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群花
教育是一種服務,當我們老師真正俯下身來為學生個性成長服務的時候,就是為學生提供了利于成長的濕潤、溫暖、肥沃的環境,學生就有了成長發展的可能,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才就此發生。
一、培養師生情感正能量,促進語文“教”與“學”
從情感與認知心理學角度觀察,情感具有調節、動力、遷移等功能。師生作為教與學的雙方,都存在著情感交流的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需要學生理解、尊重等情感的不斷注入,教師的教學才會如流動的河流一般生生不息;而我們的學生在十年寒窗苦讀中,更需教師關愛的加盟,惟其如此,學生的認知才會如寒冬的臘梅凌寒綻放。教師受到學生的尊重、喜愛,就更會用心關愛學生,傾心教授學生;而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用心關愛,自然會“親其師,信其道”,把對老師的的信任、喜歡遷移為對學科的喜歡。
班上有個學生上課總是低著頭,作業都是抄襲的,成績班級居后。溝通過幾次,他什么也不說,只是點頭。有一天他突然不來上學了,聯系了家長才得知這孩子父母離異,舅舅舅母也離異,目前是和外婆、媽媽、舅舅住在一起。這么個特殊的家庭令我心里沉甸甸的:家庭的尷尬現實、與同伴學習的巨大落差和教師對學業過多的關注。如此種種,一個15歲的孩子又能有多少力量改變學習暫差這個現狀?我暗自決定,即使他每次都考倒數第一,我也絕不責怪于他。語文課上,我與孩子們聊天:“上課為什么要坐正啊?是為了師生之間方便溝通交流啊。”此后我看見他微微抬起了頭;講課的過程中,我有意提問他剛講過的內容,偶有一次答對了,我就大肆表揚他聽講的認真,我看到了他亮亮的眼睛;課堂上他試背一首小詩成功,我表揚他的速記能力強……我深知,這些事放在一般同學身上不能成為表揚的因由,可這孩子需要鼓勵、需要自信、需要給他一個“轉身”的理由。他從課堂多次提問、表揚的話語中感受到了我對他的關心、鼓勵,而我從他逐漸抬起的頭、專注的眼神中感受到他對我的信任。可見,師生和諧的情感交流滿足了“教”“學”情感的需要,師生之間的情感正能量,有效地促進了教與學的和諧發展,體現了教學的效益。
二、蘊蓄睿智的等待,培養學生語文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到學校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而主要是獲得聰明。”可在我們的語文課堂里常看到的卻是這樣的場景:讓所謂的好學生說出老師需要的答案,教師的授課如“行云流水”,學生則是“對答如流”。我們的課堂缺少了平和,缺少了細膩,缺少了耐心。
最近聽了一節初三語文課《在烈日和暴雨下》。評課老師認為這節課后半段有些倉促,特別是課堂練習未做,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建議教師去掉課堂上學生兩次查新華詞典的環節,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授課教師默默點頭,可我卻看出了她臉上的困惑。
在課堂學習中遇到“往前奔”中“奔”是讀bèn還是bēn,老師讓學生查詞典,學生步調一致全部拿出了詞典,查到兩種讀音時不同的含義,最后辨析出在這樣的語境中應該讀什么音。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看到孩子們查詞典時認真的態度、追問一個詞讀什么音時的濃厚興趣和討論時熱情的眼神。在一節語文課堂中同樣的環節出現了兩次,可見這個語文老師平素教學關注學生主體。我以為本節課雖沒有完成預設的教案,但她給予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學習,尊重了學生的能力發展,那么沒有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又有何妨?
課堂教學需要等待,是因為我們的學生需要等待,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高低,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差異,我們教師要尊重這些差異。因為學生的學習不是僅為記住一個知識,而是為了思維等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教師要用自己的智慧、寬容、耐性睿智地等待孩子的學習,才能有效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三、創設適當的教育情境,培養學生樂學的情感
學生的情感因素與教育成效密切相關,如何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豐厚、靈動起來,需要語文老師智慧地運用多種教學技巧,充分發揮學生的情感能動性,以情感優化教育,讓學生積極體驗生活、體驗語文,激發和調動孩子們的感受力,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為我們的語文課堂增效。
教學要取得滿意的效果,開課第一錘——導語至關重要。教學《夏》時,出示寫四季的詩歌:《泊船瓜洲》《觀刈麥》《山行》《江雪》,四首耳熟能詳的詩歌激發起學生背誦的熱情,學生依據要求迅速找出了代表四季顏色的詞:綠、黃、紅、白,教師導入學習有著金黃色彩的“夏”。接著學生聽讀課文,圈點勾畫出描寫“夏”金黃色彩的語句。學生很快地在文中圈畫出“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 “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交流明確之后,教師接著發問:作者對這個金黃的夏季有著怎樣的情感?——作者為何唯獨喜歡夏季這個金黃的季節——作者是如何描寫這個金黃的夏季的。這樣的導入不僅讓學生領略到四季不同色彩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在對比中強化了夏季金黃色彩的特點,并僅僅扣住“金黃”做文章,激發了學生探知“作者為何喜歡金黃的夏季、如何描繪金色夏季”的熱情,學生因樂學而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同樣是教授《夏》,在品讀“作者是如何描寫這個金黃的夏季的”時,教者設計了這樣的活動環節:默讀課文、圈畫批注——小組交流,選定一處1+1或1+2演練——小組展示——其他小組點評補充。教師溫馨提示,可以多角度朗讀:個人讀、男女生讀、小組讀、邀請讀等等。小組成員自學后,共同選定一句,分工合作,有人分析句子,有人情感朗讀、有人對分析和朗讀做評價,小組合作集中了大家的智慧,發揮了個人的特長。不僅如此,還激發起其他組的學習展示熱情。在展示時一個細節很是耐人尋味:有小組評價說,剛才的朗讀還不是太好,沒有完全表現出夏的熱烈、緊張、急促的特點,展示小組立即邀請評價組競讀,學生的朗讀熱情被點燃了,在展示、評價、競讀中,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情感,走近了作者。
語文教師用慧心努力創設恰當的教育情境,就能發掘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展了學生,提高了教學效益。
我們面對的是許許多多正在成長中的生命,每一個都如此不同,每一個都如此重要,他們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夢想,他們的成長都依賴著我們的指引、塑造及培育,我們必須用我們的才識、熱情、智慧努力創造最適合學生成長的濕潤、溫暖、肥沃的土壤,用心為學生的個性成長服務,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我們的教育才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