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楠 邢穎
河南許昌靈井許昌人遺址原是一片泉水區,屬古潁河階地的后緣凹地,現在的潁河已向南滾動了約7公里,是地質上新構造運動致使地殼局部抬升的結果。地殼的不均衡運動形成巖石斷層,在地勢低洼的地方,地下水從斷層巖縫中流出形成泉水,泉水積聚成若干小型湖泊,該環境是10萬年前古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靈井許昌人遺址原來的名稱為“靈井舊石器時代遺址”,自2007年發現“許昌人”頭骨化石后使用今名。
遺址的地層形成于潁河的后緣凹地,屬潁河階地的一部分,上覆在一套中更新統棕紅色含大量灰綠色鈣核的地層之上。發掘區地層又可分為上下兩個單元:第4層及以上地層,為新石器仰韶文化至漢代文化層;第5層至第11層為舊石器時代文化層。其中第5層為細石器文化層。以往的研究也曾將第7層稱為“上文化層”,第10、11層為“下文化層”。“許昌人”頭骨化石出土于第11層,以往的發掘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類化石出土的所謂“下文化層”。
靈井許昌人遺址考古發掘緣于2005年泉水的突然斷流,至今已連續發掘10年之久,其中有許多重要的考古發現,本文介紹的是2014年新發現的“許昌人”2號頭骨的內容。
發現“許昌人”2號頭骨化石
2014年3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發掘的靈井許昌人遺址又有重要發現,新出土了27塊古人類頭骨化石斷塊。化石斷塊有完整的枕骨、部分頂骨、眉脊、面骨和顱底骨等,這些骨骼多數可拼接復原。其中,面骨和顱底骨屬首次發現。這批新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分布在9號探方西部約3平方米的范圍內,和原發現的頭骨化石相距較近,屬同一地層,地層年代經測定距今10萬年左右。9號探方以曾出土著名的“許昌人”頭骨化石而聞名。
2007年年底,在考古發掘將要結束的最后時刻,出土了16塊古人類頭骨斷塊、大量的人工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因古人類頭骨化石處在現代人起源敏感時段的距今10萬年左右,從而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之后,該頭骨被命名為“許昌人”,并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08年,發掘者在9號探方東部的地層中,又找到12塊屬同一個體的頭骨斷塊,兩次出土的頭骨斷塊,已成功復原一顆基本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標本。
在以后的幾年中,9號探方內連年積水較多,不利于繼續發掘,考古發掘工作只能轉向較高的位置進行,如近年發掘的第10、11和12號三個探方,雖然在石器類型上有所增加,動物化石也出現了一些新種類,但新的人骨化石卻一直未再出現。
2013年以后,靈井地區旱災嚴重,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后,發掘者利用了這一難得機會,在對9號探方的繼續發掘中,有了上述重要的考古收獲。
2014年出土的古人類化石,是遺址中第三次古人類頭骨化石的集中出現,發掘者根據化石斷塊在人體解剖部位上重復出現的情況,推定化石來自另外一個個體。后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杰研究員和趙忠義高級工程師現場觀察,確認是一新的古人類頭骨。
新發現的頭骨可稱為“許昌人”2號頭骨,以區別于2007、2008年發現的“許昌人”1號頭骨。
2號頭骨的發現,不僅為遺址增加了新成員,而且在研究中二者可以互相印證和參照,最大限度地修正以往已取得的認識。比如1號頭骨的腦量非常大,現通過2號頭骨腦量的測量對比,便可清楚知道,此現象并不是偶然的。更為珍貴的是,在頭骨內壁發現有成組的石片劃痕,可能是古人食腦或其他行為直接證據。
2014年是靈井許昌人遺址的第10個考古發掘年份,已發掘面積近450平方米,完成發掘的面積僅為120平方米,而整個遺址面積有3萬平方米以上,遺址具有巨大的研究潛力,但豐富的地下水使出土頭骨化石以下的層位發掘更加困難。“許昌人”2號頭骨是9號探方出土的第二顆古人類頭骨,在同一探方出土兩顆10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在世界上還不多見。目前正在發掘9號探方以西且與之相鄰的13和14號探方,因為這兩個探方仍在被推斷的埋藏人類化石的范圍內,發掘者期待著新的古人類化石的再次出現。
靈井許昌人遺址已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至目前,該遺址已出土數以萬計的古人類文化遺物和哺乳動物化石。遺址性質(第11層)為古人類在泉水邊屠宰動物、制作石器和其他工具的工作營地。就地層而言,以第11層和第5層收獲最大。第11層現已發現l、2號兩顆“許昌人”頭骨化石、眾多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時代距今10萬年左右。古人類頭骨的發現,對于研究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起源具有重要意義;第5層出土了大量的細石器、小鳥雕像和早期陶器,時代距今約1.35萬年。早期陶片的發現,對于研究華北陶器的起源、新舊石器時代過渡也是十分重要的。 “許昌人”2號頭骨發現的意義
“許昌人”2號頭骨化石剛剛發現,對其加固復原工作即將開始,之后將進入研究階段。靈井許昌人遺址第二顆頭骨化石的發現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就普遍關心的問題,提出以下初步的認識。
一、在顱骨內側有用石片劃的痕跡,這種痕跡不存在“許昌人”l號頭骨中。推測一:食腦所留,以往的考古中也有資料發表。動物化石中存在大量與之類似的現象,比如食用牛角腔內的營養物質的結果,使地層中出現了大量的牛角斷塊。另外,10年間的考古發掘中注意到,絕大部分骨骼上不見火燒痕跡,這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說明當時生食仍很流行,這和目前學術界通行的熟食觀有很大出入。推測二:做盛水容器時將頭骨內側的雜物剔除后留下的,因為該層發現過用鹿頭骨做的舀水用的容器。
有關“許昌人”頭骨的破碎原因,在考古發掘的早期階段雖然對地層中眾多標本破碎進行過報道,但對于古人類的行為未過多探討。
遺址中出土的動物骨骼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人為破碎的,破碎原因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敲骨取髓,如上述牛角大量的破碎。二是利用長骨制作骨器,現已發現數百件加工制作的骨器和大量骨器的半成品。
l號頭骨上有砸擊痕跡,并在頭骨附近出土一件長近20厘米的石錘,可推斷為工作現場砸碎頭骨的工具。2號頭骨內有劃痕,且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工具可能來自遺址上鋒利的石片,此種劃痕以往常見于動物骨骼長骨的兩端表面,應是剔肉時留下的。這表明,敲骨取髓和制作盛水的容器兩種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二、腦量問題。已復原的“許昌人”l號頭骨,給人們印象最深的是“許昌人”腦袋很大,腦量1800多毫升,已超過世界上已發現的所有化石人類,也超過現代人的腦量。按照達爾文進化論的理論,任何物種都是由低級向高級進化來的,并且進化是漸進性的。表面上看,我國已發現的古人類也和這一理論不矛盾,如距今100萬年前的藍田人的腦量為780毫升,距今70~50萬年的“北京人”為1059毫升,現代人為1400毫升,距今10萬年前的“許昌人”應當不會超過現代人的腦量,但是,“許昌人”的腦量大大超過了。更超出人們想象的是,從初步觀察的結果看,“許昌人”2號頭骨腦量應和l號頭骨接近,也就是說比現代人的腦量大。這樣,“許昌人”2號頭骨排除了1號頭骨腦量為個例的情況,所蘊含的是一個很大的學術課題,以往未曾遇到過。
關于發現“許昌人”2號頭骨的意義,“許昌人”1號頭骨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杰研究員認為,2號頭骨和1號頭骨同樣重要,它不僅為遺址增加了新的古人類材料,而且在研究中二者可以互相印證和參照,最大限度地修正以往已取得的認識。發現證明,在10萬年前河南這個地方,生活著一批腦量很大的古老人類。他們從哪里來,還是一個謎團。
三、在相距1米左右出土了兩顆10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在世界上還是第一次。加上以往發現的數以萬計的古人類用過的石器、哺乳動物化石等,并且還有第5層出土的小鳥雕像、細石器、早期陶器等,靈井許昌人遺址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它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人類遺址之一。