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緒華
語文新課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自主涵養、日積月累的過程。因此,新課程召喚學生的自主學習,重視學生開放、自主、能動的構建。
一、借助預習環節,讓學生課前靈動起來,參與到學習目標的提出與制訂中來,還學生以自主
傳統教育模式下,課前預習要么是“放羊式”預習,教師從不介入學生的預習環節中,不作任何要求,整個預習流于形式;要么是“捆綁式”預習,教師往往單純根據自己的施教意圖,在課前一廂情愿地提出似乎很明朗的預習目標,主觀色彩極其濃厚。前者讓學生心中是一頭霧水 “預習什么”“有何要求”“要達到何種程度”,致使預習過程漫無目的。后者雖讓學生心中有數,但能在多大程度上激起學生的興趣與欲望?很值得懷疑。此種局面下,預習環節缺乏生機與活力,無法保證學生的預習投入,實效性極差。嚴格說來,預習是學生學習的第一步,應該為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打下根基,理所當然應具有較強的實效性,而不應該成為一個“被遺忘的角落”。新課程下,學生是參與的主體,問題探討是課堂的靈魂。一堂深受學生歡迎的優質課不應當只追求形式上的熱烈,而應關注學生的現實發展。因此,優質課案必須要有“能充分調遣學生學習的問題”。這些問題從哪里來?最好是從學生的預習中來,再回到學習中去。因此,教師應充分調遣學生參與到預習環節中去,讓學生自主地提出貼近實際的學習目標。課前預習可采用發現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在預習中發現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一些帶有共性或爭議的問題,找到一些閱讀關注點或探究點,并以預習卡片的形式反饋給教師,作為教師設計課程的依據之一。學生在預習中,除了完成“問題卡片”外,還可自行設計適合自己的“自主基礎練習”,完成自主積累。我認為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好處:其一是課前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其二是增強了教師課程設計的透明度、針對性與實效性,變課程設計的“模糊態”為“清晰態”,使“備教材”與“備學生”兩兼顧。因此,在課前預習中引來“活水”,引導學生去“發現、初探、提出”問題,充分展示其“惑之所在”,這是自主學習的使命所然。當然,教師平時要教給學生發現問題、主動探究的方法與技巧,尤其是要鼓勵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有便于學生在預習中的探究與發現。
二、借助課堂學習,讓學生在課堂空間靈動起來,參與到學習目標的實現環節來,還學生以自主
傳統語文課上,存在著不公平的角色劃分。在那里,教師從來就是主角,在教學舞臺上處于霸主地位,學生總是居于從屬地位,充其量不過是供人役使的配角。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剝奪,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抹殺無遺。現代課程觀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探究的主體,教學是一個多重對話的互動過程。因此,作為教師,應努力將課堂創造成一個多重對話空間,讓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與合作同伴對話。學生在課堂空間應該是一種在教師導拔下的自主學習,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解讀文本的權利,引領學生潛心會文,學會品味語言,學會欣賞評價,學會質疑問惑,學會創意表達。教師的作用在于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景,調控學習流程,或激活思維,或撥動情感,或驅遣想象,或尋山開路,或拋磚引玉,或興風起雨,將學生的學習由枯燥引向生動,由熱烈引向精彩。至于問題的發現和探討、知識的頓悟與內化,全系于學生的自主能動。在教學古詩詞五首時,我采用了“朗讀感知——尋找意象——擴展意象——捕捉意境”的教學程序,放手發動學生“美美地讀一讀,用心地聽一聽,細細地找一找,認真地想一想,靈動地說一說,創意地寫一寫,即興地畫一畫”,多感官參與,課堂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如有同學在《次北固山下》一詩中學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時感悟到:詩歌中有“歲月易逝,韻華易失,人生易老”之感慨。也有同學在探究“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一句時頓悟出這樣一個情景:詩人站在船頭,目視滾滾滔滔的江水,冉冉而升的紅日,環顧兩岸春色,不由得橫生感慨——歲月易逝,人生易老啊!猛抬頭看見青天上正橫飛著一隊北歸的大雁,詩人情不自禁地對空中的雁說:“雁啊,可愿替我向家人捎個信啊?”“今冬到來,再飛南方時節,可否為我帶來家鄉的消息?”每至此時,我常常不由得帶頭為學生們的自主展示鼓起掌來。當孩子們的靈性完全釋放出來,課堂也就活了。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既體驗到了樂趣,又發現了新學法,這不是兩全其美的好事嗎?
三、借助課后練習,讓學生靈動起來,參與到學習目標的深化中來,還學生以自主
以往的課后練習,單純關注課時學習目標的完成,缺乏戰略眼光。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靠學生在課余的延伸學習中,自主涵養、日積月累形成的。因此,那種認為“僅靠聽聽課、記記筆記、做做練習,就可以提升語文素養”的認識是極膚淺的。實際上,語文學習的靈根在于讀書,通過讀書涵養自己的語文素養,包括語言涵養、人文涵養及文學涵養。離開了讀書,學生獲取的頂多不過是一些零散的、單一的死知識。因此,要堅決反對過于迷信教材、迷信課堂的做法,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引領到課余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中去。課本不是圣經,教材不是萬能的。僅靠它們,不能帶給學生堅實的語言文字土壤,最終不利于學生良好語文素養的形成。據權威調查顯示,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寫作總量要達到20萬字以上,其讀寫能力才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由量變到質變,此鐵律也,語文學習也不例外。當然,我們反對那種浮光掠影式的泛讀,那樣的讀書是徒勞少益的。真正的讀書,應著眼于學生的自主發展,或自主積累,或自主感悟,或自主寫作。通過讀書活動,增加自己的知識積淀,訓練自己的語文能力,才是讀書的真實旨歸。因此,我們應該把語文學習的權利歸還給學生,把讀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切實引領學生到“書海”中漫游,廣泛涉獵,縱橫開讀,歷史的、現實的、經典的、通俗的、課內的、課外的,無所不讀。當然,這種自主閱讀要和自主性練習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學生能動地獲取知識、培養能力。如通過讀書設計自主基礎練習、撰寫讀書筆記、練習寫作等,都是很有效的學習方法。另外,要善于抓住現實生活中的學習場景,加強語言訓練;抓住現實生活中的學習資源,加強實踐性練習,提升自己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的主體,新課程下的語文學習應還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讀書的一片藍天,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廣闊空間中靈動起來,堅決摒棄那種無視學生發展、急功近利的教學短期行為,這是語文素質教育的使命所然。讓我們心藏課標理念,努力開創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新局面,腳踏實地地推進農村語文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