索。為此,我們花費了很大的氣力,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嘗試。比如葉劍英,是劇中從頭至尾舉足輕重的一個人物。從粉碎“四人幫”到實行改革開放,這八年中每一個重大決策都有他不可磨滅的貢獻。對這樣一個重要的劇中人,我們通過分析大量的歷史資料,為他做了角色定位:德高望重、足智多謀、顧全大局,既是一位“呂端大事不糊涂”的智者,又是俠肝義膽具有周勃遺風的忠誠衛士。在劇中,他是輔佐華國鋒粉碎“四人幫”和推動鄧小平復出工作的第一功臣;是撥亂反正時期鄧小平每每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去討教和商量的人;是在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等重大問題上鄧小平的重要支持者;是和鄧小平一起頂住壓力,創辦經濟特區、實行改革開放的倡導者。根據這樣的定位,我們去結構劇情、刻畫人物,葉劍英的熒屏形象就鮮活豐滿起來。
陳云也是我們潛心鉆研、濃墨重彩刻畫的一位重要人物。陳云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和第二代兩個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劇中,我們對他的定位是:一位具有豐富斗爭經驗與智慧,高屋建瓴、思想敏銳,言行謹慎,表情嚴肅、內心豐富,總能在關鍵時刻起到關鍵作用的領袖人物。為了塑造好陳云的形象,我們重點寫好他的三場戲。一是以陶鑄、劉少奇兩個案件的平反為載體,結構故事情節,展現陳云在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過程中做出的重大歷史貢獻和他特有的經驗與智慧;二是以一張紙條作道具、一個發言為線索,突出反映陳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為實現偉大歷史轉折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形象地展現出他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三是在指導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問題上,著重反映了他作為一個資深的黨的領袖所具有的足智多謀、深謀遠慮、堅持真理、客觀公正的品格風范。這幾場戲寫好了,陳云同志在歷史轉折中的形象就豐滿了。
第二類,是歷史轉折時期黨和國家各個領域、各條戰線的領導人。這是一個龐大群體,列入角色的就有好幾十人。這些角色具有共同的特征:他們都是歷史轉折時期的先鋒人物,在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擔負著責任、擔當著風險,沒有他們追隨鄧小平大刀闊斧地開展創造性工作,就不可能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這類角色由于人物眾多,不可能每個人物都貫穿全劇,既不能著墨太多,也不能平均用力,要有詳有略。我們根據歷史資料和劇情需要,確定對其中十多位人物做重點展現。如,真理標準討論中的胡耀邦、羅瑞卿;農村改革中的萬里;對外開放中的谷牧、榮毅仁;創辦經濟特區的習仲勛;科教戰線撥亂反正中的方毅、劉西堯;解決知青返城問題的王震;解決香港問題的廖承志;外交工作中的黃華,等等。對這些人物,既要把握住他們的共性特征,樹立敢于堅持真理、敢于開拓創新的改革開放先鋒形象,也要通過具體情節和人物形象的設計,去展現每一個人的個性特征。筆墨不在多少,關鍵在情節生動,能給人以深刻印象。比如羅瑞卿,只有三四場戲。但我們特意以他的輪椅作為道具,設計了他在閱兵場上坐著輪椅被戰士們抬起來,重新站立成“羅長子”的情節,形象地展現了在真理標準問題討論中他的理論勇氣和鮮明性格。再如,為形象展現習仲勛和谷牧等人在創辦經濟特區中所遇到的困境和他們對待困難的態度,我們特意設計了一場賽馬情節,反映他們在困難面前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三類,是被媒體稱之為“敏感”的人物,比如華國鋒、汪東興,甚至包括胡耀邦、劉西堯,等等。對于這類真實的歷史人物,我們在編劇時遇到的難題有兩個。首先是要不要反映,其次是怎樣反映。這些領導人這一時期的人物形象,在以往的電影、電視劇中是沒有出現過的。這次我們的態度是不回避。理由很簡單,展現這個階段的歷史和黨的領袖形象,沒有這些歷史人物的形象、不談他們的貢獻和作用,就失去了真實性和客觀性的標準。因此,能夠出現這些歷史人物的熒屏形象,本身就是電視劇創作中的一個突破。怎樣表現這些人物,是很復雜的問題,確實給我們創作的空間不大。處理這類角色,我們的創作原則是客觀、公正、謹慎。比如對華國鋒同志,既要對他的歷史貢獻給以充分反映,也要對這一階段他的局限和錯誤有必要的交代。盡管這很難,但我們還是做了一些嘗試。更大的嘗試在教育部長劉西堯這個人物上。我們在遵循真實性的基礎上做了適當的藝術加工,著重刻畫這樣一位資深的具有優秀品質的共產黨人在局面混沌的歷史關頭,不計個人得失,敢于跟隨鄧小平努力開創新局面,同時,又由于受到“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對一些改革新措施有顧慮,有猶豫的思想矛盾狀態,通過真實生動的劇情,反映他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放下包袱,義無反顧站在撥亂反正第一線的思想轉變過程。這樣的處理,使這個人物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如何寫好虛構人物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就內容而言,是當代中國領袖人物的傳記片,也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片,寫的是當代中國的故事和我們自己經歷過的事情。當代人寫當代史,客觀上存在許多制約,創作上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能不能把這類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寫得好看,首當其沖的,是要處理好劇與史的關系。
創作之初,我們就對這個劇本做出明確定位:不是史,是劇;不是紀錄片,是文藝作品。既然是文藝作品,就不能簡單地復制歷史,就要對劇情進行藝術加工,就要遵循文藝創作的規律。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是當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文藝作品創作中的一條原則。具體到我們這個劇本而言,“大事不虛”,就是劇中反映的重大決策、重大事件和重要的歷史人物,不能虛構,必須忠實于歷史。“小事不拘”,我們理解,除了“大事不虛”的那些硬性規定之外,其他的都可以也應該進行藝術創造和加工,目的是讓那些“不虛”的“大事”鮮活、生動、好看起來。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講的都是大事,出場的都是大人物。大事之間缺乏勾連,大人物之間難以表現矛盾沖突。怎么解決好這個問題,讓劇情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是個大難題。我們經過反復討論、研究,決定大膽創新,在真實的事件和人物之外,虛構一條故事線和人物線,通過虛構的情節和人物,補充豐富主線劇情、勾連主線人物、烘托并反映故事的時代背景。主線和虛構線相互交融,并行不悖,這種做法,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創作中屬首次運用。
(一)為什么要在主線人物之外虛構一條人物線
首先,這是主題和內容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鄧小平帶領黨和人民共同開創的。劇中所展現的那些“大事”,歸根到底,主體是人民群眾,體現的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一部以人民領袖為主人公的電視劇,反映人民群眾是創作歷史的根本動力,體現領袖與人民水乳交融的聯系,謳歌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中的首創精神,這是它的本質要求和題中應有之義。顯然,人民群眾角色的設計,是必須經過典型化、藝術化加工處理的。
其次,就這部劇而言,有針對性地虛構一些人物是展開劇情,特別是反映矛盾沖突的需要。改革開放是在巨大的政治思想矛盾沖突中進行的,而展現矛盾沖突是需要典型化和情節化的,這就要求虛構出一些站在事物對立面的典型人物。
其三,劇情需要。這部劇主題嚴肅、劇情和內容都是真實的大事,事件之間,本身是不連貫的。主人公由于身份特殊,活動空間受到許多限制,很難深入具體地融入劇情。要解決好這個問題,就需要在主人公和事件之間,在真實的歷史人物之間架構橋梁和紐帶,這個任務只能由典型化的虛構人物來完成。
正是根據這些需要,我們設計了一條以田志遠、夏默兩個家庭為主的虛構人物線。
(二)虛構的人物有不同的功能,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田志遠、夏默作為黨的高級干部和黨內健康力量的代表人物,在劇中起著勾連劇情、溝通鄧小平與劇情和人物關系的重要作用。過去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框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中,虛構人物的職務不能超過副部級,因為副部級以上的干部容易對號入座。這次我們突破了這個框框,這也是劇情的需要。如果他們職務太低,就見不到鄧小平,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田志遠和夏默實際上是當年追隨鄧小平推動歷史轉折的許多真實人物的集合體。人是虛構的,事情確是真實的。懂得這段歷史的人可以通過劇情的發展,從這兩個人身上列出許多真實的姓名來。比如田志遠,他最初的職務是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的干部,是撥亂反正時期在鄧小平身邊工作人員的總代表。后來,根據劇情需要,他又去當了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因為解決香港問題是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香港這一條線必須得有人去串,而這個人又必須能夠得上鄧小平,所以就給他來了個角色轉換。田志遠身上至少有十個以上的真實人物的原形,他不是哪個具體的人,而是很多人。夏默也是這樣,他是我們黨內知識型專家型的干部。在改革開放初期,特別是在對外開放這個領域,黨內有一大批這樣的知識型干部沖在最前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夏默就是他們的代表。夏默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是歷史上發生過的真實事件,他是國家進出口委員會的副主任,是經濟特區的創辦者,是寶鋼的建設者,也是引進外國技術設備和興辦合資企業的談判者,歷史轉折時期許多人做的許多事情,最后都典型化、藝術化地濃縮到了這個人物的身上。這兩個虛構人物的設置反映了真實與藝術的內在聯系。
曹慧、劉鑫、曲徑,是為了充分展現矛盾沖突而設置的人物。他們作為“兩個凡是”錯誤方針的執行者,反映了當時的一種社會思潮,是當時一批人的代表。他們同樣是有真實的人物原型的,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也都是有充分的事實依據的。在這類人物的設計上,我們做了一些新的嘗試。他們既不是反面人物,也不是單純的政治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家庭,有感情的社會人、自然人。他們思想僵化、對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不理解,有嚴重的抵觸情緒,甚至有過激的錯誤言行,但本質上,他們對黨的事業是忠誠的,敢于負責任的。正因為如此,盡管他們的言行是錯誤的,甚至是可憎的,但他們的內心是干凈的、方法是坦蕩的,形象是可愛的。曹慧和劉鑫這兩個人物形象是全新的。對他們所做的這些人性化的處理,真實地反映了我們作為編劇對那個時代的認識和愿望。
田源、夏建紅、夏建國、劉金鎖、任燕等是人民群眾的代表,也是那個時代的代言人。
這一群人物的設計,在創作理念上,體現了我根深蒂固的一個思想觀點。我始終認為,鄧小平是當代中國改變我們每一個人生活軌跡和命運的偉人。今天的中國人,無論是什么身份、何種經歷,你的人生軌跡都和鄧小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鄧小平,你所經歷的那些足以改變你命運的事情可能就是另外一種狀況。中國人民的新生活,從根本上講,是鄧小平帶來的。通過田源等一群普通青年人生軌跡和生活命運的變化,來烘托并深化這部電視劇的主題,是這些虛構人物的基本功能。田源、夏建國從最初的逃難者到成為成績斐然的企業家、經濟學家;夏建紅、劉金鎖從食不果腹的農民到成為遠近聞名的改革家和領導干部,人物命運的變化生動形象地演繹了那個時代的本質與精髓。這群虛構的年輕人雖然在劇情中與主人公鄧小平沒有直接的交集,但他們是鄧小平思想的實踐者,是推動歷史轉折和改革開放的弄潮兒。田源和夏建紅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田源是品學兼優的老三屆高中畢業生,是干部子弟,他能上大學而不去考,能夠得到一份優越的工作而不要,心甘情愿帶領一批回城知青艱苦創業;夏建紅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卻撕掉了入學通知書,義無反顧地要和劉金鎖一起帶領農民挖窮根、搞改革。有些觀眾認為這兩人的形象過于“高、大、上”,不真實。其實,這正是編劇刻意著墨的地方。鄧小平領導的歷史轉折和改革開放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沒有一大批自覺地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為追求社會進步敢于犧牲、甘于奉獻、無私無畏、艱苦奮斗的改革者,是不可能成功的。田源和夏建紅們通過艱辛的努力,帶領大家改變了命運,創造了新的生活。他們的遭遇,揭示了改革的艱難;他們的成功,印證了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與輝煌。田源和夏建紅是那個時代的先鋒與楷模。在他們身上,寄托著編劇們對中國社會發展的美好憧憬和濃厚的理想主義情懷。
三、如何讓主人公的偉人形象活起來
能不能塑造出一個讓廣大觀眾認可的光彩奪目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熒屏形象,是整個劇本創作中最難的地方。鄧小平是舉世公認的世紀偉人,對他的熒屏形象,觀眾的期望值很高,這對我們是很大的挑戰和壓力。
鄧小平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他性格內斂、喜怒不形于色,生活簡單而且非常規范。他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歷史轉折時期身居第一線,日理萬機,面對和處理的大多是黨和國家重大問題,許多是高度機密的事情。談話、開會,是他政治生活的常態,而這又恰恰是電視劇最難表現的事情。劇本試寫階段,我們曾對他復出工作后兩集中的活動做過統計,開會、談話的場景竟高達三十多次。面對這些困難,如何讓偉人的熒屏形象活起來,我們編劇組花費了很大的心思,在有限的創作空間里,嘗試了很多辦法。
(一)遵循文藝創作的規律,敢于把偉人的特質與凡人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
鄧小平是偉人,偉人有偉人的特質,塑造偉人的熒屏形象,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偉人的特質充分展現出來。有一種觀點,認為偉人也是人,只有把偉人當作凡人來寫,才能使偉人活起來。對這種觀點我們不敢茍同。完全把偉人當作凡人來寫,偉人的特質展現不出來,就不成其為偉人了。
劇本創作伊始,我們就把與鄧小平性格特征相關一些史料整理排列出來,作為編劇的依據和素材。
果斷、威嚴,是鄧小平鮮明的特質,這在劇中得到充分反映。比如決策恢復高考,是用近六集的長度來展現的內容,著重反映的就是鄧小平的特質。什么叫果斷?1977年7月21日,鄧小平復出工作,主動請纓分管科學教育。8月4日,他主持召開科學教育工作座談會。8月6日,與會的專家提出應該盡快恢復高考,在廣泛聽取專家意見并進行充分協商之后,鄧小平從善如流,改變了自己原有的主張,當即拍板,決定從當年起恢復高考制度。他明確表態:“這件事就這么定下來了,出了問題我負責。”這就是鄧小平所特有的果斷。正是這個果斷的決策改變了幾百萬中國青年的命運。
什么叫威嚴?決策恢復高考之后,教育部在執行中遇到重重阻力,招生方案久議不決,拖了四十多天。一向溫和的鄧小平發怒了。他對教育部的領導拍了桌子,明確指出:“撥亂反正,語言要明確,含糊其辭不行,解決不了問題。辦事要快,不要拖!”結果,中斷了11年的高考很快就恢復了。
再比如,為真實再現鄧小平“柔中寓剛、綿里藏針”的特質,我們在他接受意大利記者法拉奇的采訪談如何評價毛澤東的問題和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會談如何解決香港問題的兩場大戲中,安排他的所有臺詞,一字不落地全部使用當時的原話。這些大段的極富個性和思想的經典臺詞,真實地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個偉人的特質。
就鄧小平來說,偉人的特質與凡人的生活是渾然一體、相得益彰的。鄧小平是政治偉人、思想的巨人,生活中的凡人。脫離家庭和社會生活、脫離親人和人民群眾,這樣的偉人必定是蒼白無力的。因此,要讓偉人形象活起來,一個重要的砝碼,就是充分展現偉人的生活狀態,包括他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習性、風格、愛好、感情等等。在這方面我們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比如,對鄧小平的家庭生活做了較多筆墨的展示,把他的家庭成員作為劇中人物,把他的住所作為劇中的重要場景,把一些重大的決策和事件放到家庭環境中展現。這是以前沒有的,但它卻是真實的、親切的、感人的、有張力的。比如,第一集開場時處在困境中的鄧小平為兒子擦背的那場戲,就具有很大的視覺沖擊力,一下子拉近了觀眾與偉人的距離。
(二)敢于和善于展現偉人的精神世界與內心活動
展現偉人的精神世界和內心活動,特別是要展現像鄧小平這樣沉默寡言,不喜形于色的偉人的內心活動,是很難且具有很大風險的事情,真實和準確的尺度很難把握。這方面我們做了一些嘗試。
比如恢復高考,在決定要不要招收老三屆學生的問題上,鄧小平內心深處就有過激烈的斗爭,因為這個問題事關對待上山下鄉運動的態度,涉及千家萬戶的利益,關系社會穩定的大局。為反映他在兩難之間做出權衡的思想過程,我們安排了他派遣田志遠調研在校高中生的實際水平,向丁肇中了解美國的招生方式,特別是找中央警衛局的老三屆學生軍官談心以及與葉劍英交換意見等幾場戲,比較完整地反映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通過這些把他內心深處對青年學子的愛護和關懷充分展現出來。
更能反映他內心活動的是對知青返城問題的處理。其時,國家百廢待興,經濟狀況十分困難,在怎樣看待知識青年回城的問題上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事關全局的大事,鄧小平沒有輕率下結論。他先是委托王震安撫和處理知青上訪事件,繼之又派遣農墾局魯局長率隊去云南調查,當他了解到知青的真實狀況之后,夜不能寐,內心深處掀起了巨大波瀾。最后,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在極難取舍的兩難中,在萬眾矚目中,他輕輕地說出來一句話:“讓孩子們回來吧!”短短的一句話,關聯著幾千萬青年和家庭的命運與生活,承載著一個國家將要面臨的巨大困難和壓力。唯有胸懷大愛的人民領袖,才敢于義無反顧地面對這句話的后果。筆者也是曾經的知青,寫到這里,已然淚流滿面,五體投地了。
(三)要敢于合理地虛構情節,精心打造典型化的經典場面
塑造領袖人物的熒屏形象,也應該本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合理地編織故事情節,打造好典型化的經典場面。這需要解放思想、謹慎求證、科學結構、合理編排。
1978年,鄧小平在不同場合多次講過一段話。他說,他去南方調查時了解到許多地方制定了一些荒唐的政策。農民搞家庭副業,養鴨子不能超過三只。規定養三只鴨子是社會主義,養五只鴨子就是資本主義。可見思想僵化到了什么程度。我們在研究劇情時經過反復討論,決定嘗試著把這段話編成一個故事,作為劇中的一個重要情節。這就有了在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前夕,鄧小平去廣東調研,在龍嶺大隊發現農民陳阿婆偷偷地養了十幾只鴨子的秘密。他以此事為例,鼓勵干部群眾解放思想,沖破“兩個凡是”的精神束縛的那場分量很重的大戲。這個故事有將近一集的容量,為展現偉人形象創作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產生了很好的效果。這樣的編排是否符合“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原則呢?回答是肯定的!因為這個故事的主體內容是真實的,我們所做的藝術加工是它的表現形式。
鄧小平在峨眉山路遇進香的老太太贊揚農村改革的故事,也是他經常提及的一個典型化的經典場景。我們把這個故事搬到了鄧小平視察黃山途中,并做了戲劇化的加工,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怎樣科學、合理地虛構故事情節刻畫領袖人物,還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中的一個新課題。對此,我們還知之不多,知之不深,需要不斷地花大氣力去探索、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